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大,为何战争中一箭能够将人射死?

fairyfaye


“宁挨三箭,不挨一刀。宁挨三刀,不挨一枪。”

这是一句老话,中国有两种民间题材形式,非常意义,这两种形式就是中国民间俗话和古代民间的儿歌。

民间的俗话都是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一些有道理、有经验的俗话,一代代从古代传到今天,体现了前人智慧。儿歌在古代则带有一些预言的意味,耐人寻味。

今天的说的弓箭杀伤力问题,就有一句老话进行了描述,这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宁挨三箭,不挨一刀。宁挨三刀,不挨一枪。”

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来,被枪捅一下的杀伤力要比砍三刀还要大,而被砍一刀的杀伤力又要比被射三箭的杀伤力要大。这样看来,在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是很大,至少是不如刀砍和枪捅来的狠。

弓箭的威力

为了体验弓箭威力,我去阿尔山游玩的时候,特意去体验了古代弓箭,这里要注意,不是现代弓箭,而是古代的弓箭。面对100米开外的目标,我拉满了弓,最后结果让人失望,我的箭没能射到目标,箭矢也是呈抛物线状射出,并非电视剧里如子弹一样的弹道。

这样的弓箭射出去,不要说杀人了,恐怕能射到人也不容易,一旦敌人进入近距离的时候,刀剑的优势立刻会在近战中体现出来,弓箭的威力则无限缩减。

那么,既然弓箭的威力不咋样,为啥在古代的时候能用弓箭杀人呢?是电视剧在欺骗观众吗?

其实也谈不上“欺骗”,在古代的时候,弓箭虽然杀伤力不大,但是一定比我射出的箭杀伤力更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代人经常运动锻炼,为了生活不停在劳作,战乱年代也是一样,所以他们的弓箭手要比我的力气更大,力气大是弓箭杀伤力的主要来源,他们射出的箭矢威力更大,射程也更远。

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资料显示,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的弓箭手射程在151米左右,而他们射出的箭矢初始速度在39米/秒的样子。

拥有这样杀伤力的箭矢,它的威力到底如何呢?

如果是在近距离内射中敌人,例如100米左右,如果敌人穿的是铁索连环甲,那箭头给射穿铁甲,伤到敌人,如果是在150米左右,恐怕就很难上到穿有铁索连环甲的敌人了,因为在这个距离,箭矢的杀伤力已经无限减少,而铁索连环甲是古代最强防护的铠甲,自然是难以伤到了。

不过,铁索连环甲并非古代标配,古代最常见的要属鱼鳞甲,这种甲防护能力弱,但是价格低廉一些,是古代时期普遍使用的甲。

如果穿鱼鳞甲在100米内被弓箭手射中,惨了,一定是伤的很深。如果是在150米左右被射中,也会受到伤害,但是不会特别严重。

古代弓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射中要害

这种情况下就要看运气了,在古代的时候,防护一般不是非常有效,即使是铁索连环甲也不能完全防护,万一就是那么巧,一箭射中脖子大动脉,或者射中心脏等要害,那也只能自认倒霉,等着一命呜呼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人,在脖子位置都有防护,心脏更是不用说,护心镜就是很好的佐证,铠甲也在双胸前有整块的铜镜守护,毕竟伤了要害就是死啊。

第二、伤重不治

前文我已经说了,弓箭杀伤力不大,但是被弓箭一箭贯穿或者伤到四肢,如果是在今天一定不用死,但是在古代,非常容易感染,当时的医疗条件,止血难,治病难,还有瘟疫病毒,偶感风寒尚且要命,更何况有这样的重伤呢?

