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郑国,为什么自郑庄公以后就衰落了?

孟婆家的香飘飘


简单来说,郑国的地缘很差。

郑国最初连诸侯国都算不上,只是周王畿内的一块采邑,周宣王的弟弟、周王朝的卿士郑桓公享有这块土地的经济收益。这块土地位于周王畿内,注定要与王室共进退,想要有独立的军政体系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

在西周快要玩完的时候,郑桓公高瞻远瞩,把国家迁到了东虢国和郐国之间,使得郑国躲开了西周灭亡的噩运,也使得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郑桓公作为周朝重臣,与周幽王战斗到最后,在与犬戎的战斗中阵亡,发展郑国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郑武公。

新郑国的地缘比起原先的采邑要好上很多,但对扩张也有很大阻碍,因为郑国地处中原,周边诸侯国相对戎狄方国比较发达,文化比较昌盛,吞并他们不仅在道义上有些站不住脚,消化的难度也大得多。

这个问题难不倒郑武公,他很快想到解决办法,那就是举起天子这杆大旗。他抓住西周灭亡、二王并立的机会,坚决站在周平王这边,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获得周平王赏赐的大片土地,并因功受封卿士。

身为卿士的郑武公,一言一行代表着王室,这就使得他的扩张行动具有官方背景,尽管官方不认可这种行动,郑武公还是接连吞并东虢国、郐国两国及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开创了郑国新局面。

郑武公之子郑庄公还是周朝卿士,他完美继承了老爹的政策,但凡对外战争都要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占据道义制高点。

当然,因为摊上个偏心的母亲(喜爱共叔段而不喜郑庄公),郑庄公在位前期,郑国面临分裂隐患。郑庄公扮猪吃老虎,轻松“克段于鄢”后,维护了国家统一,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扩张。

共叔段战败后,还是不甘心,派儿子公孙滑前往卫国求援,卫国对郑庄公镇压弟弟造反的举动表示谴责,郑庄公顺势拉起一支三国联军,向卫国发动报复。

这支联军包括周天子的王师和西虢国的军队,充分显示出郑国国君兼任卿士的优势,以后郑庄公还曾多次使用这招,理由基本都是某国国君不朝觐周王。

郑国能够这么肆无忌惮地进行征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强国都有自己的事,日后活跃于春秋舞台上的晋楚齐秦四国,晋国在打内战(曲沃代翼),无暇外顾;楚国还在打称霸基础,想铺路通向中原;齐国远在东海之滨,进军中原的脚步被风头正劲的鲁国所阻;秦国还在打犬戎以收复封地,也就是西周的王畿。

强国缺位的情况下,中等国家就扛起了大梁,而此时的中等国家,其实也就四个,宋、鲁、卫、郑,郑国最年轻,发展速度也最快,跟其他三国掐架胜多败少,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周王室绑到了自己的战车上。

问题在于,周王并不乐意被绑,随着郑庄公对王室资源使用的越加频繁,王室的不满与日俱增,在周平王晚年,周平王就想换掉郑庄公的卿士,可惜失败了。

《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窝囊的周平王搞出了历史上第一次天子与诸侯互换人质,估计郑国对王子狐不错,就盼着他归国继位后能跟郑国搞好关系,为郑国霸业发挥余热,可惜王子狐因忧伤过度而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王孙林,是为周桓王。

年轻的周天子血气方刚,忍受不了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刚一上台就宣布重启周平王的换人政策,命虢公忌父协理朝政,郑庄公次月就派人收了周王畿内温国的麦子,周郑关系瞬间降到冰点。

周桓王还不妥协,郑庄公又派人收了王室的稻谷,接着又对王室实行经济制裁,经济一向依赖郑国的王室瞬间没了辄,连给周平王办丧礼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腆着脸去找鲁国化缘。

眼见周桓王还不服软,郑庄公选择前往王室朝觐,缓和一下周郑关系,然后再谈下一步。结果周桓王以为郑庄公怂了,正式任命虢公林父为周朝右卿士,与左卿士郑庄公分享权力,还下诏要跟郑国换地。

