「考德上」2020國考申論範文:公益眾籌,信任基石

互聯網公益眾籌是通過互聯網方式發佈公益項目,並利用互聯網特點,籌集社會資金,相對於傳統的額公益融資方式,更為開放,高效,能夠彌補傳統公益融資的短板,降低了公益融資的門檻,實現了公益項目多樣性,讓傳統公益融資難以觸及的領域,藉助社會力量,發揮輔助的“救急難”的作用,公益眾籌匯善心,匯群力,以信任為基石,連接你我,實現善意眾籌。

然而,公益眾籌始終存在爭議,從2016年羅一笑事件,到今日德雲社吳鶴臣眾籌事件,公益眾籌的規範性、真實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以水滴籌、輕鬆籌為代表的一批網絡眾籌平臺上,求助人相關信息屢被質疑,大眾的情感屢被傷害,更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眾籌是危急之下訴諸公眾善意,獲得大眾救濟的方式,在無須獲得回報的基礎下,驅動為公眾善意,而每一次爭議都傷害了一次次善意,一次次浪費公共資源,我們不禁要問,公益眾籌何去何從?

網絡公益眾籌在中國屬於新模式,隨著以水滴籌、輕鬆籌為代表的一批網絡眾籌進入公眾視野,為困難家庭提供幫助,雖然不屬於法定慈善組織,具備商業屬性,但也是慈善行業的有效補充,但為何頻頻受到社會質疑。網絡眾籌的基礎源於社會信任,在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中,信任定義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基礎,而基於中國社會結構,這份信任是建立在親疏遠近的人際關係上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闡述,中國的社會關係是差序格局,從近向遠不斷減弱,在情感上家人是國人首選,類比眾籌,無論羅爾還是吳鶴臣均是跳過了最先求助次序,而直接選擇向社會眾籌,違背中國社會關係引發質疑。

眾多眾籌非議的背後也折射出網絡眾籌的權限,從羅爾和吳鶴臣事件看,大眾對於公益的認知存在偏差,當事人的自辯中充斥著自願、看似無法解決的現實困難等,以吳鶴臣為例,作為北京戶口享受北京醫保、家庭收入、所屬單位均可以提供幫助,同時腦淤血也不必百萬治療費用,缺乏足夠的認知讓公益眾籌走向非議,同時也透露出平臺自身規範性,救助金額填寫,醫療證明造假頻繁,相關證明頻造假,看似是被救助者道德問題,實則是平臺審核不嚴之禍。網絡公益既是社會信任、社會文明高度的體現,也是社會信任的痛點。

因此,如何確保愛心不被侵犯,莫讓痛點病變,對症效應方是正途,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莫讓社會資源被濫用,莫讓每一份愛心和善意被浪費,用規範與道德呵護愛心與善意,為信任構建保護傘,讓愛心傳遞,讓公益擴散。

「考德上」2020國考申論範文:公益眾籌,信任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