有的人会问,那么古代的中医,军医就不能用药救治吗?其实也能救治,不过草药有限,救谁是关键,有限的医疗条件,自然是要保证重要的军官和首领,不可能对每个士兵进行救治。所以,中箭不死的人很多,中箭后伤重不治的人更多。

第三、毒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好,那么用毒致死的概率一定很高,古代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将箭头抹了毒药,杀人就简单了不要,从射中敌人要害杀人,到只要擦破敌人的肉皮,毒药使杀敌效率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

可能大家对箭头毒药的印象是鹤顶红或者一箭封喉,其实没有那么猛的毒药,即使有也不可能大规模抹在箭矢上,毕竟箭矢这玩意儿杀敌是看运气的,万一花费大代价制作的毒箭,没能杀到敌人,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古代的弓箭手抹毒,一般都会选择代价更低廉的“金汁”,所谓“金汁”其实就是粪液,这种“金汁”本身的毒性不大,不过细菌却特别多,如果被这种带有“金汁”的箭矢射中,伤口就会腐烂不愈合,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这样的伤是致命伤,这才是“金汁”的恶毒所在。


古代的弓箭威力确实不大,但是古代的防御力更是低,而且弓箭的杀伤力与刀不同,它不以直接伤害为杀伤,而是以威慑为主,同时,让中箭的敌人带伤,这样就需要有人照顾,给敌人造成战争负担。如果伤口发炎,不治而死,这也属于被射死的范畴,也正是弓箭的威力所在。


野史日记


如果你精熟历史和文学的话,你会明白这样的一句话:好剑不如好箭,神功不如神弓。

在《五杂俎》和《坚集》记载中,弓箭是十八兵器排名第一,而拳脚功夫则排在末位,在没有现代枪械的年代里,弓箭可能是最能常见的能在敌人靠近前就放到敌人的兵器。

我们细度正史,会发现好多人要么死于流矢,要么被乱箭射死。汉高祖刘邦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而崩;三国名士庞统也是中流矢而死;武将张郃因为膝盖中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箭,然后就挂了。

然而就是流矢这个常被人耻笑的武将死得难看的词汇,才是古代战争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战场上的弓箭手一般都配备高拉力的弓和破甲箭头,其作用是进行远距离抛射,用以穿甲和射杀马匹,并非是像狙击手那样进行精准射击。

而古代弓箭手所用的箭头要远远重于现代狩猎箭头,重型箭头在吸收了强弓的动能后,在抛射后的重力加速度作用下能够发挥非常恐怖的杀伤力。在古代,由于地方士兵通常都会装备护甲,而高射速高精度的轻箭头难以穿透护甲,这就决定了在两军对垒之时,装备重箭头进行远距离抛射才是步兵弓箭手的作战常态。

唐时,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考察的内容中涉及弓箭的有: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灯,并且延续上千年之久。在清代武举考试中,第一场就是比试马上箭法,骑马三趟,发箭九支,三箭中靶者合格。这个要求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却十分之高。

而就战争所需要的弓箭手而言,这个要求时期已经符合了。毕竟在古代狩猎和军事作战中,能够对目标造成有效杀伤比射击精度更为重要。

公元八世纪,长弓的拉力普遍在36-55千克,最低24千克,高的75千克。而这些古代弓的拉力磅数还在不断增加,到了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时,45-55千克的长弓已十分常见。

百年战争中,英国长弓手在阿金库尔战场上,射翻了法国贵族老爷们的重装骑士,你告诉我,长弓没有杀伤力,这不是开玩笑么。

中世纪欧洲最常见的护甲是锁甲,然而早期锁甲工艺尚不成熟,防护刀剑效果很好,但难以防护高磅数弓箭的射击。当蒙古大军远征欧洲的时候,骑射手的弓箭就成为了身着锁甲骑士们的噩梦,而扎甲和鳞甲则对弓箭的防护就要好得很多。

不过随着护甲工艺的不断提升,弓箭越来越难在战场上对敌军产生有效杀伤,但取而代之的事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慢慢在战场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威力虽强的弩穿透性却没有产生实质提升,而且射速要远远低于弓箭,并没有成为破甲的终极利器,直到火器的出现才真正击败了当时所有的护甲。

在古代,弓箭手是最难培养的兵种之一,其造价高昂不说,就是兵源也需要精挑细选,能征善战打前锋的武将,几乎都是优秀的弓箭手。而弓箭的日常训练也是军队操练的常规科目,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军队根本不会如此重视的。

而为什么中箭之后的死亡率这么高呢?

