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蘋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了

連日來,行走在靈臺鄉間村社,蘋果的清香撲鼻而來,果農、電商老闆、運輸車輛穿梭在鬱鬱蔥蔥的果園裡,到處一片忙碌的景象。

近年來,靈臺縣通過建基地、擴規模,扶龍頭、興產業,強管理、增效益,提品質、創品牌,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靈臺蘋果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的涅槃重生,鑿刻了“靈臺蘋果”的金字招牌。

政府引領定民心

在經歷蘋果產業發展“三起三落”後,靈臺縣領導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必須咬住“蘋果”不鬆口,持續用力不間斷、不斷檔,讓蘋果產業形成規模,成為富民產業。2007年,靈臺縣再次將蘋果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助農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在全縣鋪開。從2011年以來,靈臺縣以年均投資3700萬元的支持,用於保障林果產業各關鍵環節發展。

多年堅持不懈的發展,到目前,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2.67萬畝,農村人均果園面積達到1畝以上,萬畝鄉鎮達到10個,千畝村42個。蘋果優果率、商品率分別達到80%和85%。其中掛果面積16.2萬畝,2014年開始大面積掛果以來蘋果產量累計達到72萬噸,實現收入30.3億元。

果農苦幹斬窮根

今年47歲的景貴學,是上良鎮舊集村的貧困戶,全家五口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4年,當看到周圍群眾依靠果產業脫貧致富後,他為之所動,放棄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家務作家裡的5畝果園,去年還承包了16畝果園。

一個合適的產業,就是脫貧攻堅的“捷路”,但資金的短缺限制了景貴學的腳步。政府已經想到了前面,為了解決像景貴學一樣的貧困戶發展果產業資金短缺的問題,靈臺充分用足用活扶持政策,不斷加大對貧困戶的支持力度。

“今年政府給了我3萬元扶持資金,我搭了防雹網,施了肥,政府對咱支持得好,我再不好好幹人笑話呢。” 景貴學說。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靈臺縣先後在蘋果產業上為1.04萬戶貧困戶投入各類扶持資金8438餘萬元。

蘋果也給靈臺人帶來了不菲的收益和回報。截至去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建檔立卡時的5.83萬人大幅減少到2385人,貧困發生率由27.39%降至1.15%。2019年4月28日,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靈臺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這其中,蘋果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功不可沒。

轉型升級拓新域

作為果產業發展的後起縣,靈臺縣清楚地認識到,發展果產業,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搶得彎道超車的時機。

隨著人們對蘋果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對品質的更高要求,靈臺縣緊盯世界果產業發展前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國家級矮砧蘋果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和“打造全省有機蘋果生產基地”為目標,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全力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相繼建成了海升、東都、齊翔等一批高標準矮化密植示範園。在新品種推廣方面,靈臺縣不光推廣種植優質紅富士,同時引進種植了瑞陽、瑞雪、米奇拉、蜜脆、艾達紅等優質品種。

為全力打造蘋果品牌,近年來,靈臺縣組織籌辦了三屆果品展銷會,參加國內各類展會節會63場(次),在國內各類舞臺不斷擴大靈臺蘋果的“朋友圈”。並依託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積極推廣互聯網+蘋果銷售模式,使蘋果實現線上銷售,拓寬了蘋果銷售渠道。

現如今,“靈臺蘋果”成功完成地理標誌登記和商標註冊,也走出國門遠銷尼泊爾實現了出口創匯,小小蘋果拉近了靈臺與世界的距離。(通訊員 王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