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廣府菜,又名廣州菜,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粵菜的代表。廣州菜發祥於廣州,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西、粵北部分地區,香港、澳門等地,但凡使用粵語的地區都屬廣府菜文化圈。廣府菜集南海菜、番禺菜、東莞菜、順德菜、中山菜、四邑菜等地方風味的特色,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由於國外華僑華人大部分來自粵語區,粵菜也成了國外中國菜的代表。

廣府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中外食品,無所不有,可謂全國之冠。粵菜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清明蝦,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時菜”,是指合季節的蔬菜,如菜心為“北風起菜心最甜”。除了選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

廣府菜還講究“火候”,所謂“火候”,是指烹調時火力的大小及加溫時間的長短;油溫則是隨火候的變化而變化。烹調時根據食料性質與口味的不同,有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四種。炒青菜、炒肉必須用猛火,而熬骨湯卻用微火,有的菜餚時用猛火、時用中火或微火,火力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正是烹調技藝高的具體體現。廣州人注重火候,並不見得就懂得了溫度可以使食物產生物理和化學變化,而其中體現的卻是嶺南人的“中庸”。“無過而無不及”,以及對待不同事物採用不同的方法的辯證思維。

烹調技藝是菜餚製作的關鍵,廣府菜博取中外烹飪技藝之長,融匯成多樣而完善的烹調方法。在唐代,廣州人已經懂得運用多種的烹調方法,以後發展為20餘種,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燉、焗、燴,還有熬、煲、扣、扒、屈、焅、燜、浸、灼、滾、燒、滷、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採取具體不同的方法,如“煎”便有幹煎、溼煎、蛋煎、軟煎、煎封、煎釀和半煎炸等7種煎法。廣府菜烹法的多樣和完善,再與刀工、火候、油溫、調味、造型等配套,就能製作出數千款的菜餚來,使廣府萊格外地豐富多彩,成為嶺南飲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廣府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廣府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例如一道白切雞,他的選用的雞多種多樣,可以是從化的走地雞、清遠的走地雞、湛江的走地雞等等,但是做法上,為了保持雞的鮮味,把雞放在開水中浸熟,這樣,食客可以嘗試出雞本身的風味。

因為天氣的原因,廣東人喜好湯水,對應什麼季節煲什麼樣的湯,廣州人的湯種類繁多,可以用各種湯料和烹調方法,烹製出各種不同口味的湯來。湯料可以是肉、蛋、海鮮、蔬菜、乾果、糧食、藥材等;方法可以是熬、滾、煲、燴、燉等;味道可以是鹹、甜、酸、辣、酸辣等。炎夏喜用三滾的肉片、魚片、青菜湯,冬天則喜用藥燉的、肉熬的濃湯。用慢火熬的肉湯、雞湯、魚湯,湯水如奶,味鮮美而不肥膩。口味的清淡與喜用濃湯,用湯因時制宜,按時令而變等,這就是廣州菜餚文化中飲食辯證法特色。

廣府菜餚,追求色香味俱全,通過刀工、烹調、火候、佐料、拼盤、菜名以及飲食的環境等的相互配合與協調,而達到飲食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美的境界。廣州名菜冬瓜盅,便是一道造型、色澤、味道都十分誘人的菜餚,其製作是用半隻不去皮的冬瓜為食料也為器皿,外形進行藝術加工,內裡配以肉絲、蝦米、蓮子、香菇等,經慢火燉至冬瓜熟透才上桌。廣府菜還講究異色搭配,“錦繡肉絲”一菜由各種色澤的食料如筍、青椒、香菇、胡蘿蔔、鹹酸菜等切絲,與肉絲搭配而成,色調繽紛又協調,味美而又富於營養。

廣府菜是一個百家菜系,集中了順德菜、南海菜、中山菜等菜系。人們才說“食在廣州、廚出順德”,是對這兩個地方的風味做出褒獎。而廣府菜,除了有菜有湯以外,還有糖水。廣東糖水同廣西糖水因為位置相近,天氣相似,所以大多數以清潤、清熱為主。而廣東順德盛產水牛奶著稱,廣東這邊的糖水,會融入奶的元素,雙皮奶、姜撞奶;而廣西糖水以山草藥、天然食材著稱,所以廣西的糖水會更加質樸同天然,比如龜苓膏,清補涼,椰奶西米露。

下面克里斯,介紹幾味廣東名菜、名湯和名糖水!

