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的“蝶變”

福建莆田,木蘭溪。溪面開闊,水面波光粼粼,不時有白鷺飛翔,在天空中劃過優美的曲線,又落在堤岸邊的小水洲上。不少市民沿著堤岸散步,享受悠閒時光。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今日河清岸綠景美的木蘭溪一角。(蔡昊 攝)

“家門口的這條河,現水清岸綠,空氣新鮮,環境也特別好。”在木蘭溪畔晨練的村民韓玉金說,自從木蘭溪綜合治理以來,這裡從又髒又亂沒人願意來的窮地方變成了清溪雅境,從窮人區變成了宜居區,居民幸福感大增,“走,歡迎你們到我家做客!”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木蘭溪沿岸綠道上散步的村民韓玉金。(蔡新添 攝)

韓玉金1948年出生,是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村村民,他曾一度感受到當時木蘭溪洪澇災害頻繁,給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要不是那個大木桶,我兒子可能就不會來到這個人世了!”韓玉金感慨地說。

走進城廂區下黃村,看到一個深70多釐米、最寬處約1.5米的橢圓形大木桶,擺在一樓大廳正中間……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韓玉金介紹大木桶背後的故事。(蔡新添 攝)

“這是以前我們家家戶戶必備的‘寶貝’。”韓玉金指著大木桶介紹,一是當時用來醃菜的;二是用來救命的。”

下黃村緊挨著莆田“母親河”木蘭溪,“那是197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突然間洪水一來,我不知所措,只能用這醃菜桶裝進有7個月身孕的老婆和老人,自己游水推著木桶逃生。”說到用大木桶逃生時,韓玉金偷偷地從口袋裡,掏出手帕擦著眼角的淚水。

“江堤”者,“江啼”也。曾幾何時,木蘭溪是福建省唯一流經省轄城市而未設防的單獨入海河流,一度洪澇災害頻繁,給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讓百姓頭疼不已。“只要上游一下大雨,下游的興化平原南北洋片區就‘水漫金山’,引發洪澇災害,故有‘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的民謠。”韓玉金感嘆道,洪水一來,菜地被衝,人也無處躲。”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1999年10月10日,洪水退去後的木蘭溪畔的新溪小學。(翻拍資料圖)(餘杉芳 攝)

下游70個建制村幾乎年年遭受洪災,下黃村便是其中之一。每年6至9月,村民們都提心吊膽過日子,“家家築有擋水之室,戶戶常備浮水之具”。“那時候,颱風早稻只敢種60天內成熟的低產品種,吃菜多得醃漬而存,以防斷青之時。”韓玉金道出當時的無奈。

治理木蘭溪,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是群眾的強烈企盼。1957年,木蘭溪治理工程即曾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因工程技術難度大,雖5次規劃、兩度上馬,終無結果。莆田也由此成了福建省設區市中唯一的“洪水不設防城市”。

1999年,是改變木蘭溪這一莆田“母親河”的歷史性時刻。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親自擘畫、親自推動了木蘭溪整治工程。他為此傾注心力,曾在2個月內3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現場,調研指導解難題。2000年2月13日,習近平同志第三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深入工地檢查工程進展情況,強調“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今非昔比,風景如畫的新溪小學吸引著木蘭溪畔的莘莘學子。(許武 攝)

木蘭溪治理之難,難在其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客觀環境。防洪建設工程最為突出的是兩個技術難題:一是木蘭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暢,裁彎取直,抗沖刷難度巨大;二是木蘭溪處於沿海淤泥地質,在此基質上築堤,無異於在“豆腐上築堤”。如何突破這些老大難問題?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1999年10月12日,專家對木蘭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進行技術設計論證。(資料圖)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經過多次論證,並委託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進行物理模擬實驗,最後決定分期分段實施。這個課題的物理模擬實驗當時是全國首例。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莆田的千載古堰——木蘭陂。(許武 攝)

建設木蘭溪防洪工程,不僅要提升蓄洪能力,更要豐富城市生態內涵。莆田市結合“造福工程”,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安置,以減輕水源地和生態脆弱地區環境承載壓力,告別洪水困擾的苦日子。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下圖為1999年12月,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義務勞動現場(翻拍自資料圖),上圖為同一地點近照,經改造

如今,經過多年的努力,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徹底結束了“對洪水不設防”的歷史。新建堤防、修建水閘、堤基防滲、景觀綠化……不再氾濫的木蘭溪下游成了一片新的樂土,一座玉湖新城已然成型,不少過去飽受水患之苦的村民,陸續喬遷至此。玉湖邊,青少年宮、科技館和圖書館,從西到東一字排開。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利用木蘭溪流域舊河道開挖成的玉湖。莆田市在此結合周邊公共綠地,建設公共建築,實現了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

正是夏收時節,在莆田千里沃野上,沉甸甸的稻穗掛滿稻稈,村民們正在忙著收割水稻,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木蘭溪兩岸良田豐收在望。(許武 攝)

“昔日旱澇地變成今日豐產田。”韓玉金笑了,笑得那麼舒心,“木蘭溪治理前,由於地勢低窪,碰上雨季,上游來水量大,加上海水倒灌,農田年年被淹,種的水稻經常顆粒無收。治理後,調蓄水平提高,旱時灌溉,汛時洩洪,水稻產量不斷提高,畝產量由以前的700多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100多斤。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清清木蘭溪,悠悠母親河。如今在木蘭溪河堤旁的綠道上,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廂是樂隊演奏著當地的莆仙戲,那邊是廣場舞、太極拳團隊的健身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晚上,這河堤旁的綠道是我們飯後散步、休閒的好去處!”韓玉金舒心地說。

八閩70年 | 木蘭溪的“蝶變”

(莆田市紀委監委、城廂區紀委監委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