郑庄公怒火冲天,把郑国位于泰山的祊地换了鲁国的许田,祊地是郑国助天子祭祀泰山的封地,许田则是鲁国朝见天子的汤沐邑。这么一换,郑庄公等于告诉世人,周王室废了,根本到不了泰山了,留着祊地有什么用?鲁国也不必来朝觐了。

周桓王也是愤怒至极,宣布削夺郑庄公王朝左卿士的职位,并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对郑国发动攻击,结果在繻葛遭到了郑庄公的迎头痛击,甚至连周桓王本人都负了箭伤。

在繻葛告捷后的短时间内,郑庄公的威望暴增,宿敌卫国也慑于兵威,暂时归附了郑国旗下。可这一战,彻底打崩了郑周联盟,王室联军的惨败使得周王尊严扫地,周天子这杆大旗没那么好用了,而且打天子的就是郑国,你连天子都揍了,还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不去朝见天子?郑国的道义制高点彻底没了,政治优势荡然无存。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基本是以一国之力维持霸业,在强国尚未入场、雄主郑庄公仍在的时候,自然能够维持,可等到郑庄公去世后,后继之君若不能奋发向上,郑国会有非常大的概率衰落。

偏偏郑庄公对于后事的安排非常不妥,导致他死后诸子争立,陷入长达20余年的内乱,郑国不仅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实力下降,等到郑厉公成功复位结束内乱,齐桓公已然称霸。


在强国的干预下,位于中原的郑国很难再进行迅速扩张,好不容易等到齐国霸业衰落了,晋楚争霸又来了。很悲催的,这两个超级大国一南一北,势力交汇在了河南,确切点说,是交汇在了郑国。

在晋楚两大巨无霸面前,郑国的战略纵深被迅速推平,就此沦为晋楚两国边上的墙头草,今天挨晋国打,明天挨楚国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弭兵之盟后,郑国才喘了口气,在子产治下,国力有所提升,可在晋楚压制下,注定郑国无缘强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韩国谋划了几十年,费尽心思灭掉了郑国,郑国就此成为历史。


平沙趣说历史


郑国的衰败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月满则亏 太过富裕

郑国虽然在郑庄公的治理下日益强盛,甚至在春秋初年的诸侯争霸中占据头等地位。

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月满则亏。”太过盛极一时的事物,最后很容易就没落下来。

郑庄公的事迹将来也不用我多说了。


他的确能称得上一位十分有才干并有野心有手段的国君。

可是这样的国君,死的太早。又让中国发展的太过强大。

强大的国家在有强大的君王的时候,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剑。

可是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权,强力的国君,就成了谁看到都想分一块的蛋糕。


这也是郑庄公为后世埋下的隐患。

郑庄公死后,他的几位公子为了国军之位争执不休。

而诸位大夫在其中又搅动风云。

正果分为多个党派,内乱纷争,像宋,卫等原本是郑国附属的国家此时见了,立刻有了野心。

于是,郑国成了一块要被瓜分的肥肉。

第二:内忧外患 继承人众多

内部的政权不明与外部诸侯国的虎视眈眈,飞快的消耗着郑国的国力。

这场内乱长达22年。

把郑国好不容易竖起的霸主地位给作没了。

这其实是几位公子的原因吗?

其实并不然,这场内乱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郑国公。


郑国公此人十分有手段,但是却有些好色。

广纳妻妾,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子。

且对于这些子女,郑国公又十分宠溺。

在那个本来就礼乐崩坏的时代中,郑国公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无形助长着这些子女的野心。

虽然公子忽是法定继承人。

但这位公子却并不是十分有远见。

他甚至拒绝了一位能给自己带来强大优势的联姻对象。


让他本来就有些摇摇欲坠的太子身份,更加不稳定起来。

果然在他继位之后。

拥有强大,母族支持的公子突,立刻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毕竟,他的靠山可是宋国。

