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少侠一号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由其第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看似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实际上这其中却也是心机不断,危险重重。在雍正即位之前,他的几位兄弟都是其政敌,其中以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和八阿哥胤禩为首要竞争对手。

雍正即位之后,对十四阿哥采取了严厉措施,但对于八阿哥胤禩则先采取怀柔措施,使其内心安定下来。

当然了,雍正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着一定的政治考量在里面的,因为八阿哥胤禩从小就受到了康熙的喜爱,而且一直以来都与朝廷中的大臣结好,培植的党羽也很多。

所以,如果雍正帝在即位之后,就急忙将他打倒的话,那么势必会带来内政上的波动。

雍正——剧照

所以雍正在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就将其封为和硕廉亲王,兼理藩院尚书,后转工部。但是胤禩对雍正的恩惠并不感冒,毕竟自己是雍正即位前的政敌,所以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安定人心罢了。等到朝局稳定之后,他就会对自己下手。胤禩警告众人说道:

“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事实证明,胤禩之言是正确的,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帝皇位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便开始找各种借口将其亲王的爵位削夺,并将其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猪的意思,并将其子弘旺改名为“菩萨保”。同年九月初八,年仅四十五岁的胤禩去世。而关于胤禩的死,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和雍正联系起来,并一度认为就是雍正派人秘密处死了胤禩。

胤禩——剧照

在雍正眼里,胤禩就是名副其实的“阿其那”,是自己巩固皇权的绊脚石,所以非除不可。但是在一个人看来,并未如此。他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的时候,乾隆帝以胤禩并无悖逆之实,于是便下令恢复胤禩的原名(古代皇帝为避讳名字,所以在皇帝即位以后,兄弟姐妹的名字就得改变,雍正即位以后,胤禩就改叫“允禩”),恢复其宗室,并将其录入玉蝶。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既然都说胤禩有悖逆之实了,乾隆为何要替他翻案呢?难道乾隆真的认为自己父亲雍正做错了吗?当然不是,乾隆的目的其实很明显。

胤禩——剧照

首先就时间节点来说,乾隆如果认为是自己父亲做错了的话,那么为何不在刚继位,或者是即位不久之后就给其翻案,而偏偏要等到即位四十三年以后呢?难道是忘记了吗?实际上并不是,乾隆之所以给自己的八叔胤禩翻案,主要还是出于对政治上的考量。

通过看雍乾两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乾隆朝对雍正朝的很多政策方针也好,还是对处理的案件也罢,都或多或少进行了重新处理。譬如雍正朝对朝廷官员十分严厉,但是到了乾隆朝的时候,又开始恢复到康熙朝时期的柔和政策。

在雍正朝,很少出现贪污腐败的官员,但是在乾隆朝确实层出不穷,其中和珅就是典例。那么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朝廷官员已经受够了雍正朝的严厉制度,如果乾隆朝仍然沿用此制度的话,那么势必会出现暴动,所以乾隆即位以后便大改自己父亲生前制订的很多严苛制度。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

乾隆——剧照

我们说回胤禩的事件上来,此时的乾隆为何要替自己的八叔翻案呢?如果是出于政治考量,那么又是出于怎样的政治考量呢?如果熟悉这一历史时期的朋友就应该知道,乾隆不仅只对胤禩翻案,还对多尔衮等皇室宗亲翻案。

而乾隆之所以会为这些人翻案,还是为了统治的需要。首先来说,乾隆通过评价前朝的功过是非,从而来粉饰自己当朝的太平盛世之状。其次,乾隆通过平反、翻案来更好推行自己的怀柔政策,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

我们要知道,这些案件最长的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之久,最短的也已经长达几十年,期间的恩怨纠葛早已经被时间冲淡了,剩下的只有所谓的皇亲血脉关系。乾隆为这些人翻案平反,其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与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其更加的支持自己的统治,从而巩固统治的内部根基。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乾隆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展示给天下人看得,让百姓看到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已经化解了,现在的大清王朝是团结一致的,是坚不可摧的强大帝国。

最后一点则是乾隆为了树立自己伟大的形象。我们知道,乾隆一直以来都以自己的爷爷康熙作为榜样,所以在即位之后,乾隆的处事风格和颁布的一些政策法令都具有相似之处。翻案,不过也是乾隆为了树立自己伟大形象做到一些“伪装”而已。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

