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接著我們的《零基礎學篆刻》系列文章,這是第三篇,講印石與印泥的選擇和注意事項。

關於篆刻的工具和材料部分,我們打算用三篇文章說完,分別是:1、關於篆刻刀;2、印石和印泥;3、印床、筆、墨、紙等雜項工具和材料。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各式各樣的篆刻用石)

這是第二篇,說印石和印泥。印石和印泥屬篆刻材料,而且是篆刻學習消耗最多的篆刻材料,甚至可以說是篆刻學習裡物質成本最大的一塊,因此比較重要,所以單獨列出來說。

一、印石

1、常見的印石類別

篆刻用石,一向被篆刻人所推崇的是“四大國石”,即:青田石、壽山石、巴林石、昌化石。

(1)青田石。青田石產生浙江青田縣,石質細膩、溫潤、不硬不燥,易於鐫刻。顏色方面,有青、白、黃、綠、黑、灰等(青田石是地名,並不指它的顏色是青色),不論顏色,均以有“凍”者更為珍貴,也更適於鐫刻。所謂的“凍”,指石質呈半透明狀,無雜質,如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等。一般的青田石雖不如凍石,但卻足可以滿足初學者的需要,是學習篆刻的理想石料(齊白石大師有大量的青田石印作,前段時期炒作到天價的趙之謙的印作”為五斗米折腰“,也是青田石質的)。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趙之謙名作:為五斗米折腰)

(2)壽山石。壽山石出產於福建福州郊區的壽山。石質較青田石細膩,受刀刀感不如青田石爽快,但細潤光潔,是印材中的佳品。色彩也較豐富,有青、白、紅、藍、青等等,其中較為珍貴者是田黃、田白、牛角凍、瓜瓤紅等,其中又尤以田黃石為代表性石種,向有“一兩田黃二兩金”之稱。田黃的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更有黃金黃、橘皮黃、枇杷黃、桂花黃等尤其名貴。由於其石質特點和石材價值的原因,壽山石一向為印風工穩者所喜,也是舊時文人們互相饋贈的佳品。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吳昌碩大師”來修齋“印田黃原石)

(3)昌化石。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石色多呈青、黑、黃、白等雜色,質地溫潤,略膩微澀,走刀不如青田石爽快。昌化石中有一品種,石色鮮紅如同雞血,俗稱“雞血石”,最為名貴。一般底色較燥,多砂釘與石筋,石質堅硬,不易刻。昌化雞血石是一種含有紅色辰砂礦物的昌化石。辰砂礦物以浸染狀或是細脈狀分佈於石基質之上,或濃或淡,或斑或片,色質豔紅,與基質相映成趣,視覺效果強烈。前段時間韓天衡老師給馬雲先生刻的印,材料就是雞血石。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韓天衡刻給馬雲的雞血石印)

(4)巴林石。巴林石發現最晚,產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昭烏達盟巴林右旗的亞馬圖山。巴林石表面光潔,質地細膩、美觀(巴林石中也有雞血石),但相對來說,巴林石比較綿軟,因此刻制時略有滯刀、黏刀,且易崩。巴林石隸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透亮,質地細潔,光彩照人。正因為發現得較晚,巴林石儲量相對較豐富,手工開採的可能性略大(大批量開採用炮炸礦,因此石性不穩,易裂、易崩),也因此會有石質相對較好的印石。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一方巴林石)

此外,還有蕭山紅石、福建的蒲田石,湖北的楚石(齊白石最初以楚石練刀),北京的房山石、豐潤石,寧波大松石、溫州的平陽石、陝西的煤晶石、老撾石、印度石(或者就是蕭山紅)等,都有不錯的刀感。

2、購買的注意事項

初學者不要想著一下子購買大批量的印石,因為在篆刻這條路上走得越遠,就會不停地發現好的印石,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讓你怦然心動的石頭。

因為是初學,大致從臨摹漢印上手,漢印的標準尺寸是2.35釐米見方左右,因此,學印之初,買一部分(10至20方)2.5釐米見方或者3釐米見方的印石就足夠了(臨摹時可以磨了重刻)。市面上可用的練習石很多,又以青田石、巴林石居多,每方價格在8-20元者足夠適用。至於創作作品,再根據自己的需要採購好的石料,那不在練習石之列。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成批的練習石)

其實慢慢買,也便於確認有良心的商家,有些不良商家,專門坑新手,最開始的初學者,大多會經歷一些被坑的事情,所以,買石頭,最好選擇朋友或老師介紹,又或者看看評價,選擇評價好一些的商家。有條件的,比如當地有文玩或石料市場者,可以帶一把自己用的刻刀,現場試刀,試了好刻再買。

