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朝廷命官出行排场大,瘾君子沉溺于鸦片


1875年,在平定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的寺庙。1874-1875年,俄国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随一支考察团抵达中国,他们经蒙古进入北京,接着又到了天津、上海,沿长江行至湖北,而后前往陕甘。阿道夫一路上拍摄照片,记录了晚清的社会风貌。

1874-1875年,地方官与家人合影。这支俄国考察团进入清朝时,正好经历了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过,由于慈禧太后牢牢地掌控着权柄,皇位的交替没有造成局势的动荡。

1874年,北京,脸上写满哀愁的男孩。那个年头,正处于慈禧太后制造出来的“同治中兴”时期。所谓“中兴”,并不是说国家走向富强了,而仅仅指当时战争比较少,社会环境趋于稳定,洋务运动开展起来了。“同治中兴”实际上是慈禧太后的自我吹捧。

1875年,陕西汉中府的一座官衙。眼前的这幢五开间建筑挂着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慈惠之师”,意为父母官应该爱护百姓,根据实情判定案件;左边一块写“清廉正直”,告诫坐堂之人不可贪污腐败;右边一块字迹不可辨认。

1874年,汉口,朝廷命官的出行仪仗,排场很大。清朝各级朝廷命官出行,根据品级大小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举旗的、持牌的、打伞的、鸣锣的……应有尽有。其目的就是显示威风,震慑百姓。《官场现形记》里有一句牢骚话,道:“我们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县的,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


1874年,富贵人家的仆人。她身着粗布衣服,脚是传统的三寸金莲。

1874年,手持弓箭的清军士兵。外国人看到这一幕,基本可以判断清军战斗力的虚实了。当时的清军开始装备洋枪洋炮,但范围还很小,冷兵器仍然广泛存在。在选拔军事人才的武科举中,考试内容都是流传千百年的传统项目,如刀剑、骑射、阵法之类的,根本没有与时俱进。

1874年,上海,吸食鸦片的瘾君子。阿道夫到来之际,清朝社会各个角落出售、吸食鸦片已经合法化,城镇街头的鸦片烟馆像茶馆一样稀松平常,而且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但这种现象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使清朝社会整体堕落,相关史实我们在中学课本就了解过。


1874年,上海,富贵人家的妇女。

1875年,官员的马车。这是一辆晚清常见的后档马车,舒适度较高。清朝官员出行,近路可以坐轿,如果走得远,那就只能靠马车了。马车走得速度快,走得路程远,成本也比人抬轿子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