他们联合起来,使尽千般手段,终于获得了皇位。

第三:政权不稳 多处制肘

在公子突即位之后。

宋国以恩主自居频频向郑国国军索要财物。

一来二去,两国关系自然恶化。

最后演变成了战场上联合诸国,兵戈相见。


然而经历过多番动荡的郑国国力不如从前。

宋国居然不依不饶。

一次战场相见,没有分出胜负。

宋国又联合多国一同攻击郑国,郑国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这边本来就够闹心的了,国内局势也是风云变幻。

大夫祭仲,觉得自己是两朝元老,势力庞大,自认为有拥立之功,专权独断。让郑厉公很是不满。

他想杀了祭仲,可是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发现了。


于是这位郑国国君光荣下岗。被撵走的前任国君又回来了。

这样一来二去。

时间久了,郑国的国国权一直不稳。

内耗严重,且不进则退,最终,几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

不过,等郑国内乱告一段落之后,郑国还是在春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最后的荣光。


这段野史有意思


郑庄公有十一个儿子。按周礼,理应立世子忽为太子。但是郑庄公深知次子公子突有才智,绝非能久居人下之人。为了郑国的长治久安,郑庄公将公子突送到宋国。

但是,郑庄公也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公子突必然作乱,于是临死时拜托原繁,希望他能辅佐好世子忽继任国君。

郑庄公去世后,世子忽继承国君之位,是为郑昭公。果然公子突借助宋国力量,最终赶走郑昭公,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继位后,宋国自认为拥立有功,成天向郑国勒索财物,再加上当时的大臣祭足专权,于是郑厉公便想暗杀祭足,并攻打宋国,但是暗杀失败,郑厉公仓皇出逃。

后来,祭足又拥立公子??为国君,不过公子??很快就被齐国杀死。祭足于是又立公子仪为国君。

郑国几经政权变迭,显然大不如前。

郑厉公故伎重演,趁乱诱捕了大夫傅瑕,并逼迫他帮助自己复辟。傅瑕为了活命,向郑厉公发誓:只要能放了自己,一定会帮助他杀掉公子仪,拥立他为国君。后来,傅瑕果然杀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回了郑厉公。

郑厉公复辟成功后,见郑国朝堂和百姓都因国君更迭惶然不安,于是立刻杀掉了傅瑕,又将祭足等对国君进行废立的大臣一一治罪,以此安定民心。

接着,郑厉公召见了原繁,郑厉公做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说:“傅瑕是个对国君不忠心的叛臣,我已按周天子设定的责罚,处置了他。”

原繁听了只是不言语。

郑厉公见此气恼地说:“凡是拥护国君的臣子,必然会得到国君的赏赐,你是我的伯父,我对你自然更信赖一些。可是,当初我被迫逃离郑国后,您却从不曾给我通报国内的消息,现在我重新坐上了国君之位,你依然没有拥戴我的诚意。你这是为什么?”

原繁抬头看了一眼郑厉公,才不疾不缓地说:“有国君在位,臣民就应当忠于国君,这话一点也没有错。既然如此,子仪在位,我自然应该一心一意辅佐子仪。若是我身为子仪的臣子,却又像傅瑕那样杀子仪迎奉您,那不是对国君不忠心吗?庄公的儿子有十一个人,要是个个都以官爵厚禄贿赂我,让我对您有二心,您会怎么办?”

郑厉公听了此话,也不好再说什么。也没再治原繁的罪。不过,不久后,便传出原繁自缢身亡的消息。

原繁为什么会自杀?他是觉得愧对郑庄公,没有尽到托孤大臣的责任,还是对郑国的国事失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郑厉公不能辨别是非,不重国计民生,不尊重忠直之臣,只一味争权夺利,使得郑国终于昙花一现,最后没成大气候,也实在是可惜。


维C牛奶咖啡糖


郑国建立于公元前806年,灭亡于公元前375年,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国君,前后经历了四百三十二年,郑庄公更是被称为“郑庄小霸”,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主!巅峰时期的郑国曾经和周王室发生互相交换太子为人质的事件(周郑交质),还打败了周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射伤了周王的肩膀(射王中肩),当时连齐国这样的大国都跟在郑庄公后面东征西讨,郑国威震诸侯一时!

