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创新发展“奔高标”,知行合一“绘华章”

金秋的汉中,田野里一片金黄,处处可见丰收景象。与之映衬的,是色彩斑斓的山林,潺潺流动的清水。高铁穿城而过,飞机盘旋上空,十天高速、京昆高速、银昆高速环绕四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汉中开启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时代——2018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市从全国51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支持建设的17个创新型城市之一。自创建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了欠发达山区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汉中模式,即“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发展模式。

「汉中」创新发展“奔高标”,知行合一“绘华章”

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循环发展

镶嵌在秦巴之间、汉水之滨的汉中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整合汉江上游地区的创新资源,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陕南发展研究院、陕南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研究中心、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发展研究智库,共谋汉江水源保护、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陕南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研究。

在强化生态保护技术支持能力方面,我市围绕国家秦巴生物资源和“双调工程”水源保护目标,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工程,开展了河道清淤整治、湿地保护、河水氨氮超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高了生态技术综合开发能力。2018年,全市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12个沿江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44个环境问题整改。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皂素清洁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化”项目,建立了一套皂素生产废水处理新工艺,解决了黄姜深加工水污染处理技术难题,为贫困县(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产业途径,带动了镇巴县、南郑区等地贫困户建立了万亩黄姜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在以“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引领,纵深推进“农业倍增工程”中,我市选送的农作物种子首次搭载“天宫二号”进入太空;香菇深加工产品成功出口韩国、越南;汉中绿茶出口美国;双亚等4家企业先后在上海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挂牌或上市。

有技术的需求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和技术供给。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了服务四大类创新客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即支撑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创新、支持特色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成为支撑汉中发展的新型“六大产业”。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我市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和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助推现代材料业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农业壮大,让企业成为区域创新主体,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用创新点亮生态名片

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纲,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创新点亮生态这张亮丽的名片,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了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积极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制定出台了《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岗位责任清单》《汉中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汉中市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规定。按照“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弘扬”要求,我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生态联创网络,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行动,2019年上半年,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市水环境质量均位居全省第3位。

经过持续努力,留坝县跻身国家首批、西北唯一“两山论”基地县,西乡县荣获陕西唯一全国生态示范县,洋县荣获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我市荣膺“新华网——2018全国首批生态型城市”,城固柳林镇小营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还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肯定。全市创建省级生态县5个、省级以上生态镇村99个、市级生态镇村485个;高标准打造了200个市级示范村、10条美丽风景线、5个美丽乡村特色板块,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大格局。

同时,创新探索“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游模式,全力推动油菜花海景观打造、旅游干线风貌提升、厕所革命、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留坝、洋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示范县;留坝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形成的“以旅促农、农旅一体”旅游扶贫经验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交流推广;佛坪、西乡县跻身全省第三批旅游示范县建设试点;汉中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另外,我市还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品质化,打造“绿色循环示范引领、创新城镇辐射带动、人城景业和谐共生”的汉中特色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四型”绿色产业,强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需要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也需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这些转变,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才能实现。我市坚持将“行业科技扶贫”和科技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引导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实现扶贫助贫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近年来,我市引入陕西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汉中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平台,对扶贫产业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并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农民富钱袋,要先富“脑袋”。汉台区实施“百名专家产业脱贫攻坚行动”,创造了“6+N”农业科技签约服务模式,即“定制一批增收脱贫产业、壮大一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科技脱贫示范户、教会一项农业生产技能、打通一道农产品销售路子”。据悉,2018年,市县两级共选派特派员468名,对贫困人口的科技培训26132人次,“汉山红茶”“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等实用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推广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回望我市创新发展来路,短短几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破茧成蝶的精彩绽放,折射出锐意进取、不断前行的真正动力与内涵,记录下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展望未来,我市改革之心更坚,进取之意更锐,担当之举更实,为民之情更真,将一如既往捻“创”为曲,拨“新”为词,高唱更加昂扬的凯歌,追寻创新的荣光与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