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为什么只是三品官职?那谁是一品二品?

诚硕食品原料商行


大家看神探狄仁杰最后一部的也许会注意到,狄仁杰的实权看似已经很大了,但是官阶依旧是正三品。相比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动不动就一大把一品、二品官员的历史剧来说,这确实让人不解。狄仁杰最高职称为凤阁内使,武则天时期,中书省改为凤阁,而凤阁的长官则名为内使。


唐代的官阶一共分为九品,但是封官阶和清朝完全不同。正一品官员一般来说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正一品一般就是三师或者三空,而从一品就是太子的三师。三空就是司徒、司空、太尉,这些位高权重的职位在唐朝很少有人能在生前被封此等官职。唐太宗手下长孙无忌是司徒、房玄龄是司空。

正二品的官员在武则天之前只有尚书令,曾经李世民在做上皇帝之前就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位,他从这个位子一跃成为皇帝,谁还敢再做尚书令?曾经郭子仪就被授予过尚书令一职,但是连连拒绝,不敢接受。


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着,实际权力落在了尚书令的下一阶左右尚书仆射手上,官职为从二品。如此看来仆射、纳言、内使好像是最高的官职,是实际上的宰相之位。但是在唐朝中后期,仆射已经没有这么大的实权了,到了后来就是一个虚职,连本省的事务都不会过问。被削弱权力的不仅仅是仆射,其他两省的长官也渐渐被架空,三省真正掌权的是被皇帝直接吸纳到决策层的同平章事。

历史上对于狄仁杰最后一段官场生涯的官职是这样记载的: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后入为内史。这个银青光禄大夫一职不代表什么实权,代表着主要是俸禄,衣着,席位等的优待,是文官散官官阶。这样看来,狄仁杰虽然官阶只有正三品,但是他的确是大权在握,是实实在在的宰相之位。


狄仁杰在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被封了内使之位,不过没过多久狄仁杰就病故了。史书记载,狄仁杰死后,百官悲戚,武则天都在悲恸感慨,朝堂空矣。即便有如此高的荣耀和声誉,狄仁杰也只是被追赠一个从二品的文昌右臣,文昌右臣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尚书右仆射。李显即位之后,才追赠他正一品的司空一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狄仁杰时期,朝中一二品的官职少之又少,而且基本而上都是一些虚职。真正能掌权的是中书令(内使)、侍中(纳言)、尚书左、右仆射和后来加衔的同平章事。


我不爱吃发面饼


狄仁杰的三品官位看似很低,实际上已经是普通官员在唐朝政府能够做到的最高官职了。像我们熟知文臣的魏征、房玄龄,武将秦琼、程咬金等人都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



唐朝官位制度

简单说一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称之为宰相。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中书令为正三品,中书侍郎为正四品。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侍中为正三品,黄门侍郎为正四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尚书仆射(pu ye)。因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后世这一职位一直未任命。而左、右仆射为正三品职位,负责统领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六部的长官也为正三品。

以上三省为唐朝的政治中枢,中书省负责制定朝廷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议定,尚书省负实施责执行。三省权力互不干扰,从而相互牵制平衡。



狄仁杰官职履历

狄仁杰以科举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一个从七品下的汴州判佐。其后做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职务。

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后做到了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时狄仁杰才做到了三品的职位。但狄仁杰仅仅在此职位上做了四个月后便被诬陷谋反,之后被贬职。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被启用,任命鸾台侍郎(黄门侍郎正四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三品),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狄仁杰的官职履历从始至终都没有超过三品,实际上就是唐朝的官员制度限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都是象征性官职,没有实权。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这些官职都是象征性的荣誉官职。而唐朝唯一有实权的一品官职为天策上将,不过只有李世民做过,当李世民称帝后,这一官职也被取消。



最后说一下,做官实际上不是为品级,而是为权力。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职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实际上这个职位仅是四品官职,但大部分二三品大员见到后也都是毕恭毕敬的。


我是越关


随着《神探狄仁杰》这部优秀剧作的播出,狄仁杰成为了新一代在当代也混得风生水起的古代宰相。

在剧中,狄仁杰的官位被多次提及。然而他作为一朝宰相,居然只是三品内史,让人震惊。但如果对唐代官制稍作了解,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通典·秩品五》记载:"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爵。"也就是说,在唐王朝,几乎不存在掌握实权的正一品官员。权是权,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对等。

《通典》还提到从一品官职,分别是"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武散、嗣王、郡王爵、国公爵"。而这些官职和正一品一样,不是虚职,就是爵位,在位者都无法据此获得实职。

隋唐时,为了缓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施行群相制度。最初的宰相之首是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担任过这一官职。不过正是因为李世民曾当过此官,之后众臣为了避嫌,无人敢任此职。无奈之下,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职废除。《旧唐书》记载的"其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及天策上将,太宗在藩为之。及升储,并省之。",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对于从二品官职,《旧唐书》记载了"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镇军大将军武散、开国县公爵、柱国勋"等官职。其中,只有尚书左右仆射是中央掌握实权的官职。换句话说,狄仁杰这类有实权的文官,一开始理论上能做到的最高品级的官职,也不过是从二品。