如果射中了人的大腿或者胳膊,人在中箭之后肌肉会紧紧挤压着箭头和箭杆,不一会就会在创口周围形成红肿,古代战场上缺乏临时创口清创措施,又吴细菌概念,因此伤员在接受大夫诊治的时候,箭伤处往往已经受到感染。

而同时中箭之后,如果贸然拔出箭头,箭头的回勾会带出肌肉组织,切割开肌肉细胞形成二次损伤,也会切割开血管,甚至直接造成死亡。

而且古代弓箭手也有很多损招,古人虽然不懂细菌,但他们却会在箭头的箭锋上沾染一些粪便和尿液。中箭之后伤口多腐烂难以医治。

以古代的医疗水平,以及军队创伤护理的建设水平,中箭基本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大概也就只有将领级别的能够得到妥善治疗,但事实证明,就是汉高祖刘邦贵为皇帝,中箭之后也因此产生并发症而完蛋,当然他年纪大了身体走下坡路也是个重要原因。


坍塌的历史观


在回答问题前先讲3个小故事,在古代,私藏兵器可能没事。但私藏盔甲肯定是死刑,还有可能会灭三族。


1.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败窦建德的战斗中,三千铁甲骑兵突击了的窦建德的十万大兵方阵,因为有重甲保护唐军中,有人身中数十箭,仍然能够战斗,最后李世民大胜。

2.郑成功老爷子在打台湾的时候,也是用身披重甲的铁人军打头阵,因为荷兰人的火枪,打不透他们的盔甲。

3.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重甲骑兵占了40%。

这三个小故事都突出了盔甲的重要性。

而在古代完全靠手工来制作盔甲,一副上好的盔甲可能需要几十个工匠,几个月才能打造出来。这就造成了盔甲,永远不可能被大规模装备。

现在我们在说回题目中的问题,弓箭的杀伤力不大,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广大的市场?

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在家里用刀收拾鱼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或者被生锈的剪刀割破了手,我们做的第1件事就是赶紧去打破伤风针。这个小故事突出了,受伤后感染致死的可威胁性。


盔甲的稀缺性,导致了军队中盔甲的装备比例永远是少部分。在一场动辄上10万人或上百万人的大型战役中,大部分的士兵还都是没有盔甲可穿的,弓箭手的作用性便突出了出来。

大规模的箭雨不需要当场让人致命,只要受伤,绝对会丧失战斗力。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就会哀嚎惨叫,这又会极大的削弱周边士兵的士气。伤口的感染如果医治不及时,就算射到胳膊上或腿上都有可能会死掉。而古代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箭头往往会抹上毒液或者是狼粪,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感染致死的可能性。


关公刮骨疗毒,就是中了毒箭,华佗不得不通过做手术的方式,将毒液从腐肉及骨头上清除干净。

而秦献公赢师隰也是中了魏国的狼毒剑毒发身亡(这还是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大,对于打乱敌人阵型,阻止敌人骑兵突击,追击敌人逃兵都有极大的战略作用。

毕竟有的时候射死伤一个人会让更多的人失去战斗力。


少校柳下惠


古代弓箭杀伤力不大?,可能问题有一点误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弓箭的箭头大概分为哪几种。

此外,箭支长度大概在70厘米左右,特制的也有一米多。

之前有人做过测试:将复原的铁索连环甲,在弓箭有效射程内,箭头可以直接射穿,专业运动员甚至可以射对穿。

而在古代,有多少士兵能穿上盔甲?能穿上用竹子做的都是精兵中的精兵,一个大家族有个几十套铁甲护卫,你都可以横着走。

此外,弓箭手主要是规模作战,你在人家的射程内,可不是一支箭瞄着你,挡的了一个,其他的也挡不住。

古代医疗卫生较差,像楼上说的那些,哪怕不是直接死亡,事后也是死。

总结:古代除非你从头到尾都是铁甲包着的,不然在弓箭打击范围内,没有活口,这还不算弩箭,八牛弩更是可以发射攻城凿的大杀器,,别说人了,串糖葫芦都行


今天我们吃什么


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很大!非常大!

