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聰明機智、追求自由,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聰明靈巧的猴


猴,作為靈長類動物,渾身透著一股機靈活潑、滑稽有趣的勁,所以人們都很喜歡它。古代典籍提示猴的形象早已進人了人們的視野,並且人們對猴的認識在不斷更新,猴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在不斷變化。在今天,猴子成為聰明機智、活潑靈巧、追求自由的象徵。

猴——聰明機智、追求自由,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1.聰明機靈

猴本來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義為伺望,觀察,是猴性機靈聰明的一種表現。古人說、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也就是說,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於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並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

長江三峽深處的寧河小三峽,每年夏天芝麻七八分熟時,農民便收割芝麻,把芝麻捆成捆,囤在地裡。 這時,猴子會趁人不在,來到芝麻地,一隻大猴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其他猴子則把芝麻桿搬來,在大猴身上拍打,芝麻便抖落在大猴肚皮上,然後群猴把大猴抬到平坦的石頭上,再把它翻過來,芝麻便掉在石頭上,眾猴便圍成圈,你一把我一把地吃起來。

2.模仿能力強

猴子大腦發達,模仿力極強,在生肖動物中堪稱第一。明朝丞相胡惟庸家養了十多隻猴子,穿袍戴帽,衣冠楚楚。 客人來了,它們便上茶、進酒、跪拜作揖、吹奏竹笛、手執兵器舞蹈,人稱之為“孫(猻)慧郎”。 據明代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任浙江參將,為抗擊倭寇,他率兵在浙南山中施放火槍,林中猴群偷偷仿效,也學會了放槍。有一天,大批倭寇登陸,戚家軍因為人少,正面應敵不利,便將部分火槍拋棄在山坳中,誘敵深人,四面山頭則埋伏了精兵。

倭寇果然尋至山中,正巧被一群猴子發現。猴群見到倭寇後爭搶火槍。戚繼光伏兵趁機衝殺而下,大獲全勝。

猴子固然聰明機智,可也正是因為它善於模仿而又生性調皮,使得自己常常落人捕猴專家的圈套。獵人常常選擇猴子時常出沒的地點演習互相捆綁,然後把繩子丟在地上離開,埋伏起來。猴子見人走了,就會興高采烈地模仿一番,等獵人出現的時候,猴子因被繩子纏住無法脫身,只好束手就擒。這也可以說是猴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地方。

3.母子情深

當幼小的猿猴遇到危險時,母猴就會不顧一切地護衛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猴會毫不吝惜生命。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山中捉住一隻猴崽兒,猴母自後追逐,直尾隨到那人家中。那人將猴崽兒綁在庭院的樹上,故意讓母猴看。猴母用雙掌左右開弓劈打自己的臉頰,作苦哀乞求狀。那人不但沒有放掉猴崽兒,竟當著母猴的面將猴崽兒擊殺。母猴悲痛哀號,跳撞而死。那人破開猴母的腹部,見腸寸寸斷裂。 後來那人得了瘟疫,全家滅門。“斷腸聲”和“哀腸寸斷”的說法便是來源於此。

4.自由快樂

自由快樂,是猴的本性,也是人類共同的需要。明代作家劉基的《郁離子》描寫了一個“群猴覺醒”的故事。 據說楚國有人以養猴採摘野果為生,被稱為“狙公”。它每天分派眾猴上山採摘果實,從中提成。群猴怕被它鞭打,都不敢違抗。終於有一天,有隻聰明的小猴問眾猴道:“山上的果樹是狙公種的嗎?我們為什麼不能自採自獲,而要受它的奴役呢?”於是群猴恍然覺悟,一起衝出牢籠,逃往山林,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靠剝削為生的狙公卻餓死了。

猴——聰明機智、追求自由,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猴子稱王的來歷

傳說老虎在開初就以鎮山制獸之威名當上了獸王。 當時山中百獸見了老虎都立即迴避,老虎當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獨。猴子那時與老虎是鄰居,二人稱兄道弟,十分親熱。後來,猴子幾乎成了老虎的得力助手,當虎王外出時,猴子便代行鎮山之令。

一天,虎王不幸落人獵人的網中,拼命掙扎也無法脫身。 恰好猴子來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見了,連忙爬上樹,解開了獵人的網繩,救出了虎王。虎王脫險後,雖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謝猴子老弟,心裡卻在盤算:我是百獸之王,竟然中了獵人的圈套,還得小小猴子搭救,這事猴子張揚出去,豈不滅了我虎王威風,不如干掉猴子算了。可是轉念一想,如今自己已經是孤家寡人了,再幹掉猴子,今後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如果再有危險,誰來幫我呢?再說,猴子怕我,也絕不敢把今天的事說出去。

