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為何總是“打不死”?

無處不在的蟑螂

說起蟑螂,也算是我們人類的“老朋友”了吧,不管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家裡,似乎總能和它來個不期而遇。可對於這位老朋友,我們實在是喜歡不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個噩夢。它的臉皮很厚,總是不請自來,還會死皮賴臉地居住下來。最令人深惡痛絕的是由於它時常穿梭於人類的食物和垃圾之間,所以它很可能會傳播疾病的病原體,這也使得人類常常欲除之而後快。怎奈其生命力極其頑強,在與蟑螂的戰爭中,人類屢次以失敗而告終,最後為之折服,冠之以“打不死的小強”。

蟑螂为何总是“打不死”?

當然,說蟑螂“打不死”,並非真的打不死,而是指它有頑強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強悍呢?恐怕很多人都難以想象。首先它的繁殖能力極強,一隻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至10天便可產出一枚含有14至40粒卵的卵鞘。一對德國蟑螂一年可繁殖十萬只後代。如果你在家裡看到了一隻蟑螂,那麼很有可能某個角落裡就有著一整窩蟑螂!更可怕的是,有些蟑螂還能孤雌生殖。當雌蟑螂發現它處於不利於生存的環境時,就會留下一些成熟的卵子,以此讓它的基因留存下來。這種繁殖方式意味著,雌蟑螂繁殖無需雄性,利用性誘致劑誘殺雄性蟑螂,使雌性蟑螂無法受孕的手段恐怕效果並不佳。

其次,這傢伙四海為家,還不挑食。蟑螂是一種雜食性昆蟲,擁有科學家所說的“不特化”的口器,幾乎可以吃任何東西。黑暗的下水道、發臭的垃圾堆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有昆蟲學家發現,它甚至能以人類手、腳上的老繭、睡著的人臉上的食物殘渣為食!此外它還有一些驚人的本領,比如斷肢再生、不怕殺蟲劑等。如果把腿或觸角剪掉,它幾天之內就能長出來,幾乎完好如初。如果把它的頭摘掉,它的身體還能活動五六天。這真是一種令人敬佩的生物!

基因強大,底氣十足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根據化石證據顯示,蟑螂自3.5億年前的石炭紀時代已出現,曾在無數暴恐猛獸的腳下走過。如今,竟又敢在人類眼皮底下討生活,屢次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人類跟前。它的勇氣到底來自哪裡?它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

這一切的奧秘都隱藏在遺傳密碼之中。為了解開蟑螂“打不死”之謎,科學家對美洲蟑螂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其有關感官知覺、解毒、免疫系統、生長和繁殖的基因數量十分龐大。其上述功能相關的基因超過2萬個,僅次於普通蝗蟲。而整個人類基因組中,僅含有2萬至2.5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蟑螂为何总是“打不死”?

科學家發現蟑螂擁有超過1千個基因參與編碼嗅覺和味覺感受器,以幫助它辨識環境中的化學物質。蟑螂有154個嗅覺感受器,是其他參照物種的兩倍。嗅覺感受器的擴張可以讓美洲蟑螂更容易識別、追蹤到食物,尤其是它最喜歡的發酵食物。

此外,它還有522種味覺感受器,是迄今在昆蟲中發現最多的,其中超過300個味覺感受器在系統發育中形成了特定的進化枝,也被稱作苦味受體。這麼多苦味受體有什麼用?原來蟑螂雖然是個大吃貨,但還是有自己的原則的,能被苦味受體識別的就不吃。所以蟑螂可以藉此獲取大量有關食物是否安全的信息,輕鬆逃避“壞食物”,這也是它的一種自我保護系統。那萬一不小心中毒了怎麼辦?別擔心,它還有一個非常複雜的解毒酶系統能夠自我解毒。而且它還有很強的免疫能力,能容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正是這龐大的基因組讓蟑螂得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生殖繁衍,搏得“打不死的小強”的“美譽”。

蟑螂的價值在哪裡

同樣是和人類一起居住,雖然蟑螂並不像貓、狗這樣招人喜愛,但它也不是毫無用處的。

我們知道蟑螂有很強的“斷肢再生”能力,那麼它是否具有藥用價值?我們能否將其再生能力應用於人類的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實際上,善於學習的人類早已注意到蟑螂這種過人的本領。關於蟑螂的藥用價值許多典籍中就有相關記載,比如《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蟑螂具有活血、治療毒瘡、利水的作用。目前市場上也已經有添加了美洲蟑螂乾燥蟲體提取物的傷口癒合藥物了。不過,科學家還將進一步探索蟑螂斷肢再生機制,開闢人類醫療上的新未來。

蟑螂为何总是“打不死”?

此外,蟑螂還可以幫助我們改進機器人。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打造軟體結構的機器人,其靈感來自於章魚、水母等這樣行動靈活的動物。但美中不足的是,為了儘可能地追求柔軟和曲折,這些軟體機器人通常需要在速度和力量上有所犧牲。也許科學家可以從蟑螂身上尋找新靈感,因為它的外骨骼不僅堅硬還很“靈活”。它能夠承受其體重900倍以上的重量,亦能壓縮自己三分之二的體積擠入微小的空間,而且行動速度依然不減。

想象一下,一大群這樣的機器蟑螂能夠在倒塌的建築中毫無障礙、不帶來任何破壞且不喪失速度地穿梭行動收集各類信息,這將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救援效率。如果我們能製造出具備這些功能的機器人,讓它們進入人類和其他傳統搜索動物無法進入的災區,我們就能徹底改變搜索和救援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