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迪之死无法阻挡“伊斯兰国”卷土重来,特朗普又遇大难题

一贯喜欢张扬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两天居然玩了一把“深沉”——他虽然按捺不住兴奋之情在推特上宣布“刚刚发生了一件大事”,却没说明究竟是什么,直到第二天才由了在白宫揭晓了答案,也就是:美军在叙利亚突袭行动中击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证实了美国媒体稍早前关于“巴格达迪在美军袭击中身亡”的猜测性报道。

对于这一事件,特朗普显然很兴奋,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称:当时美军将巴格达迪逼入一个山洞,巴格达迪边哭边叫边逃跑,最终引爆了身上的炸弹,“死得像条狗”,“死得像个懦夫”。特朗普表示,在巴格达迪自杀后,美军现场进行了DNA检验,结果确认了巴格达迪的身份。特朗普还说,美国多年来一直在追捕巴格达迪——“抓获或击毙巴格达迪是本届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首要任务”。

巴格达迪之死无法阻挡“伊斯兰国”卷土重来,特朗普又遇大难题

特朗普的这番话,一方面证实了巴格达迪确实已被击毙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表功。特朗普称“美国多年来一直在追捕巴格达迪”,而这个任务终于在他的任内内得以完成,自然要归功于他的英明领导,为此,特朗普表示“抓获或击毙巴格达迪,是本届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首要任务”。其实,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明显与他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不相符,报告中白纸黑字地写着“大国战略竞争而不是反恐才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由此看来,在特朗普眼中的所谓“首要任务”是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调整的。

美军追捕多年,终于在这个时刻击毙了巴格达迪——这一消息对特朗普来说,来得太及时了。前段时间,因为从叙利亚北部撤军问题,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受到国内外普遍质疑和批评,特朗普太需要这个政绩来回击那些批评质疑者了。其实,早在今年3月,特朗普就宣布“伊斯兰国”已被“百分之百”清除,他决定逐步从叙利亚撤军,击毙巴格达迪等于证实他此前决定的“正确性”。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正在积极谋求连任,面对“通话门”导致的弹劾压力,撤军带来的负面影响,他真的太需要这个消息来提振自己的连任选情了——特朗普显然清楚,他的前任奥巴马在谋取连任时,曾“及时”击毙了拉登,那么,这一次特朗普难道不会重复奥巴马的故事吗?恐怕,特朗普心里迫切期望如此效应出现。

击毙巴格达迪对于特朗普摆脱目前的困境究竟会有多大帮助?目前还要继续观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巴格达迪之死是否像特朗普此前宣布的那样,意味着“伊斯兰国”已被“百分之百”清除,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

巴格达迪之死无法阻挡“伊斯兰国”卷土重来,特朗普又遇大难题

众所周知,当年的拉登之死虽然沉重打击了“基地组织”,但并没有彻底根除“基地组织”的威胁,时至今日“基地组织”不仅仍然在活动,而且还扩散到了更多的地区。更严重的是,拉登被击毙以后,“伊斯兰国”迅速壮大,威胁和危害程度比“基地”组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盲目的乐观实不可取。

美联社分析认为,美国近期刚从叙利亚东北部撤军,白宫此时公布巴格达迪死讯,及有可能刺激“伊斯兰国”在该地区采取报复行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近日也警告称,在美国撤出叙利亚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可能会卷土重来。

一个不容忽略的基本事实是,美国牵头发起的打击恐怖主义战争早已超过十年之久,恐怖主义活动的根源不仅没有铲除,相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联合国警告,当前,各类恐怖主义势力活动的网络已经遍及全球,完全有能力组织发动较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全球恐怖组织呈现出向扁平化的网络型结构转变特征。

巴格达迪之死无法阻挡“伊斯兰国”卷土重来,特朗普又遇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极端恐怖组织能够一再死灰复燃?根本原因就在于治标不治本。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全球战略利益,把反恐战争作为推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步骤,目的在于实现对中东、中亚的控制,而不是要从根源上消除恐怖主义。中东地区发生动荡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化地区矛盾的政策,客观上破坏了地区和平环境,影响了大国间联合反恐的信任与合作。

错误的思维指导不了正确的行为,美国采取以暴制暴方式反恐、以及选择性反恐的结果,带来的就是这些地区的恐怖主义行为循环升级,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几乎是“天天9•11”。中东地区作为美国反恐的主战场,在美军陆续撤出后留下的绝不是一片“净土”,而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行动还在这一地区播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种下了祸根。

恐怖主义活动一再死灰复燃的沉痛教训告诉人们,打击恐怖主义固然需要“重症下猛药”,但不能开错药方,“怒而兴师”固不可取,“撒手不顾”留下烂摊子,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全球恐怖主义漫延的新趋势表明,反恐任重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证明,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比单打独斗更有效,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