弓箭是远古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箭是在山西峙峪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两万八千多年。由于在这个遗址发现了至少120匹野马和88匹野驴的遗骸,所以考古学家们把这里的古人类称之为“猜马人”,可见原始弓箭足以使古人猎杀飞奔的野马、野驴。

弓箭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射武器。从文明诞生以前,一直到满清八旗,煌煌五千年的中国战争史,弓箭可是一直稳占C位的!

据《周礼》的说法,西周时期的弓箭已经有了很多种类。

“王弓”和“弧弓”是用来作战的,可以射穿皮甲;“夹弓”、“庾弓”是用来打猎的;“唐弓”、“大弓”是用来学射的。

箭也分成六种:“枉矢”、“累矢”是可以带火种的火箭,用来守城和车战杀矢”、“候矢”是用来打猎的;“矢”,“茀矢”可以“弋射”(在箭后拖一根细绳),用来射鸟的;“恒矢”、“矢”是多用途的箭。

从史籍记载的古代战争情况来看,弓箭的杀伤力是第一位的。

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有大量伤亡情况是箭矢造成的。

历史上的名将大多是以骑射而出名的。西汉时的“飞将军”的李广,他手臂很长,以“善射”闻名天下。平时与人喝酒,“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作战时“见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在被罢官后有一次夜间醉酒,见林中大石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居然射进了大石。

据《三国志》,东汉末年著名猛将吕布也是“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辕门射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吕布为帮助刘备解围,叫手下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举戟,他一箭射中戟的“小支”(即横出的原来的戈刃)。东晋名将刘牢之,家传善射。历史上著名的英武之君唐太宗,也是以善射闻名,据说有一次在打猎时,遇到一群野猪的袭击,唐太宗迅速“引弓四发”,接连射死四头野猪。

弓要依靠臂力拉开,制成后用重物悬吊使弓张开,以此测量弓的强度,因此有几斤弓、几石弓的说法。

南梁名将羊侃,《梁书》上说他“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一石为120斤,按照梁代衡制标准,羊侃拉开步战用弓的力量达320多公斤。而一般“弓贯六钩”(30斤为一钩)就号为良弓了,这种弓射出的箭矢射程可以达到300米以上。

南宋名将岳飞和韩世忠,都以能拉开300斤的硬弓而著称。

弓箭在古代战场上一直起着主角作用,尤其是北方狩猎以及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民族),民众自小就练习骑射,进入青壮年后就是熟练的土兵因此在对汉民族的作战中有相当的胜算尤其是蒙古骑兵精于骑射,每人都装备称之为“马克打”或“卡蛮”的复合弓,这种弓西方人称“基斯泰”弓,尺寸不大,适合于在马上发射,据西方史料记载,其拉力一般为166磅(75.6公斤),射程可达200米。满族八旗军队也以善于骑射为看家本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朝廷还孜孜不倦地要求八旗子弟练习骑射。


回望五千年


说古代弓箭杀伤力并不大的人,可能是一次都没摸过弓箭吧?

现在国外有一个弓箭狩猎运动,就是拿弓箭去打猎。

曾有华人网友在大约60码的距离上,用70磅的复合弓,命中了一只白尾鹿。那只鹿在跑出30米后,就倒地身亡了。事后检查,箭矢从左肩射入,贯穿了鹿的身体,准确的命中了心肺要害。

白尾鹿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白尾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鹿之一,因其奔跑时尾翘起,尾底显露白色而得名。其体长不超过两米,肩高不到一米,体重在80公斤到130公斤之间。

这个身高和体重,其实跟人体很类似,或者超出人体的强度了。也就是说,一个70磅的弓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就能轻易射死一个成年人了。

除了白尾鹿,国外猎手还有用弓箭狩猎野猪的。

人总不可能比野猪还壮吧?

而在古代,一个70磅弓是什么标准呢?很遗憾,就是个狩猎弓。真正的战斗弓,如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最低磅数都要90磅,一般在120磅,甚至有150磅的存在。

而《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金军骑兵的弓力有七斗、五斗,大概42kg(92磅)和30kg(66磅)。

其实,弓箭这种武器真的很危险,现在随便一个箭馆,15磅左右的练习弓,在15米以内的距离上,用靶箭头,就可以对人体造成贯穿伤了。当然,这是对肌肉组织而言,还是会卡在骨头上的。

而再往上的磅数,击穿骨头就没啥压力了。

比如在一座距今5000年的中国古墓里,考古人员吗就发现了一个三角形骨箭头,其射嵌入死者的大腿骨深达2.7厘米!

