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受疫情刺激上漲,業內稱炒作會在“拐點”結束

受國際疫情影響,糧食期貨價格近期表現走強。3月最後一個交易周,農產品期貨指數上漲2.19%,其中谷物板塊漲4.44%,豆一指數漲7.07%。進入4月後有所回落。

“一般來說,短期的炒作會在疫情出現拐點之後結束。”浙商期貨農產品研究負責人吳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市場資金對農產品板塊的關注度明顯提升,主要還是由於對疫情背景下全球糧食安全的擔憂。

他認為,疫情的快速擴散影響到了港口、運輸、檢疫的效率,以及一些國家禁運政策的推行,這令市場對未來全球農產品的供應產生了擔心。

農業部4日表示,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國家有充分的調控手段平抑糧價,沒有必要搶購囤積。

中糧期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張大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我國三大主糧大米、小麥和玉米的供需情況來看,自給率高,受進出口限制影響有限,加之我國庫存充足,國內糧食格局穩定、米麵無憂。

期貨價格有所回落

近期,受疫情影響多國“封關囤糧”,農產品現貨、期貨市場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

國際市場上,主要的大豆、玉米、稻穀等農產品原料出口地區疫情持續蔓延。在中亞,全球重要的小麥麵粉出口國哈薩克斯坦禁止了小麥麵粉、胡蘿蔔、糖和土豆等農產品的出口。歐洲方面,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的出口;此外,包括越南暫停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巴西、阿根廷出現了不利於大豆出口裝運的現象等。印尼和菲律賓兩國先後宣佈糧倉告急。

期貨價格體現了市場對商品的遠期預期,受上述消息影響,糧食期貨近期的表現明顯強於其他品種。文華財經數據顯示,3月份的最後一個交易周(3月23日~3月27日),農產品期貨指數累計上漲了2.19%,其中谷物板塊上漲了4.44%,油脂板塊上漲1.26%。分品種來看,豆一指數上漲了7.07%,玉米指數上漲了1.81%,蘋果指數上漲了3.52%,豆粕指數上漲了3.93%。

由於豆粕、玉米等重要飼料原料價格的走高,期貨交易圈內出現了“金玉米”、“金豆粕”等新名詞,部分投資者還開始參照此前“金螺紋”的走勢來分析當前豆粕和玉米的交易。

此外,A股市場上農產品資產也聞風而動,Wind數據顯示,3月以來農林牧漁板塊累計漲幅位於前個股有金健米業、北大荒、蘇墾農發和神農科技等,周累計漲幅平均達到30%。資料顯示,上述公司主要從事稻麥種植,大米等糧油食品及水產品的生產的銷售。

不過進入4月後,農產品期貨價格有所回落。4月3日,穀物期貨弱勢震盪,除晚稻期貨外,其餘品種均收跌。文華財經數據顯示,小麥、粳稻期貨主力跌幅均超1%,分別下跌1.36%、1.12%,報2618元/噸、2910元/噸。

目前文華農產品指數在145點附近小幅波動,追及2011年2月份創下的歷史高點225還要漲55%;以及穀物價格近期漲勢突出,但也在歷史價格區間之內,距離歷史最高點還有10%的上漲空間。

此外,據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南華農產品指數不完全統計,2020年初至今,包括豆粕、粳稻、豆油等在內的農產品期貨價格數普遍處於下跌趨勢。總的看來,南華農產品指數今年高點在1月初達到787,較當前725下降約8%。

供給充足,但價格短期堅挺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疫情衝擊產業供給端,短期內會對部分農產品價格帶來影響。加之復工復產還在進行階段,受產業供需不平衡影響,部分農產品確實迎來了週期風口。但長期而言,國內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穩定,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的情況。

吳凌分析,一般而言短期炒作會在疫情出現拐點之後結束。但由於農產品市場相對堅挺的表現會導致市場避險資金和對沖資金將農產品作為多頭配置,這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令本來就在底部的農產品板塊和期貨品種表現較好,易漲難跌。

張大龍認為,我國三大主糧格局穩定。

“首先,隨著種植技術和麵積提升,近幾年全球稻穀、小麥都處於累庫存態勢,玉米近三年去庫存主要因為中國去的去庫存。而中國同樣如此,稻穀小麥有收儲政策,口糧安全問題無憂,持續累庫存。當前國內穀物中稻穀、小麥仍有臨儲收購,玉米已經市場化運作,後期玉米更多按照自身產業供需結構的邏輯運行。”張大龍分析,三大谷物年度產需寬鬆,稻麥累庫、玉米去庫。

4月4日農業部披露數據顯示,生產方面,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庫存方面,我國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水平,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國際衝擊方面,影響有限。我國穀物年度進口數量不大,去年淨進口僅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此外,春耕有序進行,夏糧豐收有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