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文|阿鱼乏了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总是离不开离愁别绪。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依旧在一年的某一天中,悄然带来浓浓的哀思。2008年,国家正式把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日,希望通过节日,人们可以对清明节以及清明节蕴含的意义有所了解。在清明节的哀思中,一起来谈谈清明节的寓意和渊源。

特殊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首先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清明节其实是由三个节日演化而来,分别是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作为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节既是一个重要的春祭节日,也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相对于其他节日,清明节有着两大的独特之处:

  • 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 思念与团聚的双重意义

事实上,清明节不仅仅只有扫墓、祭奠的肃穆氛围,也有亲人团聚的温馨。在清明节这天,中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风俗活动,如禁火、扫墓、吃清明团、吃清明螺......一家老小在扫墓之余,在山乡之中踏青赏景,回家时,顺手折几枝柳枝戴于头上。借着春和景明,去除一些隆冬时分,积攒在身体的寒意。

韩翊《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清明节中的自我反省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与西方不同,中国很少有宗教信仰,我们需要有这么一天反思自己。这份反思之意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用生命呼唤着自律、自我反省。而清明节的古意正是自我反省,和追求自我“清明”。这个人便是介子推(注),他曾经写下这么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让归隐的介子推接受自己的封赏,内疚的晋文公居然听信了小人谗言放火烧山。七天七夜大火后,群臣入山搜寻介子推,却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已经靠着一棵柳树死了。晋文公痛哭不已,装棺入殓时,晋文公发现柳树下的一张血书,他用自己的性命劝诫了晋文公要不忘“清明”。第二年晋文公去绵山祭奠介之推时,发现烧死的柳树复活了,回宫后,他把寒食节后的这天定为“清明节”。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介子推像


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的磨难,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不仅仅要缅怀先辈的伟大功绩,还要对历史的错误作出反省。清明节有出行的习俗,我们最多去的是哪里?我觉得是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我们常常对日本人忘记历史表示愤慨。但是扪心自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反思、铭记历史的民族吗?也不尽然,当我们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英雄纪念碑时有什么感想,是否不由自主被这段历史感染?

倘若说清明节仅仅为了缅怀先人,这是远远不够的。人之所以缅怀先辈,难道仅仅是因为先辈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更应该看到先辈留下来的,更为珍贵的东西。逝者已矣绝不代表我们可以忘记历史,“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需要的是对历史的反思,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事死如生,中国独特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我们常说“逝者已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祭奠呢?这是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孝道理念。不论是西方的“城邦”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曾经试想通过将婴儿交由国家抚养来增强城邦的凝聚力,而在中国,孩子和父母自始至终都是割舍不开的。

正是这份舔犊之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养义务。从家庭到国家,孝不仅仅是个人层次的行为,更是国家治理的准则之一。《论语·学而》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如果在家可以做到孝,对社会国家自然可以做到尽忠尽孝。在浓厚的孝道氛围中,渐渐演化出了古时候的清明节。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的事件,当父母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往往会竭尽全力医治,譬如父母查出癌症晚期,做子女的会觉得反正没得救了,不去治疗吗?这在中国可能吗?不可能的,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孝道。

归根到底,这是清明节赋予给我们的一种品质。我们相信亲人逝世后,依旧会有某种精神寄托存在。所以我们的孝道,就要求事死如事生。长辈活着时,我们厚养,长辈逝世后,我们依旧如此。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中说哀思

清明是一个追忆的节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人们借此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同时,清明不止体现在对先人的追思,也是体现对已经逝去的志士们的追思。清明节不止追思家祖,更是对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有志之士,发自内心的一种哀悼追思,这是独属于家国一体的中国人民的伟大情怀。

2020年4月4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清明节,四月四日十点起,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笛。我们沉痛哀悼抗击疫情不幸牺牲的医护人员,深切哀悼在疫情中不幸逝世的同胞。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这些离我们而去的英雄,我们一刻不敢忘。而沉痛的哀思,是要求我们铭记这场灾难,要求我们带着已故同胞的那份,一起走下去。

清明节,愿逝者安息,人民安康。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清明节的现代意义

一.从家族层面看:清明节作为一个追思祖先的节日,凝聚起了一个家族的共情。祭祖扫墓一方面寄托了对祖先的哀思。另一方面,家族内的血缘得到了联系,促进了家族成员的和谐与团结。

二.从国家层面看:清明节体现了一个爱社会 、爱祖国的精神,有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

三.从自然层面看: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具有指导农时的作用,其中体现了“万物清明”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此,国家极力提倡改变原先祭奠祖上的燃放鞭炮等与自然和谐相悖的陋习。

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往年不同,今年中国人民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祭祖、直播的祭祖的方式,缅怀对先人的追思。慎终追远、传承孝道,祭祀先祖更在于一份心意。这个清明节,多了几份清净,多了几份文明。

哀思、反省、孝道,三者交织,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清明


清明不仅仅是一份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信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能忘却仁人志士为我们做出的贡献,不能忘记保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传承至今,虽然许多风俗习惯已经伴随着时间的侵蚀渐渐流失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赋予了清明节许多新的意义。最后,祝大家清明节安康,也希望中国可以尽快从疫情中走出来。




注: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