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後續的機會與挑戰 你能把握住嗎?

“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我國與多國之間的政治互信與經濟融合。伴隨著區塊鏈技術不斷髮展,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DC/EP)給當下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加入了新的影響因素。如何在這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是我國當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在本文中,我們從財富流轉週期律和人類的本質展開思考,引入自我肯定需求概念。自我肯定需求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但也必然會導致預期和實際不匹配造成社會問題。從國家的層面,我們歸納出了四種應對自我肯定需求的方案,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了論證。以自我肯定需求為出發,我們可以推導出未來的貨幣應該具有的四種特徵:以信用為基礎、有一定的通貨膨脹、具備使財富向底層流動的機制以及多幣種構成。由此看來,目前包括Libra在內的一些數字貨幣項目雖然具有部分優勢,可能在短期內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本質上很難作為未來的世界貨幣持續流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應該把握歷史機遇,推行面向未來的數字貨幣,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發展,並在這場全球金融重構的競爭和建設中佔據上風。為此,我們提出了基於通證的記賬模型及數字貨幣方案,具有高可擴展性、並行性等優勢,是我國開發數字貨幣體系時值得優先考慮的基礎架構。

數字貨幣後續的機會與挑戰 你能把握住嗎?

1 自我肯定需求在國家層面的體現

只要有可能,人對自己的評價一般高於他認知範圍內的平均水平,並且在分配環節他更希望得到高於自己評估的份額,這種需求我們就稱之為自我肯定需求。自我肯定需求本身不存在善惡之分,是人類的屬性,是剛性需求,不比物質需求弱。從自我肯定需求的角度,我們能夠解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財富中心轉移,還有金融市場的波動等現象,特別是金融危機。

自我肯定需求看起來很簡單,但與“人是理性的”、“人是自私的”、“人是利益最大化的”這些觀點並不一樣。很多時候人會表現成理性或自私的,但從本質講是內在的驅動力在起作用。自我肯定需求會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是推動自己向前走,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但另外一方面,它有時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後果。例如團隊中每一位成員都傾向於對自己貢獻的高估,也期待更多分配,那麼團隊當下產出就不夠讓大家都得到滿意的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實際可供分配的產出與大家的期望之間產生的差距,如果不能儘快得到彌補,團隊就會處在一個不和諧的狀態。

在國家層面,人情方面的事情幾乎消失,只有較直接的利益關係,所以有人講國家之間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我們在研究如何填補國家人民的預期和當下產出之間差距時,發現財富湧現主要有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學習與自主創新。學習可以看作是向他人學習,直接獲得成型的產品或者技術,這樣我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產出更多的效益,用來彌補差距。當然我們也可以自主地創造發明,科技進步有一定壟斷性,如果有專利保護,就可以有更高的收益,來滿足大家的預期。

第二種是外部獲取。在商業社會,我們的外部獲取主要是貿易活動,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就能創造更多的福利,讓大家滿意。在農業社會,外部獲取可能更多的表現在侵略搶佔土地、弱肉強食,或者是落草為寇、收買路錢,以此達到快速獲取外部財富的目的。總之就是我們把這個社會看成一個系統,一定要有外來財富進來。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會是這樣,假如說有發展勢頭強勁的公司進駐,那麼這個城市就更容易繁榮。

第三種是透支未來。當下的產出不夠,我們可以承諾未來。國家層面以國債為例,我們用新債抵舊債,債務實際上以滾動方式發行。很多國家都曾經有過嚴重的透支,如現在美國國債總額約為22.5萬億美元,但實際上美國還不僅僅是有這些債務,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承諾(Liabilities),把這些承諾折算成現值,竟高達二百多萬億美元,幾乎是國債的十倍。美國金融資產的增值很快,除去通貨膨脹後平均下來能有10%~14%。如果按照愛因斯坦“七二法則”,金融資產就會是每五年翻一番或者每七年翻一番,持續100年之後,這個數字會大得誇張。另一方面,美國每年GDP總值的提高實際上不到3%,100年下來也沒有成長多少,但是股票淨值100年積累下來就是一千多倍。這種差距主要來源於美國的外債和對未來的承諾。

第四種方式是崩潰後的再出發。假如前面這三種方式都不能使得國家或社會維持下去,那就只能是崩潰之後再出發,也就是全部推倒重來。這需要巨大的社會成本,在中國主要表現就是朝代的更替,在西方更多表現為財富中心的轉移。西方從葡萄牙、西班牙開始的財富中心,到荷蘭,到英國,再到二戰結束,霸主之位過渡到美國,時間僅過去了300多年。美國從建國1776年到現在,也就200多年,可見帝國的盛況很難維持。

