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文旅產業的三湘印象 業績卻難達預期

“偏愛”文旅產業的三湘印象 業績卻難達預期

有消息稱,近日,曾經寧願年薪縮水,也要跳槽到三湘印象的羅筱溪,向三湘印象董事會提交辭職報告,辭去公司總經理及董事會秘書職務,之後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同時繼續擔任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職務。

“偏愛”文旅產業的三湘印象 業績卻難達預期

△三湘印象公司高管辭職公告

對此,界面樓市多次致電三湘印象確認,並未得到答覆。

成立於1996年的三湘印象原名三湘股份(以下簡稱“三湘”),總部位於上海,於2012年8月通過借殼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2016年5月,三湘完成對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收購,同年10月,經工商核准,“三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三湘印象股份有限公司”。10月18日公司證券簡稱由“三湘股份”變更為“三湘印象”。

目前,三湘印象實行“雙主業”的經營模式,雙向驅動文旅綜合生態商業。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和文化演藝兩大板塊。但從收入規模來看,房地產銷售仍是其最核心的業務。

收購觀印象 文旅業績承諾卻難兌現

2014年,三湘印象的營收和扣非淨利潤大幅下滑,房地產業務縮水嚴重,窘境之下,三湘開始了業務的探索和轉型,次年,便開啟了新的發展戰略,佈局文旅產業。

2015年年底,三湘印象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的發展戰略,形成“文化+地產”雙主業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三湘通過收購“觀印象”的方式進軍文化產業,並將公司名字變更為“三湘印象股份有限公司”。

三湘收購的“觀印象”是國內實景演出和情景體驗劇的創領者,由IDG資本聯手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位中國著名導演通過Impression Creative Inc設立的藝術發展公司。而觀印象已成功打造了“最憶”、“印象”、“又見”和“歸來”四大文旅演藝高端品牌,推出了眾多系列產品。

如此高品質、高價值的文化產品也讓三湘花費高達19億的收購費用,19億的收購價對於三湘來說絕不是小數目。

根據當時的收購公告,截至評估基準日2015年3月31日,觀印象100%股權價值的預估值為16.67億元,其中淨資產賬面價值約為9676萬元,增值15.70億元,預估增值率為16.23倍。

也就是說,此次收購使得三湘印象的商譽(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和無形資產大幅增加。

在收購前的2015年,三湘的無形資產為5萬元,商譽為8975萬元。在收購後的2016年年底,無形資產攀至5.7億元,商譽增長到13.36億元。而據三湘2018年的半年報顯示,三湘印象的無形資產和商譽也僅是稍有下降,且幾乎所有商譽都來自收購觀印象。

高溢價收購往往會給企業帶來鉅額商譽。而商譽只是企業存在的潛在價值,不會帶來直接效益,而且還需要計提減值,進而減少公司淨利潤。

在收購時,原股東承諾觀印象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合併報表下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3億元、1.6億元、1.63億元,否則將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

而在實際的市場中,觀印象2015-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1.02億元、1.25億元、1.34億元,後兩年均未達到業績承諾。

而根據財報, 2018年上半年,觀印象營收降至2338萬元,淨利潤降至1927萬元。如此業績,2018年觀印象業績承諾也難以實現。

文旅相對房產是個“慢產業”,耗費巨資收購的觀印象在近幾年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觀印象的發展也並沒有預期中那樣順利。

營收不穩定 主力房地產業務遭“冷落”

根據三湘歷年財務報表,2013-2017年,三湘印象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77億元、12.71億元、5.2億元、67.05、24.73億元,2018年的上半年營銷收入為8.9億元。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發現,三湘近些年的營收極不穩定。

三湘印象一直是一家以房地產收益為主的公司,2018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8.94億元,其中房地產收入為7.99億元,佔比近90%。而三湘印象來自文化演藝的營收為2206萬元,同比大幅下滑72.04%,毛利率為-44.89%,同比下降92.72個百分點。

“偏愛”文旅產業的三湘印象 業績卻難達預期

△ 三湘印象2018年半年度業績(來源:三湘印象2018年半年度報告)

更糟糕的是,作為一家老牌房企,三湘印象卻對文旅產業卻愛得深沉,主業房地產反遭“冷落”。

據2018年上半年年報顯示,三湘在建項目僅有4個,且業務主要集中於上海地區。三湘印象的房產業務佈局與普通住宅開發商形成了較大的差異,歷年的地產項目也存在著交付不穩定,新舊項目的交付也存在著不銜接的問題。且在去年, 三湘還將“賺錢”的房地產子公司中鷹置業拋售。

“偏愛”文旅產業的三湘印象 業績卻難達預期

△ 三湘印象2018年上半年新開工、在建、竣工項目情況

三湘印象的房地產業務營業收入雖然在增長,但是出售房產業務、佈局欠缺、活力不足的運營,都在顯示著三湘房產業務盈利能力的下降。

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藝業務發展還不明朗,提振業績仍需依靠房地產業務,出售賺錢業務著實令人費解。三湘偏愛文旅產業,可能才是賺錢業務遭“冷落”的合理解釋。

轉型不易

對於已習慣了“掙快錢”的房地產公司來說,轉型是痛苦的。三湘作為一家老牌房企,正在謀求“地產+文化”的雙向產業轉型。

“地產+文化”的產業轉型,可以憑藉文創產業積累的人氣與資源,挖掘完善配套的地產業務機會,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實現雙輪驅動。

然而,三湘的營收業績在近年頻頻難達預期。在文旅產業發展本就發展緩慢的基礎上,兩個業務又缺乏緊密聯動,這樣就很難實現“地產+文化”有效互動。

做好文化地產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即使曾揚言要“滅掉迪斯尼”的萬達文旅,在今年,卻與融創中國簽署了76個轉讓協議,出售旗下13個文旅項目91%的股權,以及76個酒店項目,萬達已開始放緩了文旅產業的發展步伐。

而在文化實景演繹所具有的投資大、成本集中、市場習慣待培養的事實面前,三湘印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18年的三湘印象既要忍受文旅項目的“慢”,又要感受房產市場的“冷”。三湘如何在地產與文化兩大業務中平衡運作,仍需要長期探索。

對於,未來三湘印象對兩大板塊有什麼新的佈局?又將如何平衡兩大業務?界面樓市多次致電三湘印象併發送採訪提綱,但至截稿並未收到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