可惜盛极而衰,在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国就发生了内乱迅速衰弱了下去,并从此沦为一个诸侯争霸的配角。郑国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和郑庄公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郑庄公英明一世留了个致命的疏漏就是臣子的权力太大,君权太弱。 曾经足智多谋的大夫祭仲变成了贪图性命的权奸,加之恩将仇报的宋庄公(公子冯),四方上演了精彩的击杀和反杀,直至郑厉公(公子突)的二次回归而告终,直接导致了郑国国力的衰退。

郑国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与内讧,别人都遗憾儿子不成器,他却生了两个的异常优秀儿子。长子忽英武不凡,品性良好,是一位礼乐制度熏陶下的优秀贵族;次子突能征善战,心思缜密且野心勃勃,数次面对联军的战争都立下头功,他身上有着姬窹生的影子。这二人简直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翻版,郑庄公深知二儿子不甘人下的秉性,又舍不得下手诛杀,于是将他打发到了宋国。

从外因上来说,此时齐桓管仲已经吹响了争霸的号角,南方的楚国和西北的晋国也都开始蠢蠢欲动,而郑国作为二流诸侯显然不再具备“执牛耳”的资本。郑厉公也算厉害角色,但也仅仅能够扮演“刺头”角色(齐桓公眼中)而已。天下的“势”已经倾斜,这不是国君的个人能力所能够弥补的了的。而厉公一死,郑国就彻底安分了下来,翻开史记,郑国的下半段春秋时光完全不忍卒睹。


Sylar弈


郑献公、郑声公时期的郑国在春秋末年的国际舞台上比较活跃。鲁定公六年,郑国灭掉楚的属国许国。同年,周王子朝之乱,郑国趁机伐周之六邑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鲁定公八年,郑与齐、卫结盟,试图摆脱晋国,四年后,鲁国也加入郑、齐、卫的同盟。郑国支持晋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左传·衰公二年》载“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范氏、中行氏与赵简子战于铁(今河南濮阳西北),郑助范氏中行氏,卫助赵氏。卫太子为赵简子戎右“望见郑师众,太子惧,自投于车下。”说明这时郑国的军队十分强大。铁之役中,郑军失利,只是损失了“齐粟”,军队仍拥有一定实力。 公元前 45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郑国的历史接近尾声。这一时期,郑国共经四位君主:共公、幽公、繻公、康公,历时 79 年。战国初年,春秋末年的中兴为郑国积攒了一些力量,面对韩国的觊觎及屡屡进攻,能够多有反击。\r  战国时期的郑国,从内政方面来看很不稳定,哀公、繻公都是被郑人杀害,君权不稳,政局动荡。外部来看,三家分晋之后不久,韩国成为郑国最大的威胁。公元前 423 年郑幽公刚刚继位,韩武子就来伐郑,并杀郑幽公,韩国对郑已经虎视眈眈。郑繻公十五年(公元前 408 年)韩景侯伐郑,夺取雍丘,在今河南杞县。然郑国不甘示弱,于次年伐韩,败韩兵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400 年),郑又围韩国的阳翟(今河南禹县)。从这段史事上看,战国初年郑国与韩国战争的主动权并没有集中于一方,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十五年后,韩再次伐郑,攻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再十年,即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灭郑,郑国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


灼愁善人


郑庄公是东周时期的郑国的国君,在那个时候的郑庄公权倾朝野,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凭借自己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他执掌郑国期间,集合称为中原的霸主,连当时的齐国都不敢小看郑国。可是在郑庄公死了之后,郑国却迅速的衰落,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逐渐的沦为一个配角,这是为什么呢?总结下来,我认为就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点:自身条件不足