一、清平雞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清平雞乃是白切雞當中的佼佼者。清平雞可不是廣東走地雞的一個種類,清平曾是廣州的一家名店,創建於1964年,是一家以專營各款雞餚起家的大型國有飲食企業。供應的品種有白切雞、油蔥雞、隔水蒸雞、一雞三味等等。顧客走進清平飯店,吃的都是雞,故有“清平雞”之稱。

那麼清平雞為何是白切雞當中的佼佼者?它是用多種藥材、香料研製出一種特製的白滷水浸雞,用陳年雞湯浸雞,讓雞肉在過冷河時不斷吸收原雞湯,以保持雞的鮮味和原味。經過反覆研製,終於製出今天為人們眾口稱讚的“清平雞”。

時至今日,清平飯店已不在人們的視線,但想吃清平雞也不難,在廣州的茶樓裡面可以吃。

二、叉燒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叉燒是廣東燒味的一種,將豬肉以叉子放在火上燒熟而成,故名。燒烤叉燒時會在表面塗上紅色的叉燒醬, 故此叉燒是紅色的。“叉燒”是從“插燒”發展而來的。插燒是將豬的裡脊肉加插在烤全豬腹內,經燒烤而成。因為,一隻烤全豬最鮮美處是裡脊肉。但一隻豬,只有兩條裡脊,難於滿足食家需要。於是人們便想出插燒之法。但這也只能插幾條,更多一點就燒不成了。後來,又改為將數條裡脊肉串起來叉著來燒,久而久之插燒之名便被叉燒所替代。叉燒醬其他主要材料尚有:生抽、蒜蓉、麥芽糖、南乳、五香粉、酒等。 插燒是在豬腹內燒,用的是闇火,以熱輻射燒烤而熟;叉燒用的是明火,是直接用火烤熟的,這樣全瘦的裡脊乃顯得乾枯,故後來便將裡脊肉改為半肥瘦肉,並在面上塗抹飴糖。使其在燒烤過程中有分解出來的油脂和飴糖來緩解火勢而不致乾枯,且有甜蜜的芳香味,叉燒以肥瘦均衡的為最佳,稱之為半肥瘦。三、燒肉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燒肉又稱燒腩,它是以五花腩燒製而成。五花腩一定要選擇帶皮的,否則燒肉就徒有其名了。之前放在冷水裡煮,目的是讓肉質成熟且帶有一定水分,這樣烘烤時瘦肉部分才不會發柴。但煮的時間不能過長,我大約用中火煮了8分鐘,如果時間過長的話,肉皮很容易會變黃卷;在肉皮上扎眼一定要仔細一些,小孔越細密燒肉表面才會酥化,在肉皮上塗上小蘇打也是使其酥化的作用;入味的調料越簡單越好,只要鹽味足夠其實已經非常好吃了,醬油不能過多,因此更不建議使用老抽!

四、清蒸鱸魚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清蒸鱸魚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鹹鮮。清蒸鱸魚是廣東省特色傳統名菜之一。屬於粵菜系,海鮮菜譜之一,以鱸魚為製作主料,清蒸鱸魚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鹹鮮。鱸魚富含多種營養價值,是淡水魚中含DHA量最高的,因此清蒸鱸魚最補腦。選用一斤左右的鱸魚,蒸的時間恰到火候,魚肉剛熟,細嫩爽滑,魚肉的鮮美完全的呈現。湯汁帶著米酒的甜,豉油的香,吃到嘴裡絕對每一口都是享受。除了鱸魚以外,豉汁蒸三黎也是廣東名菜中魚類中的佼佼者。三黎是什麼魚呢?三黎就是鰣魚,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俗稱三黎魚、三來魚,是我國特有的名貴經濟魚類,在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佈。在淡水中則分佈於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人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游時節甚準,故得“鰣魚”之名。

五、燒鵝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燒鵝,傳統特色菜餚,屬粵菜系,燒鵝源於燒鴨。鵝以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去翼、腳、內臟的整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滾水燙皮,過冷水,糖水勻皮,晾風而後醃製,最後掛在烤爐裡或明火上轉動烤成,斬件上碟,便可進食。燒鵝哪裡最佳呢?新會古井燒鵝與香港深井燒鵝為最佳。

