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創新發展“奔高標”,知行合一“繪華章”

金秋的漢中,田野裡一片金黃,處處可見豐收景象。與之映襯的,是色彩斑斕的山林,潺潺流動的清水。高鐵穿城而過,飛機盤旋上空,十天高速、京昆高速、銀昆高速環繞四周。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漢中開啟了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新時代——2018年,國家啟動新一輪創新型城市建設,我市從全國51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科技部、發改委支持建設的17個創新型城市之一。自創建以來,我市積極探索創新,總結經驗做法,形成了欠發達山區城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漢中模式,即“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發展模式。

「漢中」創新發展“奔高標”,知行合一“繪華章”

科技創新助推綠色循環發展

鑲嵌在秦巴之間、漢水之濱的漢中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近年來,我市整合漢江上游地區的創新資源,組建漢江流域大學聯盟、陝南發展研究院、陝南綠色發展與生態補償研究中心、漢江水源保護與陝南綠色發展研究智庫,共謀漢江水源保護、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和陝南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研究。

在強化生態保護技術支持能力方面,我市圍繞國家秦巴生物資源和“雙調工程”水源保護目標,先後實施了多項生態保護工程,開展了河道清淤整治、溼地保護、河水氨氮超標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提高了生態技術綜合開發能力。2018年,全市所有城市汙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12個沿江重點鎮建成汙水處理設施,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44個環境問題整改。陝西理工大學聯合城固縣振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的“皂素清潔生產關鍵工藝技術研究與工業化”項目,建立了一套皂素生產廢水處理新工藝,解決了黃姜深加工水汙染處理技術難題,為貧困縣(區)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產業途徑,帶動了鎮巴縣、南鄭區等地貧困戶建立了萬畝黃姜生產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而在以“十大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引領,縱深推進“農業倍增工程”中,我市選送的農作物種子首次搭載“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香菇深加工產品成功出口韓國、越南;漢中綠茶出口美國;雙亞等4家企業先後在上海股權交易市場新三板掛牌或上市。

有技術的需求才能有創新的動力和技術供給。我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構建了服務四大類創新客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即支撐產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支持特色建設、服務社會發展。現代材料、裝備製造、綠色食藥、旅遊文化、高科技、天然氣,成為支撐漢中發展的新型“六大產業”。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方面,我市重點支持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瞪羚企業培育和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助推先進裝備製造業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助推現代材料業轉型,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農業壯大,讓企業成為區域創新主體,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用創新點亮生態名片

生態是生存之本,發展之綱,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近年來,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創新點亮生態這張亮麗的名片,著力構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為了更好發揮科技創新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市積極探索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模式和機制,制定出臺了《漢中市生態環境保護崗位責任清單》《漢中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漢中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漢中市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漢中市溼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等規定。按照“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明弘揚”要求,我市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生態聯創網絡,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淨土”四大行動,2019年上半年,我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全市水環境質量均位居全省第3位。

經過持續努力,留壩縣躋身國家首批、西北唯一“兩山論”基地縣,西鄉縣榮獲陝西唯一全國生態示範縣,洋縣榮獲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我市榮膺“新華網——2018全國首批生態型城市”,城固柳林鎮小營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還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肯定。全市創建省級生態縣5個、省級以上生態鎮村99個、市級生態鎮村485個;高標準打造了200個市級示範村、10條美麗風景線、5個美麗鄉村特色板塊,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鄉村生態大格局。

同時,創新探索“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遊模式,全力推動油菜花海景觀打造、旅遊幹線風貌提升、廁所革命、旅遊環境綜合整治;留壩、洋縣成功創建為省級旅遊示範縣;留壩縣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旅遊產業中,形成的“以旅促農、農旅一體”旅遊扶貧經驗在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上交流推廣;佛坪、西鄉縣躋身全省第三批旅遊示範縣建設試點;漢中市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另外,我市還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活品質化,打造“綠色循環示範引領、創新城鎮輻射帶動、人城景業和諧共生”的漢中特色發展模式,發展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四型”綠色產業,強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需要農業轉型升級,需要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也需要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這些轉變,必須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才能實現。我市堅持將“行業科技扶貧”和科技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引導支持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創業和科技服務,實現扶貧助貧從“輸血”到“造血”轉變。

近年來,我市引入陝西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藥用植物研究所、漢中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搭建產學研平臺,對扶貧產業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並已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邁出新步伐。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也是一樣。脫貧攻堅領域的“漁”是什麼?科技無疑是答案之一。農民富錢袋,要先富“腦袋”。漢臺區實施“百名專家產業脫貧攻堅行動”,創造了“6+N”農業科技簽約服務模式,即“定製一批增收脫貧產業、壯大一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科技脫貧示範戶、教會一項農業生產技能、打通一道農產品銷售路子”。據悉,2018年,市縣兩級共選派特派員468名,對貧困人口的科技培訓26132人次,“漢山紅茶”“仿生態西洋參保鮮技術”等實用技術已經在生產中推廣使用,產生了良好的扶貧效果。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渡,勇進者勝。回望我市創新發展來路,短短几年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破繭成蝶的精彩綻放,折射出銳意進取、不斷前行的真正動力與內涵,記錄下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展望未來,我市改革之心更堅,進取之意更銳,擔當之舉更實,為民之情更真,將一如既往捻“創”為曲,撥“新”為詞,高唱更加昂揚的凱歌,追尋創新的榮光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