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01

《少年的你》票房還在不斷刷新,“校園霸凌”這個主題也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在被熱議。

影片裡,周冬雨飾演的“好學生”陳念,被以魏萊為首的“壞孩子”欺負、孤立、甚至被拍下裸照,在一次忍無可忍的時機裡,她過失殺了魏萊。

而易烊千璽飾演的“小混混”小北為了保護陳念,頂替罪名想替她坐牢,少年的一腔孤勇最後還是被警方識破。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感動於小北與陳念之間的情誼,但看完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個幾乎“完美”的女孩—魏萊。她的出場,就驚豔了所有觀眾。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她長相甜美,眼睛裡卻有一種小動物的天真——天真的兇悍感

她家境優渥,父母都是高才生,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她非常優秀,警察去她家調查的時候,鏡頭曾掃過她獲得過的很多獎項。

她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她的母親對警察說:“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和他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她本應該是我們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老師父母心目中乖巧懂事的好孩子,私下對同學施暴的壞女孩。

不禁在想,為什麼魏萊會是這樣,她到底在想什麼呢?為什麼在胡小蝶自殺後,警察審問她時能露出惡魔般冷酷的嘴臉。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02 “完美”女孩背後的邪惡

當魏萊作為教唆主使者,用校園霸凌把同班同學胡小蝶逼死,她非但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覺得胡小蝶父母在她死後還能領到幾十萬,這是“她大學畢業後要多少年才能賺來的錢”,是胡小蝶的父母“賺了”。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在她帶領大家欺凌陳念,最後一次被監控拍到,留下證據。她能一改之前的驕橫蠻霸,跪下來哭著求陳念不要報警,她說:“我不想再復讀了,因為復讀,我爸爸已經一年沒有和我說話了。”此刻,她的眼睛裡充滿了害怕和恐懼。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當陳念為自殺的胡小蝶蓋了衣服,她竟然就開始去騷擾,踢倒甚至將陳念推下樓梯。

在陳念第一次報警,她去報復陳唸的時候帶了刀。

第二次報復陳唸的時候,她帶了一大批人,毆打陳念,撕了她的衣服,拍了她的裸照,如果沒有樓上男子的警告,或許還會有更恐怖的事情發生……

壓抑的家庭氛圍壓制了她宣洩自己情緒的慾望,讓她在成長中一步步摸索,表演出了一個”陽光、懂事、完美”的皮囊,情緒裡的孤獨、脆弱和不安,全部變成了陰影。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魏萊冷酷的背後是缺乏愛的能力,她不會去愛人,體會不到別人的痛苦。

03 無溝通的愛,是深深的傷害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魏萊的父母應該也不例外。他們為她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給她最好的教育資源,對她寄託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她的媽媽,一心依附自己的丈夫,對於女兒的心事,她從未關注,不瞭解真實的魏萊。在她心裡,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所以在警方找到魏萊的母親,她母親說: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我們走的是不同的路。其他孩子死了,是因為家庭教育有問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比起母親,魏萊的父親則更可怕,喜歡對她採用冷暴力。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片子中她父親第一次出現,是在一張閤家照裡,他的形象是模糊的,也就意味著這個父親是缺位的。

第二次出現,是魏萊死了以後在殯儀館,他竟然嫌棄地看了一眼女兒的屍體就走了。

最後一次,是魏萊說的,“因為高考失利,我爸爸整整一年沒和我說過話。”

在他眼裡,自己的體面才是最重要的,而女兒的成績出眾就是維持體面的一種工具。比起自己的體面來說,孩子的內心想什麼、甚至孩子是生是死,都不重要。

這樣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孩子,她是一個假“完美”的孩子。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和情緒,她的人生只需要對一件事負責:不讓爸媽丟臉。

因為缺少父母真心的關愛,魏萊孤獨、矛盾、沒有安全感,她不敢不成為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甚至是想盡一切方法去取悅他們。

04 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更重要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魏萊的父母只要求魏萊完美,卻不懂得給她愛,讓她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走上了歧途。

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那麼父母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 給孩子穩定的無條件的愛

紀錄片《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4歲的福原愛,在參加一場十分重要的乒乓球比賽。眼看勝利在望,卻因為她發球動作不規範而輸掉比賽。她哭著跑向媽媽身邊,媽媽從頭到尾沒有批評指責,一直溫柔地安撫她。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在媽媽無條件愛的陪伴下,福原愛成績傲人,性格溫柔堅韌,擁有愛的能力並會表達。在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中,她時刻都在跟丈夫表白,十分甜蜜。

無條件的愛,是指孩子無論表現如何,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支持他。在這種純粹愛的滋養下,孩子會更懂得如何去愛。

  • 用心傾聽孩子

家庭教育心理學家帕蒂&惠芙樂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這些“不正常”的表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個“不正常”的表現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說明他們在宣洩精神或者身體上的不適和創傷,孩子表現出的負面情緒,是在引起父母對他的關注,從而在求助父母的幫助。

父母如果能夠給予及時的正確的幫助,他們才會獲得康復,相反,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傾聽孩子》這本書告訴我們,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應該通過傾聽給予孩子最好的關注。

在親子教育中,“傾聽孩子”就是為了幫助孩子擺脫負面的情緒,使他們恢復正常的思維能力,從而有足夠的注意力來理解和接受成人的正確意見和建議。

  • 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

《怎麼說,孩子才肯聽》的作者,阿黛爾·法伯說,孩子所有的感情都應該是被父母接納的,孩子們需要他們的感受被尊重。

《少年派》中,張嘉譯飾演的爸爸林大為,和女兒林妙妙的對話堪稱經典。

《少年的你》刷屏:逼孩子完美不如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你是叛徒,你說過要在我媽那為我擋子彈的!“”你媽那哪是子彈,那是手榴彈,我也接不住啊!”

張嘉譯沒有責怪女兒態度不好,反而用玩笑穩定了女兒的態度,又溫柔地解勸,最終把女兒安撫好。

當孩子表達路徑被父母的壓制堵死時,不滿和嫌隙就會越來越多,更挫敗了孩子想表達的想法。只有先接納孩子情緒,才能引導孩子合理表達。

作家王朔說過:“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天使,是父母把他們教成了人。”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的言行折射著家長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長既能用有聲的愛心語言去強化孩子,又能以充滿愛心的表率行為導之以行,就能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的仿效心理,那就是愛是付出更是延伸。

作為父母,對孩子有愛是不夠的,而是要懂得如何去讓孩子體會愛,然後教會孩子愛的能力,他的人生才會更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