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家庭比國外家庭更偏愛存款?

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般都看得到“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之類的風險警示。這是因為理財產品都是有可能發生風險的,只是高低程度不同而已。

那麼,有多少人不能承受在投資理財時出現本金虧損呢?

近日,經濟日報社家庭財富調研組發佈了《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9》。根據這份報告收集到的調查數據,受訪家庭中,64.76%不能承受本金虧損,21.01%能夠承受本金10%以內的虧損,8.66%能夠承受本金20%至50%的虧損,5.57%能承受投資本金50%以上的虧損。

為什麼國內家庭比國外家庭更偏愛存款?

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配置資產。超過6成的家庭表示不能承受本金虧損,這似乎也可以解釋報告中出現的另一項數據,即受訪家庭的金融資產有88%集中於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害怕風險應該是人的共性,因為害怕風險而選擇存款這種安全的資產配置方式也應該是其他國家人們的選擇,但是外國的情況似乎又不是那麼回事。

調研組在報告中做了一個橫向對比:在有數據可查的35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僅有8個國家的存款和現金佔家庭金融資產比例超過了50%,這一比重超過60%的國家只有3個國家。

其中,作為成員國的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等國的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所佔家庭金融資產比重分別為19.34%、19.95%、31.14%和38.75%,均處於較低水平。

為什麼國內家庭比國外家庭更偏愛存款?

國內老百姓傾向於儲蓄其實並非因為膽子小,這在報告中其實也有數據上的體現。

報告數據顯示,國內家庭選擇儲蓄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應付突發事件及醫療支出”佔48.19%,“為養老做準備”佔36.78%,“為子女教育做準備”佔23.97%,“其他原因”佔20.57%,單純“不願承擔投資風險”的只佔13.82%。

可以看出,國內家庭選擇儲蓄主要還是為了應付養老、教育、醫療等一系列的預防性需求。而OECD的成員很多已是發達國家,尤其是北歐幾個國家,不僅經濟發達,而且以高福利社會見稱,社保保障體系比較健全,所以它們國家的人們不用太為養老、教育、醫療這些事操心,自然也就不用留太多的“保命錢”。

當人們應付預防性需求的能力提高時,儲蓄就不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這也可以從報告中的數據得以印證。調查報告數據顯示,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活期與定期存款投資份額持續下降,而在儲蓄型保險、國債、股票、基金、期貨、借出款、其他金融資產、外幣金融資產餘額方面投資比重逐漸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