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十月一与送寒衣

农历十月初一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过了十月一,天气变冷,进入冬季,所以古时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有祭祖,为已故先人“送寒衣”之俗,故称“送寒衣节”。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十月朔,孟冬时祭祀宗庙,颁时宪书,乃国之大典。仕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七月十五日)仪,晚时缄出冥楮,加以五色采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民间信仰是民间习俗的基础,中华民族崇拜敬祖的传统根深蒂固。民间认为人亡后灵魂尚在,他们在另外一个冥冥世界里与活人一样,也要吃穿住行,花钱开销。因此,千百年来祭祀不断,这既是对祖先的怀念、崇敬,又是对信仰、心理的一种安慰、平衡。

中华传统道德认为,人要知恩、报恩,祖先活着的时候,要侍奉孝顺;祖先亡故之后,要四时祭奠不忘根本。所以十月初一送寒衣,就成情理之中的事了。

靖远三滩民间此日普遍都要自制冥衣或到冥具店采购。寒衣备好后,晚上焚化门外某处,同时还要烧纸钱,讲究要早。传说十月一日这天下午亡魂都会出来接收分享人间烟火和亲属送的寒衣、纸钱,迟了会被野鬼孤魂抢走。

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烧纸钱的由来,出于两个传说故事。

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生意日盛,财源滚滚。其嫂慧娘让丈夫蔡莫跟蔡伦学习造纸术,学成后他们也造了很多纸,由于质量不好无人问津,蔡莫一筹莫展,着急中慧娘想出一计,突然大叫一声“死”了过去。蔡莫将妻安置在门板上,脚下点着长明灯,哭倒在地。心想为造纸挣钱反倒害死妻子,要这些纸何用?于是一张一张在灵前烧化,朋友们也前来吊唁,安慰。正烧间,慧娘活了过来,只管跪在地上给丈夫磕头。众人不解,忙问咋回事?慧娘说:“我被游鬼将魂勾到地狱,幸好丈夫烧了纸钱,才买通了三曹官,将我放回阳间,要不就难见天日了。”蔡莫一听,又烧了几卷纸。人们听了慧娘的诉说,始知阴间把纸当“钱”用,于是都给亡人烧纸送钱,蔡莫因此纸好卖了,日子也好过了。

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至大唐贞观年间,因泾河龙王触犯天条,玉帝遣人曹官魏征梦中处斩,龙王魂魄到阎君处告唐太宗李世民许救而反杀之罪,十殿阎王摄太宗灵魂赴地府三曹对案后,巡经阴山之背十八层地狱,走过奈河恶水,血盆苦界,来到枉死城,看见那六十四处烟尘草寇,七十二处叛臣贼子等枉死的孤寒饿鬼,万分凄惨,便立据并请地府崔判官作证,借得阳世人“糊烧纸”相良存入阴司十三库中的一库金银,分发抚慰,平息怨愤。太宗还阳后,寻访到相良时,方知他是一个无事爱烧纸的主,人们称他为“糊纸钱”,家中贫穷,人却忠厚,所以纸钱都在阴间存着。太宗按约还了他一库货真价实的金银。

此后,民间为亡人烧纸钱更风行,也更认真,更虔诚。

(根据徐明《三滩民俗节趣》整理)

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寒衣节感赋(新韵)

张弓

十月天寒近孟冬,

星光黯淡夜朦胧。

时逢朔日思先辈,

节到冥阴祭祖宗。

楮纸粘衣含泪剪,

绵帛作被用心缝。

道旁陌上悲焚化,

聊尽儿孙怀念情。

寒衣节,为故人送上一份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