  2. 《中国通史》


方圆文史


我们来看一下,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为胤禩平反的内容是怎么写的。

圣旨说:康熙帝的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互相勾结,肆意妄为,都是咎由自取的。不过,我的父亲(雍正帝)仅仅是削去了他们的宗籍,改了他们的名字(一个改为阿其那,一个改为塞其黑),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但是呢,两个人觊觎帝位,这个是在所难免的,而等我的父亲(雍正帝)继位之后,心里羡慕嫉妒恨,所以背地里说坏话,那也可以理解,其实并没有悖逆的痕迹,也就说并没有造反的行为与举动。

我的父亲(雍正帝)到老的时候,经常跟我聊到他们两个人,每次都很悲伤不开心,看得出他还是蛮后悔的(那样对待他的亲兄弟)。

我如今继位四十三年了,这个事情是个大事,如果我也不说的话,我想我的后代子孙们应该都不说提及此事。

允禩和允禟恢复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人也一并重入族谱。这个确实是我的父亲一直想而做而没有做,如今我就帮他做了吧。

九子夺嫡,我们都清楚,几个皇子都争得太凶了,毕竟位置就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想要,这其中的艰辛,只有雍正和十三爷几个人知道,另外再加上雍正的性格,难免会那样对待他的兄弟。

而雍正继位几年之后,尤其快要死的那几年,内心里其实还是有点愧疚之心的,不应该对自己的兄弟那么狠呀。

不过,雍正这样对兄弟,也不能说错,只是做得有点过,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雍正也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他的生母也不希望由雍正继位。

不过,这个事情过了五十年左右,由乾隆来做这个事情也比较合适,毕竟,他们几个人对乾隆皇帝也啥威胁了,而且还能体现出乾隆皇帝的宽容大度。


历史简单说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康熙时期,出现了九王夺嫡,让康熙处于比较头疼的阶段,因为选择继承人比较难。在九子夺嫡中,出现了两股大的势力,便是八爷党与四爷党。除了这两股势力之外,还其余三股势力,因此,夺嫡之争非常激烈。

从九王夺嫡中,八爷党的势力最大,也最会笼络人心的。四爷党的势力比八爷党的势力弱点,从表面上看,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八爷了,可是,后来出人意料,康熙把皇位传给了四爷。被称为雍正皇帝。

四爷当了皇帝之后,八爷依然没有放弃与雍正的斗争,因为八爷胤禩不服输。他认为雍正能当上皇帝根本不是靠能力,而是康熙指定的。八爷自己受到那么多大臣的认可,为何会没有得到康熙的认可。其实,八爷把宽仁做的太过火了,为了得到人心,拿金钱去收买,这违背了康熙的出发点。

康熙未去世时,大爷被康熙永远圈禁,太子爷被康熙所废除两次,后来又永远圈禁。等雍正登基后,为了安定大局,雍正便封八爷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八爷,不让八爷有大的动向。八爷安抚好,相应的九爷,十爷,十四爷都不会出现大问题。对于三爷来讲,雍正对他也削弱了势力,如李绂因犯事,要被雍正所处斩,后来,经过众人说情,便让李绂辞官归隐。

尽管这样,雍正依然不放心八爷,因为八爷的势力确实很大,比如,当年帮助雍正登基的隆科多,也被八爷所收买;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也被八爷所收买,其实,这些雍正都知道,为了安抚八爷,没有直接明说而已。

后来经过八王议政,雍正把八爷一家及其门人所流放,对于八爷家人的贬为庶人,诸宗室家族中除去。

那么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又是怎么回事?

长城君便一一道来。

其一,乾隆认为雍正这样做是有些不对,因为八叔做的不对,八叔的后人没有错,不能削去八叔的宗室之位,如这样的话,八叔的后人就会跟着受连累。

乾隆是明智之君,知道自己这样做,也是为雍正皇帝减轻过错,让世人对他也有一个好的名誉。上一代的恩怨与下一代没有关系,这样也是乾隆这样想的,因此,他会替八叔翻案,恢复八叔的宗室身份,恢复之前的爵位。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八叔的后人以及所流放门人,与大清朝少一点仇恨,让自己的皇位更长久一些。

其二,为了给自己增加明君的分值。古往今来,都有皇帝为了给自己增加分值,给之前的人平冤昭雪。当年孝庄皇太后,为了安抚鳌拜,就处决了苏克萨哈,那时,康熙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后来,孝庄皇太后对他说,我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是,没事有办法,只能拿他的人头换两个月的太平。等制服鳌拜之后,你在为苏克萨哈平冤昭雪,给他的后代加官晋爵,从而增加你的名誉。

