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美軍還想留在庫區,反恐還是生意?


吳健:美軍還想留在庫區,反恐還是生意?

QUESTION

直新聞:土耳其出兵庫爾德控制區,除開戰略影響外,大家更擔憂“伊斯蘭國”趁亂而起,特別是庫區看押的“伊斯蘭國”俘虜是否逃脫,引起世界關注。您對此怎麼看?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沒錯,這是不能被戰火掩蓋的重要話題。我們知道,“伊斯蘭國”名義“國土”崩潰的標誌是今年3月庫區武裝佔領巴古斯鎮,算到現在才七個月,曾經多達30萬平方公里的極端組織控制區遠未建立正常社會生活秩序,尤其庫區武裝手裡的大約7萬多未經甄別的原“伊斯蘭國”居民,這其中又有約一萬是非敘利亞公民,其安全風險可想而知。

我看過一篇報道,那就是隨著土耳其進攻,庫區正規軍民主軍上了前線,而二線的公安部隊也就是“阿薩伊什”(Asayish)也被迫忙著挖地道工事,為可能的大戰做準備,看管“危險人群”的力量明顯削弱。與此同時呢,漏網的“伊斯蘭國”成員也加緊襲擊,像不久前庫區一位女領袖遭炸彈襲擊身亡,“伊斯蘭國”就是主要懷疑對象。綜合各方統計,位於庫區羅賈瓦的難民營和俘虜營超過13個,其中多半關押著原“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及其家屬,其中有大約800名外籍僱傭兵。

從法律看,這些“恐怖囚徒”是誰也不樂意接收的“燙手山芋”,首先,庫區沒有正式法律承認,因此沒有外國領事機構存在,庫爾德人所做的法律和法庭判決可能不會被敘利亞憲法所承認。其次,原“伊斯蘭國”沒有證件制度,許多人的最終國籍甚至無法界定,哪怕那些最危險的“伊斯蘭國”外籍僱傭兵能被原籍國遣返,但相當一部分人恐怕根本走不了,“比如利比亞人、也門人或阿富汗人,他們的祖國就沒有權威的政府,完全是一群被遺忘的人”。可以說,這些“定時炸彈”隨著土耳其的進攻變得異常危險。

吳健:美軍還想留在庫區,反恐還是生意?

美軍撤離敘利亞

QUESTION

直新聞:我們再看敘利亞局勢的另一面,就是美國撤軍又變成“一波三折”,最新消息是美軍要留在庫區油田裡,說是防範“伊斯蘭國”襲擊。您對此怎麼看?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我之前曾說過,經過八年內戰,庫區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特別是哈塞克盆地的“糧”、代爾祖爾沙漠的“油”、幼發拉底河的“水”是他們的“三寶”,而對美國而言,好不容易“養大”的庫爾德武裝,無論如何都是牽動敘利亞乃至中東格局的“新玩家”,只要它沒有完全倒臺,草率放棄並不在美國選項內。

具體而言,美軍想力保的首先是代爾祖爾的奧馬爾油田,其產量是敘利亞最大的,而美軍在油田附近的K1基地又和南部的坦夫基地形成犄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況且那裡又不在土耳其進攻軸線上,美國白白扔給俄羅斯或敘政府,這是說不通的。

土耳其政治學家克米爾·哈斯曾說過,按照莫斯科和阿薩德政權的目標,庫區未來至少在三個領域要受大馬士革約束,那就是軍事、外交和能源,前面兩項不用解釋,因為只有大馬士革能代表敘利亞,而後一項則是控制國家的財源,這一點上,庫區和中央政府是有尖銳矛盾的。

從生存的角度出發,如果美國給予庫爾德人“完全拋棄”的印象,為了抵禦土耳其進攻,庫區勢必在能源領域向阿薩德政權妥協,讓出油田控制權,這意味著美國和西方進一步在敘利亞乃至中東問題上邊緣化。

我個人看法,美國若繼續為庫區站臺,幫助庫爾德人掌握油田和水源地,就能保證在敘未來政治進程中保持地位,繼而為美國參與敘利亞和中東問題提供抓手。

因此,我的看法,美國會在庫區相對安全卻極富戰略價值的油田地帶保持軍事存在,這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