骨质箭头尚且如此,金属箭头的杀伤力还值得怀疑吗?

我们的作者曾用25磅层压汉长梢弓,使用三棱箭头,在12米的距离上就击穿了1.44毫米厚的冷轧钢板。人体骨骼还能比冷轧钢板结实?

其实古代不乏一箭射杀猛将的记载。

东西魏沙苑之战时,西魏一名大力士守住一处河桥。他身穿重甲,东魏人射箭不能透甲而入。最后是神射手贺拔仁,发一箭正中其面,大力士当场毙命。

再看一下古代的战箭有多可怕,这是笔者在沈阳故宫拍的清代弓箭,你看那个巨大的箭头,一箭射不死人?你以为明代人说的,“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是梦话吗?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去箭馆射几箭,然后练熟悉后,试试大磅数的弓,就知道弓箭是种多么危险的武器了。

而且,人体其实真的很脆弱。各种内脏、大血管遭受到贯穿伤,在古代条件下,基本上是必死无疑。而且头部虽然有颅骨保护。但颅骨那个强度,在大磅数战弓射出的金属箭头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的。


冷兵器研究所


弓箭杀伤力不大?开玩笑,那是大到惊人好吗?

古代弓箭不仅威力巨大,如果不穿战甲,可轻松射穿人的身体。

根据史实资料来看,古代弓箭的平均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如果弓箭手臂力超人的话,最远甚至可以达到400米。近代专家根据古代弓箭模型和工艺,高精度复制出复合弓箭,普通人随手射出的弓箭就能达到40米/秒的速度,100米左右的古代盔甲,能直接射穿。

为了证明弓箭威力,更有人专门仿制古代防御最强的铁索连环甲,弓箭依然可以轻松射穿,如果换上专业运动员,可以穿透双层防护甲,由此可见,古代战甲是很难抵挡弓箭的攻击。当然,在汉朝时期,由于弓箭材料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的弓箭只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弓箭确实不具备穿透皮甲和锁链甲的能力,不然哪还有“草船借箭”,直接用重弩射穿。

战场杀伤指数五颗星:

蒙古铁骑了,当年远征欧洲,全歼欧洲引以为傲的重装骑士兵团,采用的就是远程骑射,轮番攻击,机动灵活,配合雁形阵、长蛇阵等阵型,轮番远射,远可攻,近可跑,同时采用包抄、夹击等策略,让敌人疲于应付,大量消磨敌人有生力量,最终团歼。

古代大规模作战,两军对攻,漫天箭雨不仅会带来战士身体上的伤害,更让人心里感到压迫无助,在有效射程内,随时处于死亡边缘,尽管也会装备盾牌用于抵挡迎来的箭雨,但军队士气很快会消磨大半。这方面秦国的箭阵就很出名,两军尚未短兵交接,铺天盖地的箭雨就覆盖整个战场,未战而先夺人之声、屈人之兵!


弓箭作为远程武器,一直是古代性价比最高的杀伤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弓弩中,射程达到500米以上就有很多,如战国的连弩车、秦弩、汉代的大黄弩、唐朝的伏远弩、擘张弩及北宋的神臂弩等等。为增强杀伤力,不仅在弓的力度上强化,在箭头的研发上也不断推陈出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98种。


关河南望


弓箭从来没有承认自己威力大、自古以来,弓箭追求的是准确率和无声无息的出其不意,在威力方面不重要,比如我现在想要杀一头大象,我可以给箭头附魔,或者淬毒,改造箭头,倒刺,锥头,自动断、箭杆内含毒素。


弓箭的优良在于速度快,黑夜里射上10箭,在粪里泡过,淬火了乌头毒,箭杆上用了狂犬病毒携带者疯狗的脑浆和唾液,箭头还是射中后变形的倒刺箭,即使10只中一箭我也能保证这个大象必须死。