從這裡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國家興衰規律。假如按照一般的理解,國家制度好、文化先進,那就應該一直保持繁榮,但是我們看到近代好像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牛頓的力學、麥克斯韋方程、圖靈機、蒸汽機……許多重大創新的出現都跟英國有關,但其繁榮還是沒能一直維持。國家的發展當然需要優秀的制度、文化和創新來延長壽命,但即使有這些,依然不足以長久延續,就是因為人們對自我肯定需求的追求沒有盡頭。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起到了類似效果,放權讓利實際上放的是中央政府的權,讓的是中央政府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財富會大量湧現。所以我們能看到中國最近幾十年經濟的快速成長,與此同時還有積極的外貿活動提供幫助。

數字貨幣後續的機會與挑戰 你能把握住嗎?

2 未來世界貨幣的重要特徵

一開始人們進行的是實物交換,後來有了貝殼等更容易分割的、容易攜帶的東西作為憑證,這就是貨幣原來的形態。這個形態本質上是把過去擁有的東西,作為憑證來進行交換。

到了紙幣的出現時,更多的變成了信用作為憑證。在以往,信用作為憑證很不容易維持,因為一定是有人會過度使用他的信用。對於貨幣,一開始我們希望用足額的等價物,比如金子或者銀子或者是實物資產來做足額的抵押。但是由於自我肯定需求的作用,大家都有對財富的追求,依然無法填補空缺,這也是Libra最終會面臨的問題。足額的抵押未見得是好事,因為如果把社會財富全都拿來做抵押,我們要求分配的依然超過我們當下產出的,因此信用貨幣本身是不可避免的,社會有這個需求,是必然會發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手段的強大,如果我們可以對信用的一些特徵有更好的認知,那麼未來世界貨幣更多的不只是以實物實際的財富來做抵押,而是更偏向於信用本身。

我們現在的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已經提供了技術基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這個趨勢之下,我們也要看到本質的規律:自我肯定需求,每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而且希望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多佔一份。那麼還是會導致信用的膨脹,如果過度膨脹,最終還是會導致崩潰性事件發生。

實際的財富增長如果快於預期,那麼會導致積累的泡沫破滅。這就推導出來未來世界貨幣的特徵之一,就是必然需要一定的通脹。比如說工資幻覺,我們要保持一定的幻覺,覺得自己的工資在漲,才能滿足自我肯定需求,但實際上通貨膨脹率可能要抵消掉部分上漲的工資。

未來世界貨幣的第二個重點特徵是需要財富流向底層的機制。因為有自我肯定需求,人們會趨利避害,財富一定是向少數人流動,這是必然趨勢。那麼貨幣當局實際上要讓財富有返回到底層的機制,否則如果向上聚集得太快,社會更容易崩潰。在現代制度裡,比如在西方個人可以申請破產,這是一種財富向底層流動的補償方式。在中國,比如二次支付、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或者轉移支付,這些也是一種方式,雖然它的力度是否足夠還可以存疑。現在西方有些地方正在試行基本收入制度,包括美國最近要選總統的楊安澤,也主張基本收入,這還是一種財富向底層流動的方式。Libra會不會有類似的機制非常關鍵。我們現在還看不到它有這種動機和可能,因為一般都會從純商業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好的制度是要保持系統的穩健發展,不能是泡沫似的。一個好的投資者,要儘量抑制泡沫,讓社會的動力有序、慢慢釋放,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維持的時間才能更長。未來的貨幣制度的設計,就需要有這種機制。

未來貨幣的第三個特點應該是多幣種,而且是一個廉價貨幣時代的多幣種。我們現在看到的趨勢是,很多國家是負利率的。日本曾經是低利率、負利率很長時間,現在歐洲已經是負利率了,美國看架勢也是朝那個方向走。為什麼要強調多幣種?假如都在同一個價值尺度上,則比較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自我肯定需求。我們需要社會要有很多個價值體系,每個人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價值體系,並在體系裡向上走。比如說現在有人炒鞋,當然不一定都理性,但體現在收藏價值,能滿足自我肯定需求,而不是銀行賬戶的一串數字。

