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上海正在變得面目模糊。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新一輪上海城市改造的啟動,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座城市之中賴以生存的空間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有的會試圖在這座城市中尋找新的容身之處,而剩下的人則可能會離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上海正在變得面目模糊。

關於這座城市的氣質,有無數的文字和影像曾經做過描述和概括。它最迷人的時期大約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當時的上海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人,這些人聚在黃浦江畔,把上海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十里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

但是,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新一輪上海城市改造的啟動,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座城市之中賴以生存的空間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有的會試圖在這座城市中尋找新的容身之處,而剩下的人則可能會離開。

他們被打擊的原因多種多樣——或是政府加強對於餐飲的監管,或是承租的物業用途變更,或是政府力圖恢復區域內的建築風貌——總之每個似乎都有根有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曾經以海納百川為主旨的國際化城市,開始變得小氣。

在街市靈活程度這一點上,上海素來是勝過北京的。以往在說到這兩個超級都市的區別時,做生意的人經常會提到北京那“兩個半”的生意:“半天”,“半條街”。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生意在北京只能做半天,是因為在北京居住區和工作區有非常明顯的分割。白天人們湧入市中心的各大商業區,晚上則回到天通苑、回龍觀、甚至是通州、燕郊的家中。這種地理上的分層,讓每一個區域的店家都只能擁有半天時間的客流。

但在上海,居住區與工作區是混合在一起的,其中尤以浦西最為典型。淮海路沿線一路排開愛美高大廈這樣的辦公樓,以及環貿廣場、百盛、K11這樣的商業區。從環海路出發,無論是往南還是往北,都能很快進入居民區。因此淮海路上的店家,白天做的是白領們的生意,晚上接待的就是當地的居民。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北京也只能做半條街的生意。寬闊的馬路、林立的立交橋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過馬路往往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人們不願意來回穿梭閒逛,所以路邊的店家只能做街的半邊生意。相比之下,上海的路網則以窄路、高密度為主。核心區域單向車道、雙向二車道交織,人們能夠輕鬆在馬路周邊徘徊,也讓“逛街”成為一種愉快的體驗。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中國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奠定了以北京為模版的“大都市”範式,而北京的這種居住區與生活區的分離,以及大馬路、寬馬路的擴建,正是以標準的美國郊區式城市為樣板改建而成的。這種模式在上海亦不能免俗。浦東從零開始建設,參照的同樣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沒了街邊店,城市變得越來越無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