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里一段俚语,粗鄙且市井气十足,但却道出了世间重大奥秘

屠龙的一贫如洗,杀猪的富得流油,《废都》道出了奥秘和真相

在上世纪80年代,坊间曾经流传这样一段俚语:“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对等。

按说,拿手术刀、搞原子弹,都是从业门槛、技术含量、知识投入高的行业,应该享受更加高的工资待遇才是。但当时的现实情况是,这些领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国家的工资标准获取报酬,即通常说的“死工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市场搞活、经营自主,借着这股春风,那些开理发店、买早点的,只要人勤快,收入远远高于那些“吃皇粮”、拿固定工资的人。于是,那些拿手术刀、搞原子弹的人心理上就严重失衡了。

这样的不对等被一些人创编成了俚语,流传在市井坊间。贾平凹先生在创作他的小说作品《废都》的时候,就将这些看似粗鄙、俗气的语言收录了进去,很是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体现收入不对等的,是《废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可谓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废都》里一段俚语,粗鄙且市井气十足,但却道出了世间重大奥秘

这种投入与收入上的严重不对等,并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独有,而是古来有之。古代有兄弟俩上山学艺,老师父问他们:“我有屠龙术、杀猪术,你们想学哪样?”老大想,这屠龙术听起来就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当即就表示愿意学习屠龙;老二想,哥哥已经学了屠龙术了,我也不必跟哥哥抢饭碗,我就勉为其难,学杀猪吧。

学艺三年,兄弟俩的技术已经大成,就拜别师父下山创业。这老二一下山就生意不断,一年四季总有人杀猪宰羊,到了腊月更是家家邀请,没过几年老二家的日子就富裕了起来,出门嘴角里都流着油。相反,老大学的那门技术虽说听起来高深莫测、令人敬仰,但世间罕有龙出现,因此老大门可罗雀,无钱可赚,日子过得一贫如洗,到了依赖弟弟接济的地步。

这则传说,显然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俚语的古代版。虽说随着收入分配体制的不断改良,今天的那些知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收入已经明显提高,而那些相对而言“粗放”的行业收入也回归到了合理水平。但这并不代表收入不对等状况已经彻底消失。

一个影视明星一个作品的片酬,几乎就等于一个大中型企业半年的经营收入;他们的一次出场费就等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半辈子省吃俭用的存款余额。对于一个普通人,需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步步为营,刻苦学习,然后才能谋得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岗位。然而别说那些明星了,即就是那些网红,唱歌别扭、说话满口错别字,却动辄每晚数千、数万的打赏收入。

《废都》里一段俚语,粗鄙且市井气十足,但却道出了世间重大奥秘

这显然会加剧人们的心理失衡。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他们凭什么比我收入高?”但心理失衡归心理失衡,千万不能因此而着急上火。因为这种常人看来的不公平,不但符合社会规则、经济规律,而且隐藏着自然法则的重大奥秘,完全契合天地大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曾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多出了的东西会自动流动到欠缺的地方,这是不可阻挡的自然法则。而天地间最能体现这种“天道”的就是水,所以老子才会说“上善若水”。水总是从高处(也就是突出、“有余”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流向低处(凹陷、“不足”的)。水不断地契合天道流动的结果是什么呢?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就是汇聚成江海,成为“百谷之王”。

人世间的财富其实就恰好和水拥有同样的特性。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原理”其实就是对《道德经》中那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法则的现代版诠释。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越是稀缺的东西就越容易引发关注,越是被关注,就越容易获得财富。

而那些难以令人信服、看似莫名其妙的的高收入者,就恰好契合了“稀缺性原理”。杀猪的市场需求大,反过来杀猪者就成了稀缺资源,所以他生意兴隆、嘴角流油;龙是罕见的,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相对的拥有屠龙术的人就成了“多余”的职业,毫无稀缺性可言。

《废都》里一段俚语,粗鄙且市井气十足,但却道出了世间重大奥秘

上世纪80年代,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思想也正处在革故鼎新的时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农抑商”等观念依然占据着相当多的人们的头脑。一些苦活、脏活、累活很少有人愿意去干,但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于是那些第一批敢于抛弃老观念的人就成了稀缺资源,因此很快就发了财。

那些明星以及当前正如日中天的网红们,他们的高收入也是完全符合“稀缺性原理”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长相漂亮帅气。爱美之心人皆有,对美的追求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文化,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属性。统计学显示,人群中出现美女、帅哥的概率是万分之五,一个人如果天生就相貌俏丽英俊、玉树临风、器宇不凡,这本身就已经是稀缺资源,被人们喜欢、倾慕、追捧,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自然而然,毫不稀奇。

当然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有的明星或网红并没有自己长得漂亮,为什么人家会红、会发大财?因为人家有演技,这演技是在人们尚未看到的时候就刻苦训练、反复练习,以致炉火纯青、演啥像啥的。当然还有一批不但不漂亮,而且相当丑的明星或网红,他们的热度甚至超过那些既有颜值也有演技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同样是丑人或者样貌平庸的人,但人家丑得有个性、有特色,丑出了境界、丑出了水平,丑出了轰动效应。例如当年曾经相当走红的小品大师陈佩斯,人家的模样身段,往舞台上一站,什么动作都不用做,什么台词都不用说,本身就立即充满了幽默感和喜剧感。还有那个皮肤黝黑的宋小宝,被人誉为“黑出了国际范”。

《废都》里一段俚语,粗鄙且市井气十足,但却道出了世间重大奥秘

美就美到倾国倾城,丑就丑到天下无敌,要么就演技精湛、功力深厚,无人匹敌;甚至丑到极致也就是美。不论凭借任何特色、特长混迹江湖,但若要出人头地,就需要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最高水平。单论种种特色或特长,拥有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够晋级到最高水平的人是罕见的。好比爬山,爬山的人很多,但越到山顶,人数就越少,竞争就越小。

“一招鲜,吃遍天”,贵在让这一招要“鲜”起来,无人可比、独步江湖。到了这个地步,美也罢丑也罢,演技精湛也罢粗陋也罢,总能因为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娱乐、猎奇需求而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这就是明星、网红界的稀缺性原理。

稀缺性原理作为契合天道的规则,是适用于任何职业、行业、领域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可以出状元,但要让自己从事的行业价值最大化,得须将自己的行业做到“状元”的水平。就拿读书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初中教育是稀松平常的事;大学院校扩招,路遇几个大学本科学生也毫无惊喜感;即便是研究生在当前也几乎让人产生一种“泯然众人矣”的错觉。

所以那些总拿读书时长、学历说事的人,完全可以抛弃心中的不平衡感。也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你真正还没有把书读好。倘若你读到博士,读到成为某一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权威,甚至在领域内有了自己的创新、成果、贡献,那就“物以稀为贵”了,到了这个时候“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俚语,就完全不适用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