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少年的你》是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提到青春,總讓我們想起鬱鬱蔥蔥的校園,少男少女間純純的愛戀,嘴角不自覺的上揚。但《少年的你》裡講述的青春是殘酷的,充斥著校校園暴力和軟弱無力,看到電影院裡的哭聲一片就知道,這個殘酷的青春是很多人經歷過的青春。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在我眼裡是問題少年的大集會。有校園暴力的主導者魏萊,魏萊的幫兇徐渺羅婷,被魏萊逼得跳樓的胡小蝶,遭受校園暴力失手殺死魏萊的陳念,生活一地雞毛的小混混小北,他們都是問題少年,而他們問題全部來源自家庭教育的缺位。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1號問題少年:魏萊

  • 問題描述:扭曲的心

魏萊是個長相甜美的女孩子,如果不是親眼她胡小蝶、對陳唸的種種惡性,很難把她和校園霸凌聯繫起來。她在校園橫行,拿球砸人,往人凳子上塗墨水,故意絆倒人,甚至扒人衣服拍裸照,這個長相甜美的女孩子有一顆扭曲的心,而這顆扭曲的心正是她父母給她的。她的行為有多過火,她的心就有多扭曲。

  • 問題原因:父母成績至上

魏萊家境優厚,父母對她寄予了厚望,想必在她身上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魏萊的成績也還優異,成績的優異讓媽媽確信魏萊是個好孩子。

胡小蝶自殺後,媽媽替魏萊辯解,“我們的孩子是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我和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自殺的孩子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

與其說魏萊的媽媽相信魏萊,不如說魏萊媽媽更相信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絕對正確的,她的孩子是與眾不同的,不可能做不好的事情。她根本就不瞭解自己的女兒,她不知道這個笑臉盈盈的女兒心裡在想什麼。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魏萊的爸爸擅長冷暴力,會因為魏萊考砸了半年不理她。半年的冷暴力,在魏萊媽媽的眼裡,依然是最好的教育。她所謂的好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生活條件,讓孩子衣食無憂,上好學校,取得好成績。成績至上,讓魏萊的價值觀狹隘到只要成績好,其他什麼都可以做。

  • 自查小貼士

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能考上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人生也許會順利很多,但前提條件是孩子要有命走到最後。從家庭環境來看,魏萊是最有希望成才的,家境好,父母重視教育,就是因為父母成績至上,忽略了對魏萊品德、價值觀、是非觀的培養,讓嬌滴滴的女兒成為小霸王,欺凌別人,最後被學校開除,丟了性命。

父母在重視孩子成績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善惡,建立基本的是非觀。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應該身體力行,做正確的事情,孩子會耳濡目染。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謙虛禮貌,友善待人,從小就讓孩子懂得,要做善良的人,做好事不做壞事。生而為人,善良是底線。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2號問題少年:羅婷

  • 問題描述:暴力幫兇

羅婷是魏萊的跟班,也是校園暴力的直接執行者,她和魏萊一樣冷血,對自己的同學謾罵動手。她和魏萊一樣,對胡小蝶的死毫無愧,對陳唸的委屈毫無憐憫。她是一臺冷冰冰的暴力機器。但就是這樣一個冷血無情的女孩,也是暴力的受害者。

  • 問題成因:家庭暴力

關於羅婷家庭的描述並不多,父母出現的次數也是少的有限,但僅有的出場,就能判斷出羅婷生活在有毒的家庭裡。

羅婷的爸爸是個酒鬼,他在學校公開扇羅婷耳光,他經常喝的伶仃大醉,讓羅婷把他揹回家。一個酒鬼,一個時常會憤怒的酒鬼,可以想象羅婷的家庭是什麼樣子。

因為在家裡經常遭受暴力,羅婷把暴力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爸爸打她她痛苦,她就通過打別人來轉移自己的痛苦。有毒的家庭裡,養出了有毒的孩子。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 自查小貼士

很多人會說,這點我不擔心,我也不喝酒,我也不打孩子,但是別忘了,家庭暴力除了直接動手,還有語言上的暴力,甚至冷暴力。就像魏萊的爸爸,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一年半載都不理孩子。身體上的疼,好了也會留下疤,心裡的疼卻更隱蔽,連疤都找不到,撫慰都不知從何開始。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要使用語言暴力,不要用奚落和冷嘲熱諷的語氣,不要在傷害了孩子之後,還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保

即使孩子犯了錯,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就事論事,不要“誅心”。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可以批評孩子近期看電視時間多,看書時減少,但不要說孩子“偷懶,不愛學習,不爭氣,是個廢物”。保持平和,真誠的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語言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3號問題少年:小北

  • 問題描述:被遺棄的缺愛少年

小北是最讓人心痛的一個少年,從13歲就獨自生活,內心極度缺少關愛。缺愛的孩子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你對他有一點好,他就能把全世界都給你。所以,陳念想幫小北報警的那一點點好,陳念問小北疼不疼的那一點點好,讓小北心甘情願為她付出一切。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小北還算是幸運的,對他好的是本性善良的陳念,而不是心懷不軌,想利用他的黑社會,讓小北的人生沒有走向歧途。