对于乾隆为自己八叔平冤昭雪,也有此意,与孝庄皇太后处决苏克萨哈一样的道理。这样也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也是雍正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像八爷的这样的对手,才做了这样的事情。

长城君曰:乾隆为自己的八叔翻案,明着是为了给自己加分,其实,主要是给自己的父亲雍正弥补过失。因为雍正在位时,为了给乾隆留下一片好的家业,不停地工作,不停的铲除异己,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被处决了。

可见,雍正为了大清朝江山有多狠,为了大清朝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惜得罪清流书生,以及不顾世人对他的评说。乾隆知道自己在位时,能有如此之好的经济,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与其父雍正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才会给自己的父亲弥补过失。


长城说历史


乾隆给八叔胤禩平反,也许有认为雍正错误的原因,更多的是基于一个帝王的胸怀、维护统治的需要、勘透历史的淡然。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六十八岁。到了这个年龄,就算是普通人,也会对年轻时的恩怨保持平常心,何况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乾隆年轻时以康熙为榜样,要做千古一帝。到乾隆四十三年,国内经济繁荣,对外平定大小金川,平定西藏,平定准葛尔,降服缅甸越南,乾隆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自称十全老人。人在得意的时候,包容心是最强的,乾隆也不例外。乾隆从一个老人心态和帝王的角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

1:为前朝袁崇焕平反昭雪,主动公布了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的内幕,为袁崇焕恢复名誉,搜寻其后人进行封赏。袁崇焕是清军早期的头号大敌,努尔哈赤的死跟袁崇焕有直接关系。就是这样的敌人,乾隆也给恢复名誉,体现了政治家宽广的胸怀。

2:为多尔衮、胤禩、胤禵等今朝的功勋旧臣平反。多尔衮战功卓著,虽是权臣却不是反臣,当时的罪名,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宣传需要,乾隆肯定很清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恩怨,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该释然了,对有功的人必须褒奖。至于胤禩、胤禵他们,更没有大的罪过,又是亲叔叔,为了争夺皇位可以翻脸无情,如今对皇位构不成威胁,更应该宽容对待。

3: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说明乾隆本质上比较善良。张廷玉配享太庙,本来是雍正钦定的,奈何张廷玉老糊涂了,办了几件让乾隆很生气的事,被乾隆剥夺配享太庙荣誉,就差获罪审查了。张廷玉去世后,乾隆还是原谅了他,仍按照雍正的旨意,给了张廷玉足够的荣誉,继续配享太庙,其他褒奖一件不少。

4:编纂《贰臣传》。这件事,说明乾隆对臣子的主要评价指标,看是否有骨气,有气节。当然,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以上平反的人,都在忠君、气节上没有污点。贰臣传中不乏为清朝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吴三桂、洪承畴、钱谦益等。乾隆对他们的不齿,在于背叛。如此看来,乾隆的包容也是有限度的,叛徒,永远不会得到原谅。

所以综合来看,乾隆对胤禩的平反,只不过是众多平反案例中的一个,或者说,是宽容施政纲领下的一间不太重要的案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云山苍苍


胤禩等人的罪名,乃是雍正亲定下的,作为儿子的乾隆,偏偏要推翻这桩案子,那岂不是在打自己老子的脸?我想,乾隆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不过,弘历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另有企图的。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么:平反即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所做出的正确修改。

乾隆的确在四十三年,曾为他的一些先祖平过反,包括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至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则只是顺势沾了光,乾隆皇帝对他们予以开恩,而并非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当时国史馆编修史书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对宗室进行定位;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阅读《清实录》这一祖训的时候,萌生出了为他的祖上多尔衮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时期, 随之获恩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和对胤禩等人开恩这两个事件是一样的,实则不然。乾隆的确为多尔衮平反了,但并未给与胤禩等人平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

一是,乾隆皇帝认为胤禩等人的罪名属实。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谕中指出: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清高宗实录》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应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们的罪过便是结党谋逆。臣子谋逆之事,对于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这一罪名成立,那么乾隆便不会为其平反。

谋权篡位的行为,直接危及皇位的稳固。若是明知他们谋逆,还对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励自己的皇位为他人所篡夺,就这一点而言,乾隆是不可能为他们平反的。

