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的“蝶变”

福建莆田,木兰溪。溪面开阔,水面波光粼粼,不时有白鹭飞翔,在天空中划过优美的曲线,又落在堤岸边的小水洲上。不少市民沿着堤岸散步,享受悠闲时光。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今日河清岸绿景美的木兰溪一角。(蔡昊 摄)

“家门口的这条河,现水清岸绿,空气新鲜,环境也特别好。”在木兰溪畔晨练的村民韩玉金说,自从木兰溪综合治理以来,这里从又脏又乱没人愿意来的穷地方变成了清溪雅境,从穷人区变成了宜居区,居民幸福感大增,“走,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木兰溪沿岸绿道上散步的村民韩玉金。(蔡新添 摄)

韩玉金1948年出生,是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村村民,他曾一度感受到当时木兰溪洪涝灾害频繁,给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要不是那个大木桶,我儿子可能就不会来到这个人世了!”韩玉金感慨地说。

走进城厢区下黄村,看到一个深70多厘米、最宽处约1.5米的椭圆形大木桶,摆在一楼大厅正中间……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韩玉金介绍大木桶背后的故事。(蔡新添 摄)

“这是以前我们家家户户必备的‘宝贝’。”韩玉金指着大木桶介绍,一是当时用来腌菜的;二是用来救命的。”

下黄村紧挨着莆田“母亲河”木兰溪,“那是197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然间洪水一来,我不知所措,只能用这腌菜桶装进有7个月身孕的老婆和老人,自己游水推着木桶逃生。”说到用大木桶逃生时,韩玉金偷偷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着眼角的泪水。

“江堤”者,“江啼”也。曾几何时,木兰溪是福建省唯一流经省辖城市而未设防的单独入海河流,一度洪涝灾害频繁,给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让百姓头疼不已。“只要上游一下大雨,下游的兴化平原南北洋片区就‘水漫金山’,引发洪涝灾害,故有‘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的民谣。”韩玉金感叹道,洪水一来,菜地被冲,人也无处躲。”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1999年10月10日,洪水退去后的木兰溪畔的新溪小学。(翻拍资料图)(余杉芳 摄)

下游70个建制村几乎年年遭受洪灾,下黄村便是其中之一。每年6至9月,村民们都提心吊胆过日子,“家家筑有挡水之室,户户常备浮水之具”。“那时候,台风早稻只敢种60天内成熟的低产品种,吃菜多得腌渍而存,以防断青之时。”韩玉金道出当时的无奈。

治理木兰溪,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是群众的强烈企盼。1957年,木兰溪治理工程即曾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因工程技术难度大,虽5次规划、两度上马,终无结果。莆田也由此成了福建省设区市中唯一的“洪水不设防城市”。

1999年,是改变木兰溪这一莆田“母亲河”的历史性时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了木兰溪整治工程。他为此倾注心力,曾在2个月内3次来到木兰溪防洪工程现场,调研指导解难题。2000年2月13日,习近平同志第三次来到木兰溪防洪工程,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强调“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今非昔比,风景如画的新溪小学吸引着木兰溪畔的莘莘学子。(许武 摄)

木兰溪治理之难,难在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客观环境。防洪建设工程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技术难题:一是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抗冲刷难度巨大;二是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在此基质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如何突破这些老大难问题?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1999年10月12日,专家对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进行技术设计论证。(资料图)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论证,并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物理模拟实验,最后决定分期分段实施。这个课题的物理模拟实验当时是全国首例。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莆田的千载古堰——木兰陂。(许武 摄)

建设木兰溪防洪工程,不仅要提升蓄洪能力,更要丰富城市生态内涵。莆田市结合“造福工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以减轻水源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承载压力,告别洪水困扰的苦日子。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下图为1999年12月,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义务劳动现场(翻拍自资料图),上图为同一地点近照,经改造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彻底结束了“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新建堤防、修建水闸、堤基防渗、景观绿化……不再泛滥的木兰溪下游成了一片新的乐土,一座玉湖新城已然成型,不少过去饱受水患之苦的村民,陆续乔迁至此。玉湖边,青少年宫、科技馆和图书馆,从西到东一字排开。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利用木兰溪流域旧河道开挖成的玉湖。莆田市在此结合周边公共绿地,建设公共建筑,实现了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

正是夏收时节,在莆田千里沃野上,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秆,村民们正在忙着收割水稻,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木兰溪两岸良田丰收在望。(许武 摄)

“昔日旱涝地变成今日丰产田。”韩玉金笑了,笑得那么舒心,“木兰溪治理前,由于地势低洼,碰上雨季,上游来水量大,加上海水倒灌,农田年年被淹,种的水稻经常颗粒无收。治理后,调蓄水平提高,旱时灌溉,汛时泄洪,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亩产量由以前的700多斤提高到了现在的1100多斤。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如今在木兰溪河堤旁的绿道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厢是乐队演奏着当地的莆仙戏,那边是广场舞、太极拳团队的健身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晚上,这河堤旁的绿道是我们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韩玉金舒心地说。

八闽70年 | 木兰溪的“蝶变”

(莆田市纪委监委、城厢区纪委监委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