區塊鏈技術給我們帶來了達成共識的全新方式。一開始討論的是技術上怎麼達成共識,但慢慢就體現在社區共識上,這是未來必然的方向。社區不是做大而全,它想達成共識的目標不能太大,而是要在小議題上達成共識,而達成共識會帶來價值的改變和種轉移,這樣的社區運作才是良好的。在社區裡,大家真心感覺這個方向是對的,是有未來的,並在這個體系裡找到自己的方式來滿足自我肯定需求。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那麼就需要讓不同水平認知的人,都找到自己的價值體系,在價值體系裡頭去搏鬥、去成長。所以要求未來的世界貨幣擁有不同幣種。比如美國的食物券可以拿到超市去買食物和日用品,但是不能拿去投資,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同的幣種。中國比如有定向降準、產業政策的傾斜等等,這些也都可以通過不同的幣種或通證來實現。

類似歐洲美元原理,如果在一帶一路沿線或者更大範圍內推行一個人民幣數字貨幣體系,作為一個與人民幣境內流通體系保持一定獨立關係的區域流通數字貨幣體系,又能以人民幣信用背書進行國內產能向境外輸出,實現終端消費token的多元化,將有利於以數字貨幣的形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數字貨幣後續的機會與挑戰 你能把握住嗎?

3 數字貨幣的影響

提到數字貨幣,最先想到的就是比特幣,近段時間比特幣價格的大起大落也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之一。比特幣被認為是區塊鏈1.0數字貨幣時代的標誌產物,與傳統貨幣一樣,它能夠承擔支付和交易的功能,但同時它的手續費更低、速度更快,且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其創始人中本聰曾表示,他是想用比特幣來和國家貨幣對抗的。比特幣的記賬方式是基於交易的模型,採用UTXO(未花費交易輸出)記賬方式。區塊鏈的優勢很快被人們進一步發掘,區塊鏈2.0時代隨之到來,以太坊成為了這一時代的標誌。以太坊是基於賬戶的記賬方式,能夠承載數字資產,支持智能合約。以太坊之後不同機制、不同特徵數字貨幣項目接踵而至。2019年6月18日,Facebook發佈Libra白皮書。作為全球首家大型網絡巨頭髮起的加密幣,Libra加速了數字貨幣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

Libra還帶有以太坊account-based的色彩,它還強調了transaction本身,即“move”,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基於賬戶的記賬方式天然有一個缺陷,就是它的賬戶有限制,比如要實現分片或者跨鏈就比較困難。Libra在設計Move 的時候是把這兩個問題是充分考慮到的,同時考慮上億潛在用戶的需求,採用了新的HotStuff,作為拜占庭容錯的共識機制。Libra是聯盟鏈,節點數目可以控制,初步定100個節點。即使這樣,要承載上億用戶的交易難度還是很大,要滿足這種用戶量的TPS目前還不清楚,全球網絡本身有延遲,達成共識也需要一定時間。到5年之後Libra想要改為公鏈就更艱難了,甚至可能需要徹底的結構上進行改變。雖然問題嚴峻,但我們還是相信 Libra能夠推行下去,因為數字貨幣世界確實需要價值錨定。有了價值錨定之後,其他通證的定價會變得更加方便。而且因為Libra的潛在用戶足夠多,它可以把更多的用戶帶進區塊鏈世界。

圍繞 Libra 的討論還有一個維度,那就是國家層面的金融競爭和對抗。歷史上,大國之間的競爭有英鎊與法郎、與美元,歐元與美元的競爭。現在數字貨幣的競爭也會如此。達成如此廣泛共識的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Libra,一旦加入戰場則會對法幣造成極大影響。七國集團的財長對Libra持反對態度,特朗普也持反對態度,背後的理由就是法幣的基礎並不是那麼牢固。雖然Libra主張不會和主權貨幣對抗,而只是作為支付手段、作為一個有抵押的穩定幣,但問題在於,將來金融市場經歷風吹草動,大家對主流貨幣信心產生動搖,那麼Libra這種有財富做抵押的數字貨幣會顯得更有吸引力。換句話說,不論Libra想不想成為法幣的競爭者,它勢必成為法幣事實競爭者之一。

Libra會對人民幣有一定威脅,但其對美元的威脅是排第一位的。美元背後是政府信用背書,理論上講是通過未來的稅收來支持美元。美國政府對公民有龐大的社會保障和醫療健保等承諾(折現200萬億美元),很有可能坑還來不及填,大問題就會爆發。相比之下,中國的財政情況好很多,雖然國內也印了很多鈔票導致房價上漲,但至少還有很多國有企業,其價值量非常之大。這裡的差異在於,美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作為世界霸主欠的債積累了太多,而中國才發展幾十年,負債較少。世界舞臺的博弈,數字貨幣和美元、人民幣會在某種意義上競爭,這其中區塊鏈會佔據重要角色。有朝一日政府會意識到其重要性,會在政策上有所傾斜。雖然我們不能預計哪一天會發生,但我們現在就要為此做好準備。再加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現在處於上升的歷史地位,那麼中美之間的金融對抗就會更激烈了。在這種激烈對抗下,區塊鏈可能成為另一把度量財富的尺子。

數字貨幣後續的機會與挑戰 你能把握住嗎?

