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少年的你》海報

《少年的你》一改國內青春片的疲軟,豆瓣評分已達8.5分,票房破5億,引發熱議。這部電影宣傳時的關鍵詞是懸疑和校園暴力,但它本質是一個壓抑的青春愛情故事。遭受校園暴力的陳念與被父母拋棄的小混混劉北山,像兩隻無依無靠的小野獸,相互依偎,相互舔舐傷口,想要一起越過佈滿荊棘的叢林。

但並不是說,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校園暴力就不成功。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導演曾國祥

事實上,曾國祥是一個非常細膩的導演,能夠恰到好處地拿捏情感,這點特質已經在他曾經的作品《戀人絮語》和《七月與安生》中得到了證明。校園暴力是《少年的你》中非常重要的主題之一,施暴者的殘酷、沉默者的冷眼,受害者四周樹起的藩籬,都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電影鏡頭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且也探討了一番校園暴力形成的原因。

跳樓自殺的胡小蝶為什麼被欺負,電影沒有交代。但陳念被欺負,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你和別人不一樣

陳唸的家庭中沒有父親,母親欠債並賣三無面膜,為生計奔波,長期不在家。陳念自己一心只想通過高考去北京,沒有在復讀學校交朋友的意願。最重要的是,當所有人都以新奇、冷漠和手機攝像頭來對待自殺的胡小蝶時,善良而愧疚的陳念,為她的遺體披上了一件衣服。

於是陳念變成了下一個被施暴的目標。她被挑中,與她有沒有報警,有沒有向警察說明自殺真相毫無關係。只是因為她性格隱忍內向,家庭環境特殊,面對死亡的反應也特殊。

青少年的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很“天真”,而“天真”是一箇中性詞。就像電影中警官說的那樣,他們不知道人是會被這樣打死的。教育從來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而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共同構成的。

遺憾的是,通過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我們看到這三方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如今父母工作壓力都很大,可能會疏於管教孩子的德行,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存在像是欺凌團伙小頭目魏萊的父母那樣,將自己扭曲的階級觀念灌輸給孩子,並毫無原則袒護的情況。

而社會教育呢?我國沒有分級制度,許多不適宜青少年接收的文化信息通過互聯網或電視進入他們的視野,比如80年代受到《古惑仔》電影的影響,校園暴力一度非常猖獗;未成年保護法甚至成為了未成年犯罪的保護傘,不知有多少犯下刑事案件的青少年,都因“還沒成年”“還沒有滿14歲”而肆無忌憚。

學校的監管也不夠嚴格,在發生肢體傷害之前,老師可能察覺不到被孤立同學的心理問題,就算察覺到了,通常也不會將同學間的“調皮搗蛋”、“惡作劇”上升到校園暴力這麼嚴重的情節。另外,還要考慮學校的聲譽問題,如果施暴者家裡有權有勢,更要擔心自己的飯碗問題。

電影中,充滿正義感的警察質問陳念,為什麼不相信大人,為什麼不向大人求助。不是他們不想,但只有處於被欺辱的位置,才能明白那是怎樣的絕望。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一個心理學概念:“習得性無助”。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電擊它。反覆多次後,只要蜂音器一響,即使沒有電擊並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出逃,而且會表現出被電擊的顫抖。

對大多數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而言,他們就是這項實驗中被關在籠子裡電擊的狗。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陳念與劉北山

幸運的是,雖然陳念也沒有向大人求助,但她至少還有劉北山。劉北山威脅欺凌她的魏萊,綴在她身後護送她上下學,甚至願意為了失手殺人的陳念頂罪。少年人的愛衝動不計後果,但感人至深。陳念被剃頭後,劉北山陪她一起剃的場景,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令人心酸又心軟的溫暖。兩個生命之間的“共生”關係,是陰溝裡的一抹亮色。

但這也將現實襯得更加黑暗無力。

畢竟陳念有劉北山,而你什麼也沒有。

2011年,北京某學校男生被逼吃下廁所裡的糞便;2012年,廣州清遠縣某初中,多名學生群毆新來的插班生;2013年昆明市某大學,1名女生被11名男生虐待,將她扔進河裡並向她砸石頭;2015年某女大學生因懷疑同學偷手機,將人扒光潑尿並錄製視頻;2017年,被欺凌的15歲男生無奈退學,卻在網吧打工時被欺凌過他的人用木棍進行圍毆,虐打致死,全身80%骨骼斷裂;2018年,雲南昭通初一女生被9名同學輪番扇耳光,地點在學校寢室……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校園霸凌

這些被霸凌的人有做錯什麼嗎?

他們可能只是長得特別高,或者特別矮;特別白,或者特別黑;家裡特別窮,或者特別有錢;學習特別好,或者學習特別差……

排除異己似乎是不用習得的生物本能,但你能保證你自己,你的孩子,永遠都與主流保持一致,永遠沒有特異之處嗎?

校園暴力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遙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包括那些欺凌他人的人。電影中,曾經助紂為虐的小渺,就接替陳念成為了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

所以,關注校園暴力不只是受害者的事情,不只是施暴者的事情,也不只是相關學校、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所有人的分內之事。

拯救孩子,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願我們的下一代,不會再出現被欺負的陳念,不會再出現欺負人的魏萊,不會再有放棄生命的胡小蝶,也不會再有以暴制暴的劉北山。願這片土地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夠真的像朝陽,像花朵,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