二是,乾隆开恩是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爱之心。

乾隆在说明胤禩等人谋权篡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胤禩等人并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迹象:所谓“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就是说他们虽然有心谋逆,但被雍正杜绝在了未发之际,所以没有惹出大祸来。

这句话一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罪名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雍正的睿智,能够将事情控制住。当然事实是否如此,另当别论。

而乾隆之所以对他们开恩,主要为了说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他在上谕中直接指出雍正在处理胤禩等人之后,十分悔恨,而乾隆为了了却乃父的遗愿,所以一直想着减轻他们的罪名。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年无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没有为他的叔叔们开恩,如今已过去了很多年,已经是时机了。

他不仅说明了雍正的慈爱之心,也进而说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直接昭示了他对于扭转这件事的重要性。既成全了自己父亲的遗愿,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谓一箭双雕了。

三是,从乾隆对胤禩等人的处理可见未给其平反。

最初,雍正对胤禩、胤禟二人的处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而乾隆所谓的对胤禩等人开恩,实际上只是将他们的名字予以恢复,并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并未有恢复其爵位。单就这一点,直接说明了乾隆并未给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亲情,这当然不排除他自身因为年老而变得仁慈。除此之外,一方面有为给自己的皇子们做兄友弟恭的榜样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当时的乾隆对于自己执政的业绩已经十分满意了,而对胤禩等人的开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处罚,更展示了自己的仁爱,为他在位期间赢得好名声而锦上添花。他处处仿效康熙,这一行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灵的可能。



史海烂柯人


是的,乾隆就是觉得雍正错了。这一点他在给胤禩翻案时,说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不仅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而且还恢复其封号,补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为多铎平反,不仅恢复了多铎亲王封号,并且还将其配享太庙。(后来还入祀盛京贤王祠)

如此一来,顺治时期定下的铁案,就被乾隆这么再度给翻了过来。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铁案,文武两班大臣肯定有意见了。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乾隆说了一句心里话:“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这话一说,其实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太爷爷做错了,要是连我这个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给他们翻案,怕是后世子孙更不敢了。(当时乾隆刚刚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乱,人气值很高)

两天后,乾隆再度翻案。这一次被他平反的对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亲王胤禩。



估计是怕别人非议,说他连老爹定下的铁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给胤禩翻案时,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胤禩无悖逆之实”(悖逆是雍正给胤禩安的罪名。乾隆说胤禩无悖逆之实,就等于说雍正斥责胤禩悖逆是毫无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儿子,是当朝皇帝,既然他觉得老爹错了,要给铁案翻案,大臣们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胤禩的铁案被翻,其子嗣后裔恢复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

综上所述,乾隆给胤禩翻案,其实就是多尔衮翻案事件的添头。乾隆当时认为,反正自己已经翻案了,他翻一个是翻,翻两个也是翻。不在乎多翻一个。

至于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就是觉得顺治和雍正做的不对。他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在对多尔衮和胤禩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个极为自信的人,他当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了。



当然了,乾隆不是一个无聊的人。他选择给多尔衮、多铎、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

历史上的后世皇帝给前朝铁案翻案,一般都会得到赞誉。比如明英宗杀于谦,他儿子宪宗就为于谦平反,为了把话说的好听点,宪宗就说这是英宗遗诏要他平反的。后来清朝史官对英宗和宪宗的评价都还凑合。

乾隆仿效明宪宗之举,给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给雍正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留给好名声。(乾隆也说雍正晚年经常懊恼对不起胤禩,让他给八叔平反)

其次,这么干可以收买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多尔衮、胤禩其实也没犯过什么对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们是皇族,他们的死后殊荣必然是后世之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乾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给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这不仅顺从了民意,而且彰显他的能力。

总的来说,乾隆给胤禩平反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既然给胤禩平反可以给他的人生评价留下“光辉”一笔,同时又可以贯彻他的主见,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来,他这么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Mer86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举离这两位王爷被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53年。乾隆皇帝这一决定并非是觉得雍正皇帝做错了,而是大有深意。

