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的水稻成熟,入眼一片金黄,丰收的场景让人喜悦


7年前的10月,笔者曾到过大凉山,当时途径昭觉县,看到路边的农田中大多种植着玉米和土豆,也看到不少彝族村民背着背篓或者赶着牛车往家里运送玉米。今年10月,笔者再次到大凉山时,经过上次途径的区域,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片金色的水稻,以及正在稻田里忙着收割的人们,这让笔者很是惊奇。图为航拍镜头下的美丽稻田。

印象中,大凉山的农作物应该是玉米、土豆和苦荞,和水稻应该是不沾边的。途径昭觉县地莫乡一片农田时,笔者停车和一位正在收稻子的大哥聊了起来,虽然大哥的普通话不是很好,但我们交流还是非常顺畅。大哥说,昭觉县之前就种植水稻,种植的历史还是蛮悠久的,只是这里都是大山,农田很少,为了吃饭,以前的很多人都愿意种植产量更高的玉米和土豆。

图为几名彝族村民正在把收割的水稻抱到地头脱粒。资料显示,昭觉县幅员面积2700平方公里,彝族占总人口97%左右,是彝区腹心地、聚居区。境内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3878米,最低海拔520米,平均海拔2170米,年平均气温10.9℃,并不是很适合种植水稻。


“听老人说,解放后政府修了很多堤防工程,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防冰雹工作,同时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让这里的水稻从亩产四五百斤,逐步提升到现在的一千斤左右。亩产提高了,人们才开始放弃种植玉米和土豆,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彝族大哥笑着说:“大米总是比土豆好吃嘛。”图为稻田里正待收割的水稻。

据了解,昭觉县的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大约为一人半分地。那位彝族大哥家有六口人,土地就只有一亩水田和两亩山地。“我们这里的水稻一般是五月种植,十月收割,所以水田只种一季水稻,其他农作物因为天冷无法生长,就不再种植。”图为大哥的家人在地头为稻子脱粒。

由于天气寒冷,这里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加之空气好、水好,昭觉出产的水稻品质也非常好。图为一名彝族少年提着两把打完稻谷的秸秆放到田里晾晒。

在繁忙的收割场景中,笔者看到参与收割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年轻人很少。“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毕竟地太少,人又多,即便是亩产千斤,也显得不够。我收完稻子,也要出去打工挣钱,这样就能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大哥说。图为几名妇女正在地头忙碌地为稻子脱粒。

在另一家的农田中,一片稻子全部脱粒完成,需要转移到另一片稻田,家中50岁左右的大嫂竟直接背起沉重的脱粒机,快速地在田埂上走过。早听说彝族的妇女能干肯吃苦,这次看到,真的让人叹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