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贸易”的词义和六次演变,对外贸易的四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春秋战国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大秦帝国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间的贸易。

中国“贸易”一词的来源是《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意思是二者表面相仿,实际却以差易换好,不可不觉察。从商鞅的话中显然可以看出,他并不喜欢商贾,可这样一句批评商人的话,后来被缩写成“贸易”,且失去了原来的贬义,变为了中性词。

更早的孔夫子在《论语·先进》中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见随着时代越推越早,中国越不喜欢商人。而“商人”的起源明显来自殷商,或许因为春秋战国属于周朝。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朝贡贸易,海运发达。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早在秦汉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拓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欧亚大陆由中国为起点终点是大秦的路径。 另一边的罗马控制整个地中海后,与印度展开了贸易往来。 当时的中东地区安息帝国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中转站,不希望罗马与汉朝接触跳开自己这个经销商直接点对点的交流接触,导致了汉朝班超控制整个西域后,派遣自己的亲信甘英出使罗马的失败,最远只到达波斯湾。

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元朝时候福建对外贸易已经极其发达,泉州作为海丝路的起点。泉州港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没有之一,外国商人经海路来到泉州经商,泉州出现了大量外国人的番坊和番巷的聚集区,元朝被朱元璋灭亡后,大量的海商和外国人由于战乱纷纷逃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十五国列为不可征讨的国家写入了《皇明祖训》中,确定了这些国家如果不是主动挑战明朝不得对他们征伐,确立了朝贡贸易体系的体制,这种朝贡贸易也被叫做贡舶贸易。明朝的海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重新确立明朝作为唯一合法的中华正朔身份而不是元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的宗主国地位,原本与元朝保持宗藩关系的国家现在由明朝来继承朝贡宗藩。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是对外贸易促进价值规律逐渐支配生产。对外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

三是对外贸易促进建立商品世界价格体系。随着各国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职能增长了。黄金和白银除去具有货币一般购买手段之外,还被用来作为国际支付、国际结算与国际信用的手段。随着黄金、白银变成世界货币,产生了形成商品世界价格的可能性。


四是对外贸易促进全球一体化的建立。世界价格的形成,表示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世界市场,为各国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进行比较建立了基础,促进了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