先说说当年这两位王爷被政敌雍正皇帝残酷迫害的事。在康熙皇帝晚年,因为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引发四阿哥胤禛一派和八阿哥胤禩一派为了储君位置争斗不止。最终,雍正皇帝笑到最后。但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以八阿哥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依然强劲,为安抚他们,雍正皇帝作出了不少让步,等待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巩固。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把八阿哥和九阿哥削宗夺爵,圈禁致死,连他们的名字都被改了,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这一残酷对待皇族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利于皇室团结,也进一步坐实了雍正皇帝刻薄寡恩、残酷无情的负面形象。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上台,一改其父严苛残酷的作风,极力弥补皇室内部的裂痕,也有心为早已被定案的打为反面典型的皇室成员包括八阿哥等人平反,但深谙孝道的乾隆皇帝觉得雍正皇帝刚刚去世,就推翻原来的做法有损雍正皇帝的威严,因此把事情压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已经年近70岁的乾隆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对一大批皇室成员平反恢复荣誉,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并为八阿哥和九阿哥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再不恢复上述皇室成员身份名誉,后世皇帝没有胆识和勇气去做这件事。乾隆皇帝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二是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室内部团结,巩固和稳定政局。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时经历过九子夺嫡和罢黜两位叔叔的人大都已经不在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缓和,再加上两位叔叔不过是因政见不同夺位缘故见罪,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名,此时乾隆皇帝的皇权稳固的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反对,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名声。

当然,乾隆皇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雍正皇帝的意思,有损孝道。为了让这件事师出有名,乾隆皇帝搬出了雍正皇帝的说法,那就是雍正皇帝晚年自己也对对两位弟弟处罚过重有所悔意,认为两位叔叔“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这也总算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沧海拾遗录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 乾隆否定他老子雍正的做法,不就是打他老子的大嘴巴吗?否定老子,不就否定自己吗?可乾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众所周知,在康熙朝皇子们为了皇位明争暗斗,当时“九子夺嫡”,逐步分成了“大爷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和“太子党”五个主要党派。而在这五个党派中,又以“八爷党”势力最大。因大阿哥胤禔一直不为康熙所喜,而且大阿哥过于着急,早被康熙终身监禁起来了。随着太子的两度被废,三阿哥胤祉也对皇位看淡,退出了竞争.

从此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就成了八阿哥、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几个哥们。虽然十四阿哥胤禵与四阿哥胤禛一母同胞,但他却依附于八爷党。因此四阿哥胤禛在继位后,将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要么抄家流放,要么圈养至死。八阿哥胤禩还被雍正改名为“阿其那”,削除了宗籍。(阿其那是满语俎上之鱼的意思。)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意思是野猪。最后在监狱中被折磨至死。雍正对兄弟们的雷霆手段,看的大臣们都是触目惊心,但没人敢为八爷党说一句好话。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最初也没敢更改父亲所做出的判决。但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却公开为八叔胤禩、九叔胤禟翻案。这是为何?难道他也觉得父亲做错了?如果不是的话,乾隆又为何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举?其实当初雍正皇帝打击政敌兄弟,处置胤禩实属无奈之举。据说,雍正在痛斥八王爷的不法行为时声泪俱下。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毕竟是雍正的亲兄弟,这也使得雍正生前身后受到了诸多非议。

等乾隆当上皇帝后,父亲当年的政敌兄弟们都已离世,已经没有了政治利益的纠葛,俗话说,血浓于水。乾隆也希望用这种形式代替父亲做些补偿,正好趁机改变了皇室宗族分裂的局面,融合感情,让家族又恢复了往日的团结和睦。

综上分析,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主要原因,不是认为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做错了,也不是有意要与雍正皇帝对着干。 乾隆当时对身边人说,他父亲当年这样的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晚年也很后悔。自己上位之初不好驳父亲的面子,此事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如果在他有生之年不能为八叔平反,那后世子孙恐怕也没那个胆量了。所以乾隆在四十三年的时候,替父亲完成了心愿。

而乾隆皇帝只是抓住有利时机,维护当下自己掌管国家的安定团结、自己皇位稳定、自家宗族团结,最终让自己成为臣子和百姓心目中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的好皇帝。乾隆的这一举措,的确出手不凡。使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和拥护,迅速树立和巩固了自己的威信。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与稳定了江山基业,为其后六十年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白话历史1973


雍正在满清皇帝之中算是一个比较心黑手狠的人,在登基之后,对与他争位的兄弟们下手是真心狠,比如他就给老八改名“阿其那”,好像是狗的意思,一说是冻鱼,给老九改名“塞斯黑”,好像是猪的意思。此二人均是在狱中被折磨至死,而雍正对待其他反对他的宗亲也是相对刻薄。


但是乾隆为何要给老八平反呢?这不是打他爹的脸吗?自诩以孝治天下的乾隆为何会如此做?