乌头会让它长期虚弱,狂犬病毒感染是生物毒素,粪便确保了细菌的种类,倒刺箭确保了稳定持久的伤害。

我们再来看所谓的毒弹,在子弹的弹头部是玻璃制品,内部含有有毒的铅和生锈的铁以及神经毒素药品和抗凝血物质(一般是蜘蛛毒素)在一般的手枪弹初速度不快的情况下玻璃弹头不会像金属一样过热,在击中目标时可以被内部配重不均的小铅块击碎玻璃弹头外壳并释放出铁锈和毒剂。一般情况下击中非要害部位会被认为是普通攻击,比如手或腿部也能致命。


不怂历史


古代的弓箭杀伤力很大,如果命中要害,中箭者会当场毙命;如果没有射中要害,不及时治疗的话,中箭者多半会身亡。军队使用弓箭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箭毙敌,而是覆盖敌军的阵形,迫使敌军阵形散乱,然后己方再以严密的阵列冲击敌阵,一旦破了敌人的阵形,敌军就会兵败如山倒。

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突显主角的作用,往往会安排一些士兵中箭后就倒地身亡的桥段,这是不可科学的。中箭者身死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是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就算是毒箭,也有一个过程,不会箭一进入身体,立马就死翘翘了。古代中箭的士兵会很快失去战斗力,数量较多的士兵失去战斗力后,就无法保证严密的阵形了;战马被箭射中后,也会不受骑士控制,进而破坏骑兵的冲锋阵形。

古语有云:白刃加身,不避流矢。所谓的白刃就是指刀剑枪戈,流矢则指弓箭。通常挨一刀会致命,中一箭却不一定致命;不过弓箭的优势就是数量巨大,万箭齐发之下,如果身中数箭,那也是致命的。古代不少雄主名将都因箭伤而薨,比如秦献公在少梁之战时中了魏军的狼毒箭,回国后不久就薨了。刘邦曾被项羽一箭射中,不过救治及时没有殒命;后来与英布相战时,中了英布一箭,回朝后不久就驾崩了。

古代士兵具备的盔甲、盾牌主要作用就是防备弓箭,避免在冲锋时中箭过中,医治不及时会丧命。真正两军肉搏在一起时,盔甲、盾牌的作用就很少了:比如狼牙棒可以一棒击碎盾牌,长剑可以一剑刺穿盔甲,长枪大槊同样可以洞穿盔甲,唐朝的陌刀更可以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在军队之中,专门配有弓弩营,这些弓手、弩手是远程兵种,弓弩给敌人的杀伤数量是巨大的。因此在古代弓弩的威力不可小视!


大秦铁鹰剑士


现在一些影视剧中的战争,一箭射死一个人,这基本都是为了影视效果夸大事实,除非对方面对面毫无防备射中要害才能射死对方。那为什么在古代,弓箭会有这么重要呢?

1.威慑作用。稀稀拉拉的冷箭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战争中一般万箭齐发,一批一批的释放,斜45度向上发射,借助重力俯冲的威力和覆盖面杀伤敌人,这对敌人心里上有震慑作用,使敌人不能自如地展开攻击和防守,打乱对方阵型的作用。



2.迫使对方设置专门的防御装备。蚊子虽小,但胜于多呀!这么多弓箭齐发,必须有专门的防御装备,比如重型盾牌和铠甲,一般弓箭是很难穿透这些盾牌和重型铠甲的。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铠甲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匈奴主要以骑兵强弓箭为主,面对汉军的鱼鳞铁甲,就毫无办法,陈汤当时就自豪的说:一汉当五胡。但是重型铠甲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只能少量配备,一只部队里面有1000人左右的重甲兵已经很不错了。由于这些限制,重甲兵的灵活型也大打折扣,不能随意地冲锋陷阵。



3.造成伤病。中箭一般不能直接毙命,但是会让士兵受伤,在以前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受伤感染死亡的比例非常大,这也是间接消耗敌方战力。为了让敌方更容易感染,剪头一般涂抹毒液粪便等。

4.射马。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作用非常大,借助马的高移动速度和冲击力,一般都是骑兵撕开对方的防线,元朝更是用骑兵打下了天下。所以,弓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抑制骑兵的作用,很多弓箭手甚至是专门对准马去射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