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幣”結束,企業“過冬”

“撒幣”結束,企業“過冬”

根據CVsource的統計,到2019年Q3末為止,中國VC/PE市場基金募資及投資規模分別是971億美金和788億美金。2019年只剩下兩個月就畫上句號,這兩個數據預計今年全年會低於2018年的數據。

2019年資本市場依舊延續了2018年的狀況,一級市場融資難,二級市場破發不斷。在這一個由此前高估值帶來的調整階段中,投資會變得越來越理性,而企業也會更多往健康正向發展。畢竟,投資人手中的“子彈”不多了,而真正優秀的企業才可以迎來春天。

撒幣時代結束了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近日在投中年會上發表觀點稱,“最近行業有很多的消息,讓所有的GP,不管是人民幣為主還是美元為主的,會更加反思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他本身對於社會的商業價值在哪裡,他有多大,以及他自己的商業模式能產生多少的經營性收入和現金流,而不僅僅是它的交易價值。交易價值對於二級是股票的價值,對一級市場是融資的價值。最近有很多的事件讓大家更多的反思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去堅持的。”

其中季薇提到的便包括了WeWork,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超級獨角獸,在今年不僅無緣上市,估值還“直下三千尺”,幅度令人咂舌。據外媒報道,WeWork最大的投資人軟銀將接管該公司。在本輪交易中,軟銀對WeWork的估值為80億美元,遠遠低於軟銀1月份投資時所給出的470億美元估值。

WeWork一路走來能獲得如此高的估值源於企業給出的誘人前景,即便有時不被別人看好,但只要投資人認可,估值便可以一路漲漲漲,這在過去的一級市場裡,隨手一抓都是案例。甲骨文(Oracl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裡森在WeWork推遲上市之後便表示,“WeWork從我這裡租了一棟樓,然後裝修一下,接著再轉租出去,回頭,他們對外宣稱,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的目標是技術多樣性。太可笑了。”在他看來,WeWork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從470億美元到80億美元,足以證明一級市場的高估值留給投資人的只有爛攤子。畢竟,軟銀向一家估值不超過80億美元的公司投資超過100億美元,並且還提供50億美元貸款。

對於企業的估值,投資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方法,但在市場狂熱的時候,估值也會因此水漲船高。而新經濟公司大多數在發展中前期都是虧損狀態,此時如果投資人無法真正判別企業是否真的具備發展前景和未來潛力的話,那就會被高估值所矇騙。因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成為亞馬遜的潛力。而企業在給出高估值的同時,如果企業的基本面表現難以追上指數上漲的速度的話,透支估值的做法是極為危險的,在所謂資本寒冬的時候,自然避免不了融資難的問題。

其實,去年在二級市場的破發現象已經可以看到之前一級市場高估值帶來的後果。據統計,2018年,33家新經濟公司在美股、港股上市後,其中91%經歷了破發。而2019年在美股、港股上市的中國股票的首日破發率在33%左右。截止目前,中概股的破發率達到了71%,港股的破發率也超過了50%。也就是說2019年以來,一半以上的美股和港股中國上市公司是破發的。其中估值泡沫的崩潰就是破發的重要因素。

一邊是募資難,一邊是項目回報不確定,投資人在這個大環境下也就愈發謹慎了,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企業融資難。根據投中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融資案例數量同比下降31.5%,融資總規模同比下降36.07%。

雖然募資端頭部效應很明顯,前10大基金依舊募資順利,募資規模佔到整個市場募資規模的65%左右,但這並不意味著頭部機構就會隨便撒錢。

經緯張穎就曾在微博上直言,“經緯在下一輪融資的支持態度上,就一點:我們只會繼續加碼支持那些數據持續給力,創始人明顯在快速成長的潛力公司。對於投錯了且我們徹底失望的經緯系公司,不再把更多新錢浪費。”

雖然資本寒冬論從2016年就開始一直出現,但之後我們依舊看到許多熱錢湧向所謂的短暫風口。不過,隨著一批批明星企業的倒下,投資人無法退出甚至血本無歸時,撒幣時代也就正式終結了。“就算想激進投資,也不具備客觀條件,這是很實在的看法。”一位投資人說道。

資本環境變局下,企業的“過冬”法則

在融資難的資本環境下,企業如何做好過冬準備?

“投出去的錢減少了很多,代表企業能拿到的錢也很少。所以不管對於企業還是對於我們GP,要有一個長期作戰的準備,對於穩健的作戰方式跟比較大的安全邊際要有充分的考慮。”這是季薇認為當下投資人跟企業應該有的準備。另外,她還指出,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本身要圈定自己的核心能力圈,找到自己的邊界,然後建立自己的壁壘,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企業已經失去主要靠融資生存的條件時,那就只能改進商業模式,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圈和競爭領先地位,面對外部產業環境進行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這才有可能在艱難的環境下依舊不被市場拋棄。用燒錢或者用大量融資去解決發展問題的公司,不調整也只有死路一條。

而如果說到當下最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現金流安全。“公司賬上至少要有18個月的現金流,現在通常創業者要完成一輪融資需要6-9個月,你需要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安全緩衝地帶。”華興新經濟基金管理合夥人杜永波指出,不管你有多光輝的未來,只要現金斷流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光速中國助理合夥人張怡辰也表示,“在當下環境中,我建議創始人要特別注重現金流管理。現金流管理之於公司,等同健康管理之於人,天大的事兒。”

此時,除了砍掉一些不必要不相關的業務達到“節流”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聚焦所有優勢和資源做一兩個點,實現正向現金流和盈利能力。雖然對於新經濟公司來說,虧損是常態,但如果自身沒有可以正向循環的盈利模式,這樣的虧損並不會帶給公司未來。

吳世春也曾說過,“這種沒有造血能力、沒有護城河,靠資本推動的虛胖的10億美元估值公司,都是獨角豬。一旦資本停止餵食,短時間內就找不到食物,自己沒有造血能力,最終會餓死。”

在實現自身造血的同時,公司也要保持一定的增長,不然很難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

再者,調整估值預期,特別是醫療行業。根據投資界的資料,醫療健康是今年VC/PE重金押注的賽道之一,而現在估值被炒爆的行業之一就是生物醫藥。特別是港交所跟科創板都放開對生物醫藥的上市門檻後,更是助推了這個行業的發展。而當一個行業過熱時,估值泡沫自然就產生了。

東方富海合夥人梅健曾經就對生物醫藥的公司建議過,“在融資的過程中,估值要逐漸提高才能持續融資,但如果你貪心,提前透支了下一輪融資的估值,你就拿不到後面的錢,進而導致資金鍊斷裂,在熬不到勝利的時候就倒下了。”

所以,如果企業處於過熱的行業中,需要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價值,在估值上要儘早調整到合理區間,不然等行業冷靜下來後,企業將會面臨危險境地。就如前兩年拿著高估值而實際業務發展一般的公司,在如今的融資環境中就要面對很大的挑戰。

最後,公司在面對一些可預見性的困難時,還需要穩定“軍心”,儘量減少人員變動。團隊人員的更替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都會有陣痛過程,如果在公司遇到挑戰的時候,人員頻繁流動更是雪上加霜。這個時候就很考驗公司創始人跟CEO的管理能力,需要盡全力把最核心的團隊團結在一起。

總而言之,“冬天”裡要現金流至上,保持公司增長,降低估值預期,同時維持團隊人員穩定。而能熬過“冬天”的企業,也就是投資人眼中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公司,也是能打硬仗的公司。只有他們,才可以看到下一個“春暖花開”。

(以上部分數據及內容參考自投中網、經緯創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