乾隆虽作为天下第一的富二代,但其政治眼光其实还是一直很好的,他也不是那么傻,他做这些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前面我们也说了,雍正对于宗亲是相对刻薄寡恩的,所以雍正朝宗室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尖锐的,所以雍正治国多是靠铁血手段,也正是这个原因史书对于雍正的死也是有不少猜测,当然在这我们不去深追这些。


到了乾隆即位,乾隆没他爹有魄力,觉得治国还是要依靠这些宗亲的,所以就开始宽待宗亲,乃至为不少宗亲平反,此时在被雍正虐待了不少年的宗亲好似看到了再生爹妈一样,对乾隆肯定是十分支持,也直接让乾隆的权位更加稳固,每一道命令都有无数人为之拼搏。

当然这个时候乾隆还是不敢直接去给老八平反,又拖了好些年,直到乾隆43年才着手为老八平反,当然这也是对宗亲最好的笼络。这个时候为老八平反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政治动荡,而且时间太长了影响也能变的更小。


对于打自己老爹脸的这件事,乾隆也有点不好意思,就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便是我今年已经登基43年了,如果现在不说,以后也没人有胆子说了。然后乾隆又说:“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他老爹雍正对于老八的事情也是比较后悔的,所以他这当儿子要遵从老爹的意愿。

这样一来,乾隆打脸老爹的事情就变成了孝顺了,既得了宗室的忠心还得了孝顺的名声。


金道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对清朝开国以来被处分的官员进行了梳理,改平反的平反,该定案的定案。

他不但为八叔胤禩平反了,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乾隆竟然为被曾祖父顺治帝打倒的多尔衮平反,这就很了不得了。

多尔衮何许人也?清朝开国时期的摄政王,自封顺治皇帝福临的皇父摄政王,死后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这种被顺治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作为后世子孙的乾隆怎么会为他平反呢?乾隆出于什么考虑?

这一年,乾隆皇帝弘历已经68岁,过了耳顺之年,马上就进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所以,他在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之所以要这么做,并非吃饱了撑的,也不是什么好大喜功,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政治家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就说多尔衮吧,虽然当年和孝庄太后、小顺治皇帝存在恩恩怨怨,但是,多尔衮并没有篡位,而且在清朝入关一事上,的确居功至伟。在这种情况下,为多尔衮平反,并非什么恩典,而只是拨乱反正。

康熙废除太子胤礽后,乾隆的八叔胤禩跃跃欲试,很想争太子位,但是由于表现的太不淡定,被老谋深算的康熙识破,直接被康熙排除在候选人之外。而老八并不甘心,他在明知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太子的情况下,暗中和十四弟勾结,企图将十四弟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康熙去世前,把皇位交给了老四胤禛,也就是乾隆的父亲雍正。

老四雍正登基后,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作为四个总理大臣之一。但是这个老八可能出工不出力,甚至还可能在有些事上暗中使坏,最终惹毛了四哥雍正。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废了老八,并将其软禁起来,不久,老八就死了。雍正皇帝把老八和他的孩子的名字也改掉,改成阿猫阿狗之类的侮辱性名字。

也就是说,老八并没有谋反之类的大事,说的难听一点,这种事雍正本身有点做过了头。但是封建社会,皇帝天大,要你怎么样就这么样,皇帝是不会错的。

老八胤禩和老四雍正的矛盾,无非就是兄弟相互看不顺眼的意气之争,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上,两人也算是君子之争,其实没有乱来,老八完全可以被平反。老八这人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人缘也好,无奈父皇康熙和他命里不合,看不上他,而四哥雍正又始终提防着他,以至于半生都不得志,抑郁而终,也算是个悲剧角色。

乾隆皇帝正是居于这个判断,才敢给被父亲打倒的八叔翻案,恢复户口和名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恩怨,只要不是谋反、抢班夺权之类的大事,后代人都可以翻案。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就没能被乾隆平反,因为阿济格当年有要求侄子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有此等悖逆之事,当然不可平反。

乾隆皇帝想起这些事,所以才于心不忍,于是为八叔胤禩恢复有关待遇。乾隆这人还是不错的,做事靠谱,有章法,实事求是。当然,这和他年纪大了也有关系,树老根多,人老情多,心态也宽了,一切好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