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寧地方習俗之採茶戲的由來

武寧採茶戲,又稱“武寧茶戲”,是贛北一個獨具風格、影響較大的地方劇種,以武寧為中心,廣泛流傳於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奉新、靖安、銅鼓及湖北省的陽新、通山、大冶、黃梅、武穴等縣,深受人們喜愛。

武寧採茶戲最早起源於“茶歌”即“採茶調”。當地人在種茶、鋤茶、摘茶、揀茶、製茶、賣茶、喝茶等勞動與交往活動中形成了一種“茶文化”,進而產生了一種“採茶歌”。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進士陳奉茲在《潯陽樂》中描寫當時九江元宵燈會盛況時寫道:“燈火照龍河,魚龍雜綺羅,偏憐女兒巷,一路採茶歌。”《武寧道光志》裡也記載了一首古老的茶歌:“南山頂上一株茶,陽鳥未啼先發芽,今年姐妹雙雙採,明年姐妹摘誰家。”在武寧一些茶坊裡,也流傳著《十二月揀茶歌》:“正月揀茶懶紡紗,一心一意去揀茶,心想做件漂白褂,腰中無錢託人賒,以後還錢去賣茶”。由此可見,當時民間“茶歌”風行盛況。這種優美動聽“採茶調”(包括民間小調)很自然地成為當時民間燈綵和婚嫁喜慶、祭祀、節日娛樂活動等歌唱部分的內容,特別是民間燈綵,有些是以唱“採茶調”為主的,所以叫做“採茶燈”。與此同時,“採茶調”還被民間藝人用到茶行、茶館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這一職業。當時武寧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開設茶行,武寧的“唱生”經常到這些茶行去賣唱,並將流傳到吳城的早期贛東北採茶戲和萬載花燈等帶回武寧,促進了武寧採茶戲的發展。

武寧採茶戲嚴格地區分是四大聲腔:北腔、漢腔、嘆腔、四平腔,未悉何故一直只用鑼鼓伴奏,很具特色。民間藝人因不受絲絃伴奏束縛,在演唱時將民間小調揉合成耍花腔而衍變成“九板十八腔”,九板為搖板、導板、悶板、平板等;十八腔為北腔(茶腔)、漢腔(仙腔)、嘆腔、慢四平腔等。它灌注了前輩藝人大量心血而成為豐富多彩的腔調,如上河的羅時春、下河的黎邦綸,以及這兩位茶戲老師傅的高徒上河寧茂煌和下河的劉詩笙。藝人們對茶戲腔調的形容是:“北腔敘家常,快板火燒房,二六鄭重事,嘆腔動哀腸,落魂歸地府,花調跳粉牆,夾白補不足,為下先轉腔”。

武寧採茶戲,是江西四大地方戲之一,風格獨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歷史悠久,為群眾喜聞樂見。它產生於傳統農事採茶之中,並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相對完備、固定的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