二、印泥

1、書畫印泥與辦公印泥的差別

我們以為,一個篆刻初學者,一旦擁有了自己的書畫專用印泥,就算真正踏上了篆刻之路,因為印泥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鈐蓋的效果。質地好的印泥,鈐蓋出來的印蛻色彩鮮美而沉首,有立體感,精神十足;質地差的印泥鈐出來的印蛻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漲線嚴重,有的有油跡浸漫,使印文模糊。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辦公印泥)

印泥之所以叫印泥,是因為在實用印章發明之初,是用以封發簡牘,封發時用泥塊鈐印以作憑證,就稱其為印泥。不過,那不是現代意義下的印泥,現代意義下的印泥大約在五代時出現,元代又有了所謂的油泥,主要用硃砂、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原料調劑而成。

市面上銷售的印泥,有兩大類,一類是書畫印泥,另一類是辦公印泥。篆刻學習者,一定要用書畫專用印泥(這一點很重要)。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漳州八寶書畫印泥)

書畫用的印泥,以紅色顏料、油劑、艾絨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製作,充分混合而成。它狀如麵糰,色如絲絨,富有彈性。三種原料各有作用:顏料呈現顏色;油劑將顏料黏結於紙上,使之永不脫落;艾絨則控制油劑和顏料的用量,使印文保持清晰而不失真。三者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辦公用印泥,要求僅顯示印文,清晰度高就可以了,所以一般用綿纖或海綿、泡沫塑料作胎骨,將顏料、油劑混合後,倒入纖維內,略加攪拌而成,因此顏色很難持久,並且走油嚴重,對於需要呈現細節的篆刻作品,辦公印泥顯然是不夠的。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手工印泥的製作)

現在市面上的書畫印泥,原料和製作都很講究。顏料用無機硫汞紅色顏料,即硃砂、朱磦、銀硃等,油劑用精製過的蓖麻油,纖維用精選過的艾絨。硃砂是天然礦物,日曬水洗永不變色,艾絨細柔,使泥質美如絲絨,而且吸附作用大,控制油、朱能力強,不至於發生油浮朱沉狀況。

好的書畫印泥,有十條標準:一明、二爽、三潤、四潔、五易幹、六不落、七不濘、八不黏、九不霾、十不凍。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書畫用印泥)

2、購買注意事項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書畫印泥,大多是我國長期歷史積澱形成的著名品牌,比如漳州八寶印泥、潛泉印泥、西泠印泥、魯庵印泥、雙維印泥等,這些品牌的印泥對於初學者都可滿足需要。因為書畫印泥價格懸殊,我們建議初學者憑自己經濟能力購買就可以了。一般行內話說:“人不識貨錢識貨”,價格高的印泥一般都是好印泥。

其實,對於初學者,不到100元一兩的書畫印泥就可滿足需要了,更高級的印泥隨著學習的深入再去考慮。

關於選硃砂還是朱膘,要看自己最初的風格取向,一般來說,硃砂印泥適合鈐蓋白文印,因為硃砂印泥是用漂制硃砂時沉澱在最底層的硃砂製成的,鈐出的印蛻鮮紅帶紫,厚重沉重;朱膘印泥則是用浮在較上層的硃砂細末調製成的,印蛻呈紅黃色,較為清雅。

印泥的質量標準很簡單:色澤要求鮮豔沉著,暑天不爛,冷天不凍,不滲油。

3、關於印泥的保養

初學者往往忽視了印泥的保養,買來之後,除了使用乾脆不理,所以這一點我們需要強調一下。清代汪鎬京《紅術軒紫泥法》中有:“用印泥八法”,即:“慎收貯、養色澤、勤翻調,戒動搖,宜拭淨,宜薄墊,宜翻曬,慎霾溼”。

學篆刻買印石和印泥之前,先了解這些內容

(翻攪印泥)

分別說一下:慎收貯說的是容器,用瓷容器最好(舊瓷器最佳),不要用金屬、漆器、牙器等;養色澤是說收貯之時,油在四邊,如攢寶塔,常令圍養;勤翻調指大約十天半月將印泥翻調一次(因為印泥中硃砂質量重,油脂質量輕,長期不攪動,硃砂與油脂就會分離,硃砂下沉,油脂上浮);戒動搖指鈐印時不要用印石在印泥表面搖來搖去,(會破壞艾絨,其實攪印泥也有學問,後期我們會有附帶的視頻)。宜拭淨指在鈐印以石入泥時,印面要擦拭乾淨,以免墨、石、顏料等混入印泥;宜薄墊指鈐印時不要墊過厚的紙;宜翻曬指除潮,一般來說,春冬季曬一個小時,夏秋日曬一刻鐘即可;慎霾溼,指防止黴變,要將印泥放置通風處。

(《零基礎學篆刻》之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