六、羅漢齋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講了這麼多肉品,來講講菜品。羅漢齋亦名“羅漢菜”,原是佛門名齋。此菜取名自十八羅漢聚集一堂之義,是寺院風味之“全家福”,以十八種鮮香原料精心烹製而成,是素菜中之上品。羅漢齋源於南宋的《萍洲可談》卷二記載:“商人重番僧,雲度海危難禱之,則見於空中,無不獲濟,至廣州飯僧設供,謂之羅漢齋。”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廣州“羅漢齋”的最早記載,但至少可以說明,羅漢齋原來應該不是指某一特定菜式,比如的廣東素菜“鼎湖上素”又稱“鼎湖羅漢齋”,可見,“羅漢齋”應該是對菇類、菌類混雜的菜式的一個通稱。所以民間對這道菜的理解,還是相當準確的,這種“隨緣”的態度,也和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七、煲仔飯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煲仔飯其實就是瓦煲仔,“煲仔”其實在粵語當中,是小煲的意思。種類主要有臘味煲仔飯、香菇滑雞、豆豉排骨煲仔飯、豬肝、燒鴨、白切雞等。通常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蓋,把米飯煲至七成熟時加入配料,再轉用慢火煲熟。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煲出來的飯也較為香口,齒間留香,回味無窮。吃煲仔飯時,記得嚐嚐飯焦的味道,又香又脆,把熱氣的飯倒在湯裡泡一會兒再吃一樣可口。

八、蘿蔔燜牛腩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蘿蔔牛腩煲是廣東地區傳統名菜,肉色淺紅,質堅而細,富有彈性。一週吃一次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應少食為妙,否則會增加體內膽固醇和脂肪的積累量。

九、咕嚕肉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咕嚕肉,又名古老肉。是一道廣東的特色名菜。此菜始於清代。當時在廣州市的許多外國人都非常喜歡食用中國菜,尤其喜歡吃糖醋排骨,但吃時不習慣吐骨。廣東廚師即以出骨的精肉加調味與澱粉拌和製成一隻只大肉圓,入油鍋炸,至酥脆,粘上糖醋滷汁,其味酸甜可口,受到中外賓客的歡迎。糖醋排骨的歷史較老,現經改制後,便改稱為“古老肉”。外國人發音不準,常把“古老肉”叫做“咕嚕肉”,因為吃時有彈性,嚼肉時有格格聲,故長期以來這兩種稱法並存。此菜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市面上常見的是罐頭菠蘿搭配的咕嚕肉。

十、腸粉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腸粉源於廣東羅定,目前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的西關腸粉,普寧腸粉,揭陽小巷裡的潮汕腸粉、潮州潮汕腸粉,雲浮的河口腸粉,梅州的客家腸粉,鬱南的都城腸粉、澄海腸粉、饒平腸粉、惠來腸粉等。

廣州的腸粉呈現透明狀,口感比較q彈,一般醬料是醬油及其他醬製成,口感較甜,配菜多為生菜。潮州的腸粉呈現白色,口感香糯,醬料多為耗油花生醬,配菜各式各樣。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 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口味都不相同。

布拉腸粉以廣州西關的尤為出名,它是以品嚐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嚐腸粉的粉質和醬汁調料!

十一、雲吞麵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雲吞麵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是廣東省的漢族特色小吃,屬於粵菜系。一般以雲吞拌麵,分為湯麵與撈麵。雲吞麵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

雲吞麵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淨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麵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云吞皮、鮮蝦、豬肉。

雲吞麵以雲吞和麵還有熬好的湯頭製成,雲吞口感潤滑,面入口有彈性,讓人回味無窮,面更具有彈性帶嚼盡勁,並且雲吞擁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等營養元素。

如果是不喜歡吃蔥的朋友,你可以叫服務員”走青“。

十二、幹炒牛河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幹炒牛河是一道由芽菜、河粉、牛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粵菜。廣東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於清末民初年間發明。河粉又稱沙河粉,源自廣州沙河鎮。通常煮法是放湯,或炒制。幹炒牛河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炒菜技術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1938年,本有堪稱“食在廣州”之譽的廣州,卻被日寇侵華而變得百業凋零。有一個叫許彬的商人只好結束了酒樓的生意,在楊巷路經營“粥粉面”檔。因為以前炒粉都是用“溼炒”打芡的方法處理,有一天,生粉剛好用完,許彬要去日偽區購買,誰知日偽設卡不許通行,買不成。此時,有一名漢奸卻在店內要吃炒粉,許彬的父親許伯疇說沒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漢奸卻以為許伯疇耍他,竟拔出手槍威脅,執意要吃。許彬正好回來,見此,沒有辦法,只好進廚房燒紅鐵鑊,加芽菜將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應付了那漢奸。誰知那漢奸卻大快朵頤,以後每晚都來光顧。那時,要掙幾個錢買生粉也不容易,許彬見這種炒法被人接受,也是求之不得,於是再在工藝上下功夫,一味“幹炒牛河”應運而生,還加上桂林辣椒醬,致使許彬的“粥粉面”排檔一時門庭若市。

十三、粵式早茶“四大天王“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蝦餃、燒賣、叉燒包、蛋撻。

蝦餃始創於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已經有百年曆史。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

叉燒包的麵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麵糰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製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