郑国自从在郑桓公迁徙到虢、郐之间的地盘,直到郑庄公时才历经了三代,虽然已经历经了三代的郑国公统治,但是郑国的根基却不厚。郑国的地理形势也不好,郑国地处中原地带,四面八方都有敌人。南面有楚国,北面有晋国,这两个国家的势力都是比较强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盘,周天子的面子还是不能不给的,所以西面的地盘也不能动,所以只能是向东面发展,而东面这些比较小的诸侯国,虽然是没有郑国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灯,最重要的是,东面还有一个齐国,想要动东面的那些小的诸侯国,先要过了齐国这一关。

第二点:强国已经崛起

春秋时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郑庄公在位的时候,晋国经过内部正因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乐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国家在干什么。而楚国正在励精图治地创业,还没有实力和中原的强国一较高下呢。而齐国的齐僖公,虽然想和中原的强国一较高下,但是无奈有个纪国在后方牵制着,而纪国和鲁国联合起来限制齐国的扩张,齐僖公也是在是有心无力。而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了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地盘分给了秦国,秦国在得到封地之后忙着将犬戎赶出去,扩大自己的地盘。秦国在那些老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国东面还有一个晋国,根本不要想着向东发展。

郑庄公在中原只手遮天的时候,这四个后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郑庄公去世之后,这四个国家的实力就慢慢的体现了出来,天下的形式也因他们四个国家的崛起而受到影响。此时的郑国只求自保。

第三点:与周天子交恶

这个就是郑庄公的不对了。郑庄公在周朝担任卿士的职位,本来应该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郑庄公利用昏庸无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郑庄公在周平王的时候就掌控着周朝的大权,到了周桓公的时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这个郑庄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扬威,就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还将郑庄公遣回郑国了,郑庄公也不甘示弱,连着几年不去朝贡周天子,这也就算了,郑庄公还假借天子的名义去攻打吞并其他的诸侯国。周天子觉得天子威严被侮辱,就纠集了好几个诸侯去攻打郑庄公。他们气势汹汹的去了,但是却被郑国打败,周天子还受了伤。看的是郑庄公占据了上风,其实是两败俱伤。周天子的威严更是一落千丈,再也无法号令诸侯了。而郑庄公本来就是靠着天子的威严才横行霸道的,这下好了,天子的威严没了,你郑国横行霸道的砝码也就没了。

第四点:郑国自身内乱

郑庄公死了之后,他的长子继位了,就是郑昭公。郑昭公还算是比较有威望,带兵打仗也很厉害,但是就是没有他父亲的政治头脑。当时的齐僖公很喜欢他,几次想要让他做自己的女婿,但是他却拒绝了。郑昭公没有想到的是,齐国可是一个大的靠山啊,即使没有什么野心,但是想要坐稳自己的王位却很轻松啊,而且还可以遵从父亲的遗愿,将郑国的领土向东扩张啊。除此之外,郑昭公和自己的大臣高渠弥关系极差,还重用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而高渠弥却时刻等时机向他下手。结果呢,郑昭公两次将自己的王位失去,后来还让高渠弥趁他打猎的时候,暗中将他杀害。

前三个原因只能说是郑国在慢慢的走向衰落,二者第四个原因我觉得是加速郑国衰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糖送八大家丷


郑庄公在位时,郑国之所以强大,除了郑庄公出色的政治头脑和自身强大军事实力,也与外部环境有关。当时的霸主晋国正在忙于内战,而后期的霸主,楚国、齐国和秦国等都在积蓄实力,仍不够强大,根本没有功夫理会外部的纷争。这也给了郑国一个大力发展的时机!可是在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国迅速衰落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郑庄公在位时野心勃勃,渐渐与周天子交恶。

当时权倾一时的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一职,利用昏庸无能的周天子掌控者周朝的大权,到了周恒公的时候,周天子觉得天子威严受辱,随调集几个诸侯国攻打郑国,但是却被郑庄公打败,周恒公还受了伤。看似郑国占了上风,实际上因为战败,导致周天子威严一落千丈,郑庄公再也无法号令诸侯,郑国也失去了横行霸道的一杆大旗。

二、自身条件限制

郑国地处中原地带,南有楚国,北有晋国,东有齐国,这些国家的实力也并不弱,而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盘,也是不能随便动的。

三、郑国内部动乱不安

郑庄公总共有十一个儿子,郑庄公死后,由长子郑昭公继位,可是没过多久,外出打猎时被大臣设计杀害,又有新君继位,就这样,政权几经更迭以后,国力再也不复从前!