  • 問題成因:父母生而不養

小北的父母是最差勁的父母,他們只是把小北生了下來,卻沒有養他,更別說教育他了。他的爸爸在他很小時候就不知所蹤,媽媽在他13歲的時候也拋棄了他。

小北說,媽媽也沒什麼本事,這是給他被拋棄找的安慰自己的藉口吧,媽媽也很艱難,所以才會不管我,這樣想他心裡大概會好受一些。小北又說,後來他回去看過媽媽,她搬家了。她搬家了,輕飄飄的四個字,帶走了小北唯一的希望。他被父母放棄得這麼徹底。

父母的差勁,註定小北的人生比其他人都要波折。小小年紀的小北,一個人料理生活瑣事 ,一個人收拾空蕩蕩的家,赤手空拳打出生活的那片小天地。這些還不足以打垮小北,當人群散去,夜色朦朧,別人家裡燈火溫馨,母慈子孝,歡聲笑語,而小北的家裡,只有他孤零零一個人,守著在這個紛雜世界裡唯一屬於他的孤獨寂寞。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 自查小貼士

每個人都有生孩子的權利,但在享受權利之前,請真的深思熟慮,孩子不是小貓小狗,養煩了養膩了,可以丟給別人去養。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他更需要父母的愛和陪伴。

如果你決定要一個孩子,請你做好把你的一生和他綁定的準備,在他年幼的時候照顧他,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陪伴他,即使他已經長大,他依然需要有個港灣,讓他在不如意的時候能有個退路。如果這些你做不到,請你別禍害孩子。

4號問題少年:陳念,胡小蝶

  • 問題描述:軟弱內向

把陳念和胡小蝶放在一起,是因為她們的很多表現都是相似的,她們都軟弱,內向。胡小蝶的軟弱表現在她不敢反抗,看到凳子上的紅墨水,也不敢告訴老師,默默地坐下去,最終不堪凌辱用自殺來逃避問題。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陳念也是軟弱的,雖然後來她開始反擊,也不可否認她的軟弱讓魏萊對她的欺凌變本加厲。胡小蝶被欺負的時候,陳念選擇了逃避,她不敢給自己找麻煩,她又內向沒有朋友。所以當胡小蝶跳樓自殺以後,魏萊把矛頭指向了陳念,就是因為陳唸的軟弱和內向,魏萊料定欺負她的成本會很低。

  • 問題成因:父母懦弱無能

陳念是個留守少年,她的爸爸在電影裡沒有出現過,媽媽因為創業失敗,在外躲債打工賺錢,她媽媽只在電話裡出現。

陳念偶爾想跟媽媽說說生活的不如意,媽媽就會說,“孩子再忍一忍,高考過後就好了。”甚至連媽媽該承擔的都需要軟弱的陳念來扛起來,討債的人上門陳念孤立無援,還要媽媽畫個餅,暢想美好的未來。

胡小蝶的父母出現在魏萊的譏諷中,胡小蝶自殺之後魏萊說,“這樣多好,她爸媽能一次性得到好多錢,再也不用跟她要錢了!”由此可以推斷出胡小蝶就是樊勝美,她是家庭的女兒,更是家庭裡的提款機。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內向可能跟基因有關,但懦弱卻完全是後天形成的。陳唸的懦弱,胡小蝶的懦弱,是因為她們背後沒有人,她們沒有家。胡小蝶的家人像吸血鬼,還要找她要錢,陳唸的家人告訴她要忍耐,她沒有別的退路,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高考上。

  • 自查小貼士

陳念說,”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我們如何成為大人”。這節課該誰來教呢?最合適的人是父母,父母應該用他們在同樣年齡的迷茫,用他們的經驗和經歷來告訴孩子,如何從少年變成大人。很少有父母能成為孩子人生的導師,小北的父母最差勁,生而不養,陳念和胡小蝶的父母,是養而不教。

有的家庭因為一些原因,孩子不得已成了留守兒童/少年。但父母不在身邊,不能成為不教育孩子,不照顧孩子的藉口。物理距離相隔萬里,心理距離也可以為零

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聊聊天,還可以寫信發郵件,不要一問就是成績學習,多跟孩子聊聊學校的生活,家裡的生活。讓孩子意識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父母的愛一直都在,父母永遠都是自己最穩固的靠山。

當孩子向你傾訴不愉快不開心的事情時,不要跟孩子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忍一忍就好了”。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的問題,在大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眼裡卻是天大的事。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一起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

《少年的你》:問題少年大集會,家庭教育該反思

校園暴力可恨嗎?可恨,但是那些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又何嘗不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歸根結底,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就像魏萊和羅婷,在學校他們是施暴者,在家裡她們又是受害者,她們把在家裡受到的傷害,轉嫁到了同學的身上。毛主席說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她們也只敢撿軟柿子捏,找懦弱的沒有家庭支撐的胡小蝶和陳念。

終結校園暴力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學校家庭公安機關共同配合,但根源還是在家庭教育。孩子叫你一聲爸媽,你要能配得上這個稱呼,養育孩子,真的不是讓孩子吃飽飯就夠了。

給孩子充足的愛,給孩子正確的教養,用溫暖和陽光陪伴孩子長大,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孩子正確的方式宣洩情感,讓孩子遇到問題願意和我們分享。充滿愛和陽光的家庭才會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社會,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