於是,老虎告訴猴子,今天的救命之恩,今後一定報答。猴子今後有什麼為難之事,自己一定全力相助。猴子當然也對虎王遇險的事閉口不,保全了虎王的面子。 在這以後,猴虎的關係更是非同尋常了。

許多年之後,玉帝開始選屬相。身為百獸之王,老虎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屬相。猴子一見,也想當屬相,可是玉帝挑屬相有條原則,那就是對人類有功。猴子對人類無功可言,自然選不上。 於是猴子請虎王向玉帝求情,讓它當屬相。

虎王因為欠猴子的情,只好傾盡全力去幫猴子說情,對玉帝講猴子聰明機智,為百獸之首,又說自己不在時,猴子也有鎮山功勞。於是,玉帝下旨,將猴子也列入屬相之中。

猴——聰明機智、追求自由,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有情有義的猴

1.盡人皆知的美猴王

數百年來,美猴王在我國家喻戶曉,齊天大聖聲名赫赫,成為萬猴之王,

有金猴、神猴、靈猴之稱。孫悟空成為神通廣大、不畏艱險、不懼妖魔者的代名詞。正如偉人詩詞中所寫:“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傳說,猴子有七十二般變化,上至神仙佛祖,下至鳥獸蟲魚,甚至山石樹木、房屋廟宇,無一物不能變,真可謂千變萬化了。更兼有火眼金睛能辨真偽,金箍棒能降妖伏魔,跟斗雲能飛十萬八千里,而且刀槍不,水火不侵,長生不老,先作齊天大聖,後成鬥戰勝佛。孫悟空這一身本領,的確是前無古“猿”了。而他那種鬧天宮、闖地府的反抗精神,斬妖誅怪、為民除害的俠義行為,百折不撓、百死不悔的堅貞信念,以及樂觀、勇敢、機智、頑皮的性格,使人們盡皆傾倒,歡喜不盡。

偉人生前對猴子頗有好感,他曾以猴自說“深山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自稱“有點猴氣,也有點虎氣”。他對孫悟空更是讚賞有加,主張對敵鬥爭要“學孫猴子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的策略,並多次以詩詞謳歌孫悟空的鬥爭精神,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2.猴與貞孃的愛情故事

在許多的猿猴傳說中,還有一類猿與人婚配的愛情故事。其中最感人的便是《獼猴與貞娘》的故事:傳說黃帝在黃山採藥煉丹,成仙昇天,在煉丹峰上留下一隻獼猴,它與黃帝相處多年,通些人性,此後就仿人起居、採集仙草、煉製丹藥,然有一天變作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此後歲月荏苒,這隻獼猴一直青春長駐,並且開始習禮節、識詩文。一日,那獼猴化名糜侯,下山後來到太平縣遇到美女貞娘,貞娘是採茶高手,感嘆茶樹生得太高無法採摘,那糜侯就去採了來,一來二往兩年餘,日久生情,兩相愛悅。徵得貞娘父母同意,糜侯與貞娘定下親事。

洞房花燭之夜,糜侯酒醉,變回原形。 這一下樂極生悲,驚昏貞娘,眾人趕來,糜猴只好逃之夭夭。此後月餘,獼猴日日在貞娘窗前哀啼。這一日,忽聽屋內放出悲聲,說貞娘到獅子峰自尋短見去了。獼猴急忙趕奔獅子峰,果然見到貞孃的一雙繡鞋。它頓時如五雷轟頂一般,遙望太平境內,淚如雨下。貞娘是否真死不得而知,但獼猴悲痛欲絕卻是千真萬確,從此以後它無論晝夜寒暑,不吃不眠,啼哭不止。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被認為最無定性的猴子卻對這一絕望的愛情忠貞不渝,終於化成石猴,那雙繡鞋也化作了石頭。

猴——聰明機智、追求自由,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與猴相關的成語

猴給人的印象是:靈敏、聰明、頹皮。基於這些印泉,有關猴的詞彙綴入民間語言,就帶有活波俏皮之感。 如說小孩淘氣,是“猴了巴嘰”,說人機靈“長了毛比猴都精”。勸人不當教師,就會說“家有五斗糧,不做猢猻王”。說人各嗇“猴子手裡掉不出幹棗”等。以下這些成語都與猴有關:

弄鬼掉猴——搗鬼,使心眼,耍花樣。

心猿意馬——形容人心思不定,就像猿猴跳躍、快馬奔馳一樣。

土龍沐猴——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軒鶴冠猴——乘軒之鶴,戴帽之猴。 比喻濫用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殺雞儆猴——用殺雞來警戒猴子。 比喻嚴懲一個以警告其餘。

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

獼猴騎土牛——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