所以,郑国自郑庄公去世后,渐渐衰落,在后期晋国、齐国、楚国和秦国的争霸战争中,只能依附于别国,到了战国初期,郑国被韩国消灭!


再读历史


郑庄公是东周时期的郑国的国君,在那个时候的郑庄公权倾朝野,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凭借自己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他执掌郑国期间,集合称为中原的霸主,连当时的齐国都不敢小看郑国。可是在郑庄公死了之后,郑国却迅速的衰落,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逐渐的沦为一个配角,这是为什么呢?总结下来,我认为就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点:自身条件不足,郑国自从在郑桓公迁徙到虢、郐之间的地盘,直到郑庄公时才历经了三代,虽然已经历经了三代的郑国公统治,但是郑国的根基却不厚。郑国的地理形势也不好,郑国地处中原地带,四面八方都有敌人。南面有楚国,北面有晋国,这两个国家的势力都是比较强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盘,周天子的面子还是不能不给的,所以西面的地盘也不能动,所以只能是向东面发展,而东面这些比较小的诸侯国,虽然是没有郑国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灯,最重要的是,东面还有一个齐国,想要动东面的那些小的诸侯国,先要过了齐国这一关。

第二点:强国已经崛起,春秋时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郑庄公在位的时候,晋国经过内部正因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乐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国家在干什么。而楚国正在励精图治地创业,还没有实力和中原的强国一较高下呢。而齐国的齐僖公,虽然想和中原的强国一较高下,但是无奈有个纪国在后方牵制着,而纪国和鲁国联合起来限制齐国的扩张,齐僖公也是在是有心无力。而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了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地盘分给了秦国,秦国在得到封地之后忙着将犬戎赶出去,扩大自己的地盘。秦国在那些老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国东面还有一个晋国,根本不要想着向东发展。郑庄公在中原只手遮天的时候,这四个后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郑庄公去世之后,这四个国家的实力就慢慢的体现了出来,天下的形式也因他们四个国家的崛起而受到影响。此时的郑国只求自保。

第三点:与周天子交恶,这个就是郑庄公的不对了。郑庄公在周朝担任卿士的职位,本来应该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郑庄公利用昏庸无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郑庄公在周平王的时候就掌控着周朝的大权,到了周桓公的时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这个郑庄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扬威,就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还将郑庄公遣回郑国了,郑庄公也不甘示弱,连着几年不去朝贡周天子,这也就算了,郑庄公还假借天子的名义去攻


历史的旧事儿


郑国没有体制进步和地理优势。

春秋五霸有秦齐晋楚,战国七雄也由此演化。地理上它们西东北南各霸一方。金角银边草肚皮,诚不欺也。而郑国的地理位置就在肚皮上。

这些强国都变法图强,有体制优势。齐国管仲、楚国吴起、晋文公设六卿(韩有申不害、赵有武灵王、魏有李悝)、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郑国呢?没有变法、没有改革。

郑伯克段、周郑互质……史书里讲郑庄公凭一己之力搞内政外交,收拾了弟弟、战场上打败天子、射伤恒王,但周礼被破坏了。郑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已经率先乱了。所以郑国率先崛起也率先没落。郑国凭庄公君臣等人在特定的背景下崛起,没有体制优势,庄公之后国运无力维系。反观此时没有礼崩乐坏的数国家,虽然没有崛起可也没有人乱。这是周礼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