4 以通證為核心的記賬模型

鑑於目前對Libra的理解,我們鄭重建議採用以通證為核心的(Token- based)記賬模型來開發央行的數字貨幣體系。通證模型的記賬方式優勢特性之一就是天生支持並行,該交易模型關注的是token所有權,而不是關注兩個賬戶之間的動作,數字貨幣只要簽上誰的簽名就是屬於誰的。該模型涉及兩個賬戶的操作必須同時完成(原子性)才不會出錯,避免由於這兩個賬戶不能平衡造成的盜幣事件。通證模型中,每個token都有ID,如果說涉及到雙花或者51%攻擊,那麼配合一定的治理機制是可以有效防止雙花,尤其是51%攻擊引起的雙花。比特幣的POW機制永遠有可能面臨51%攻擊,這是比特幣的一個缺陷,另一個缺陷就是能量消耗。

在2019年7月8日舉辦的數字金融開放研究計劃啟動儀式暨首屆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貨幣金銀局負責人王信指出,現在中央銀行經過國務院的正式批准,正在組織市場機構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央行的數字貨幣在中國定義為M0。Libra會與法定數字貨幣以及少數數字穩定幣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貨幣的背後是利益、是權力、是政治、是國際政治、是外交,所以如果說一種支付工具在相當程度上還發揮貨幣職能的話,必然會衝擊法定貨幣,從而會對一個國際的貨幣的調控、金融的調控,甚至各方面都會帶來直接的影響。央行將持續探索數字金融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完善金融科技監管的制度框架,發展監管科技,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

8月10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介紹了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架構的要點:為滿足零售級別的高併發性能,純區塊鏈架構無法達成要求;央行數字貨幣採用雙層(央行—商業銀行)運營體系;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係,為了保證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不預設技術路線;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Libra並沒有把自己限定於M0,可能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DC/EP一定要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央行數字貨幣是可以加載智能合約。

基於通證記賬模型(Token-Based Bookkeeping Method)的區塊鏈系統可以用來實現一種監管友好的數字貨幣銀行架構,架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其一,M0發行方。由央行的多箇中心和央行邀請的協從節點組成的聯盟,央行的中心可以是北京、上海、深圳、貴陽、武漢等全國地理位置上的分佈式中心,央行還可以邀請其他銀行(如五大行)和科技企業(如電信、華為等)進入M0發行方的聯盟,聯盟內部達成共識即可發幣。地理及網絡上的分佈式結構,使得系統中即便有部分中心被攻擊或毀壞,整個M0聯盟的工作也能正常運行。

其二,其他商業銀行。商業銀行與M0發行方進行交互,各商業銀行可劃分為總行、分行、支行不同級別,每一層都可以是“一對多”的關係,即一家總行下屬有多家分行,一家分行下屬有多家支行。不管臉書(Facebook)如何與聯邦政府勾聯,一旦有很多人使用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競爭性的貨幣,因此Libra是美元事實上的競爭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央行主張的觀點與我們的判斷很接近。相比Libra的Move機制強調操作的本身,Token-based記賬模型則會直截了當得多,該技術完全由中國技術團隊自主研發,已經十分成熟,並且已經被應用於公鏈everiToken的底層實現中,單鏈的主網實測TPS在10000以上,除了高併發,還具有監管友好、高安全性的突出特點。基於通證模型的方案是純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體系架構,將滿足未來商業發展與國家治理包括一帶一路數字貨幣體系的全部需求。

與Libra的Move相比,我們相信通證模型比Libra的設計要好,它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具有Libra的所有特性。在這個框架裡,貨幣意義上的token在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展,很容易把它理解成總行、支行、分行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用支票來做支付,當然這個會涉及到在分行之間或者跨行的清算問題,但在電子世界裡清算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證模型也特別適合非貨幣通證,因為未來“幣”不僅僅是現在的主流貨幣,更多的是區塊鏈世界裡不同的token所對應的不同資產,甚至是不同的意識片段。假如只限定於支付穩定幣,現在支付寶、微信已經在中心化的前提下做得很好,採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並不會帶來太多的好處。我們用區塊鏈技術,應該是在一個新的場景下、原來技術不能克服的或者是難以做到的情況下來做效果才會更好。我們相信未來精神世界的東西也需要定價與進化,並且可能是更有潛力、更具活力的廣袤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