幹蒸燒賣是廣東省地方傳統名點,廣式飲茶中的幹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一。屬於粵菜系。幹蒸燒賣是用半肥瘦豬肉、蝦仁、雲吞皮和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鹽、雞粉、胡椒粉、生粉、料酒為配料加工製作而成的。在20世紀30年代,幹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蛋撻(dàn tà【第四聲】)(Egg Tart),是一種以蛋漿做成餡料的西式餡餅;臺灣稱為蛋塔,“撻”是英文“tart”的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錶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的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

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然後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魚頭豆腐湯是由魚頭和豆腐為主要食材燒的湯,豆腐含鈣量比較多,而魚肉中含有維生素D,兩者合吃,藉助魚體內維生素D作用,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因此,這道湯特別適合中年人,青少年食用。

魚頭和豆腐的結合:魚頭富含膠質蛋白,脂肪和熱量都很低,食之有健脾補氣、溫中暖胃、美容潤膚之效;豆腐的蛋白質和鈣含量豐富,有清熱潤燥、生津解毒、降低血脂的作用。將魚頭和豆腐燉成湯飲用,不僅可以暖身健腦,還可以使人皮膚潤澤細膩。

十五、西洋菜煲豬骨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西洋菜豬骨湯是用西洋菜、豬骨製作的一道廣東省傳統的名菜,屬於粵菜系,此菜清熱、祛肝火、滋陰的效果。豬骨除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磷酸鈣、骨膠原、骨黏蛋白等。骨頭湯中含有的膠原蛋白,能增強人體制造血細胞的能力

十六、雙皮奶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雙皮奶,是一種粵式甜品。清朝時起源自順德,用水牛奶做原料。現遍佈於廣東、澳門、香港等地。據說,雙皮奶(順德)始創於清朝末期,是順德當地一位農民在清晨烹製早餐的時候,不小心在水牛奶裡翻了個花樣,無意中調出民間美食“雙皮奶”,並流傳至今。

十七、清補涼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清補涼(xiéng bǒu liō),在海南話中清補涼的“涼”字會讀成陰上聲,與用作重量單位時的兩字同音,是夏天清熱祛溼的老火湯。清補涼的材料並不統一,有以健脾去溼為主,亦有以潤肺為主。材料配方通常有以:綠豆、紅豆、淮山、蓮子、茨實、薏米、西米、百合、紅棗和南北杏,並加入西瓜、菠蘿、龍眼等水果多做成糖水,亦有以黃芪、黨參、淮山、蓮子、麥冬、雲苓、藍棗、無花果、豬腱肉的老火湯,但不同地區不同店家根據不同人群常又有其特色配料。清補涼多以成糖水及老火湯的形式出現,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風味和食療效果。經過改良,清補涼除了原先的糖水低外,還有椰子水,椰奶,冰沙和冰激凌等不同吃法。流行於中國海南、廣東、香港和澳門、廣西等地區。清補涼被譽為“舌尖上的清涼”。曾被蘇軾譽為“椰樹之上採瓊漿,捧來一碗白玉香”。

十八、番薯糖水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番薯糖水是傳統特色小吃。主要流行於華南及香港。其製法主要是由番薯、片糖或冰糖與水煮成,冬天時或會加入薑片以作驅寒。

番薯糖水的特點是比較稀,但由於加入了片糖,所以甜味很濃。番薯糖水的製法非常簡單,而過往番薯在華南地區都很普遍,亦容易種植,所以成為了當地老百姓最普遍的食品。

十九、綠豆沙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綠豆沙,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暑食品。清熱消暑、解毒消痛、利尿除溼。綠豆味甘,性涼,功效:有清熱、解毒、祛火之功效,是我國中醫常用來解多種食物或藥物中毒的一味中藥。綠豆沙以其香滑清甜、清熱解暑、別具一格的風味而獨樹一幟,飲譽羊城。

二十、楊枝甘露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楊枝甘露指的是一種港式甜品,主要食材是西柚、芒果、西米,主要烹飪工藝是煮。芒果和西柚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是一道營養豐富的甜品。

二十一、廣式臘味

廣東攻略第三十五篇:廣府美食篇

廣東人常說,秋風起吃臘味,講的是因為以前一到秋天,各式各樣新鮮醃製的臘味就上市了。廣式臘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隨人所好。既可以信手蒸熟作方便食品;也可配以蔬菜炒食,既可以作拼盤原料,可以供包點、月餅等作肉餡用;也可作為糯米飯、快餐臘味飯、大雞三味等配料。總之,它既能以“陽春白雪”之身登上大雅之堂,又能以“下里巴人”之身普及尋常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