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余蕊)2019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会上表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用显著、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进展显著。日前,世界银行公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较去年提升15位。

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图为2019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现场

营商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热情。2019年前8个月,全国日平均新登记企业达1.96万户,9月份日均新设立企业为2.14万户、日均新设立个体工商户为148.9万户。

“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动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是健全政府管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林念修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超过40%,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1/3以上,取消、减征、减免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1000项,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放管服”改革的创新做法。上海市改革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体制,改革事项中采取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方式的超过了50%。南京市压缩审批事项和环节,建设项目平均审批时间从改革前的200多天压缩至约30天,企业平均报件材料从原来的近100份减少到56份。

与此同时,减税降费持续推进。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5项减少至49项,不动产登记费等数十项收费项目标准全面降低。今年前八个月全国减税降费逾1.5万亿元。同时,惠民惠企便民服务更加优质。北京推进“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上海实行“一网通办”,江苏推行“不见面审批”,浙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圳探索在线“秒批”服务。

林念修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文件近200份,涵盖了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金融服务、事中事后监管、减税降费、企业注销等多方面内容。

今年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林念修表示,通过法治化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支持创新,才能提升企业信心,把市场主体发展动力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条例是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行政法规,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林念修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表示,条例共7章,72条。条例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原则规定,又有具体要求;既约束政府行为,又明确市场主体义务。“条例通过一些禁止性规定强化政府行为约束,同时也明确市场主体依法依规、诚实守信等义务。”杨洁说。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另一项重要成绩是,建立了一套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该体系聚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投资贸易便利和高质量发展,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是全国统一标准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据介绍,通过该指标体系,2018年已对22个城市开展了试评价,2019年已对全国41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并对东北21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

林念修表示,下一步,还需要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全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六稳’、办好我们自己事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林念修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