《新唐书·百官一》记载:"太宗尝为尚书,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这也证实了在唐初,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有实权的。但随着唐朝社会的不断发展,皇权限制相权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左右仆射也没能逃脱被虚职化的命运。换句话说,到这时,狄仁杰一类的权臣,连从二品的品级都难有了。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出现了任左仆射又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的情况。同中书门下在当时是彻头彻尾的虚职,因而这时左右仆射也彻底失去实权。换句话说,这时候朝中最高品级的有实权的文官,也不过是三品。说到这里,狄仁杰的品级问题就基本明确了。他虽然最终只是三品官员,但大唐能提供的掌握实权的最高文官官职,也不过如此。

不过狄仁杰倒也不是一开始就任内史。他的从政生涯,是阶段性的。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两个职务在当时都属于四品的队列,不低,却也不算顶尖。不过就是在这个位置,狄仁杰都很快招致别人的妒忌。次年正月,武则天收到酷吏来俊臣的上书。在奏折中,来俊臣"证据确凿"地说狄仁杰策动其他大臣谋反。狄仁杰好不容易才从武则天手中捡回一条命,事后不得已离京当起了彭泽县的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边陲爆发战事。武则天一时缺少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人,便又把狄仁杰从彭泽县扒拉出来。狄仁杰先是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后又转任幽州都督。不过这些官职都是地方官,和朝中命臣不可相提并论。

神功元年(697)闰十月,狄仁杰回到中央,官拜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次年,狄仁杰被擢升为纳言(侍中)。久视元年(700)正月,他迁任内史(中书令)。自此,狄仁杰官至正三品,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这次为相,狄仁杰先后担任了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虽然官职品级不如一些世家大族的老臣,但他俨然成为了文官第一人。

不幸的是,在升任内史的同年九月,狄仁杰就在洛阳私宅离世。内史亡故的消息传入宫中,武则天为之悲戚。随后,她下令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从二品),赐谥文惠。

唐中宗复位后,狄仁杰又被追赠为司空(正一品)。唐睿宗时,狄仁杰被再度追封,获封梁国公(从一品)。

虽然狄仁杰由于当时官制的原因,在世时仅位列正三品,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功绩。作为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才华,岁月可鉴。


高会民


唐朝的官职其实比较复杂,基本上承袭了隋朝,但又有不小的改革。在大家的印象中,握有实权的官员,基本都是一品大员。这一点,可能主要是受明清两代影响所致,但却不能通过后世的官制来推测前朝的情况。

狄仁杰是盛唐时的股肱之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他的实际品级却仅为三品。如此位高权重之人,仅是个三品官,是因为唐朝不设一、二品官制么?

如果这么理解,或许也有一点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唐代设有一品、从一品、二品、从二品官员,也有与之相当的爵位,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三省六部,其中又尤以尚书省最为重要。

隋唐两代是我国古代官制的变革期,这一阶段承上启下,整个官制亦趋于完善。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在这套建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主要进行审核,而尚书省及其六部是具体的实施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官员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皇权。三省的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按照官位品级来看,三省的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有时会加尚书衔。不过,到唐太宗时出于避讳的原因,又进行了调整。自唐初到太宗这段时间,核心官制的情况可以从《新唐书》中得以窥见: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中书令号为宰相。——《新唐书》

这段话翻译过来即为,唐初沿袭了隋朝的制度,由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同执掌政事,他们的职位相当于宰相。后来,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为了避讳,就不再设尚书令,而改设仆射,相当与尚书令,也即为宰相。

到武则天掌权时,不仅改国号、迁都,而且把各级官吏的名衔一大部分进行了变更。不过,各省、部的官职地位,还是大体相当。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为倚重的大臣,职位最高时,做的是正三品的内史,并逝世于任上,地位相当于宰相。

那么,在正三品的狄仁杰之上,还有没有更高的官位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三品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品级,官位头衔就更多了。然而,诸如三公、三师、天策上将等头衔及皇亲国戚所获的爵位,虽然品秩要高,却无实权。

从这一角度来看,正三品甚至是从三品、正四品官员,反而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唐代统治者很聪明,他们利用低品级的官吏,来负责具体的政令,反而让品级更高的官员,成为虚设的官员,这样一来,便加强了皇权。

到明代时,索性不设宰相,改为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减轻皇帝负担,又设立内阁,实行票拟。而到清代雍正朝时,则干脆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且无实权,将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透过狄仁杰的品秩与职权,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古代官制与皇权变化之间的联系。至于谁是一、二品,似乎反而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实权是不是比虚衔更重要呢?


史海烂柯人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 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 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 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 ;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末初说历史


狄仁杰确实只是三品官,也确实是宰相,有些人觉得不才三品官吗,怎么感觉好低呀,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是没有了解,唐代与明清,尤其清朝的官制品阶的差异性。

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以清宫戏居多,很多人很清楚明清时期各个官职的品阶,但是很不清楚除了明清以外的官职的品阶。

比如拿汉代的为例,他们并没有分品阶,而是两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两百石,即使两千石,还有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如果没有仔细的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确实很难理解这个石到底是多少俸禄,而这中真比两千石又有什么区别。

或许为了更好的分清各个官职的关系,后面就采取了九品制,而各个朝代的九品制也不尽相同,比如明清的是九品十八阶,每个品里有正从两个阶,而唐代是九品三十阶。

一品至三品一样,都有正从两阶,而从四品至九品就不止两阶了,而是有正上,正下,从上,从下,以四品为例,分别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四个阶,这样,一共有三十个阶。

我们来看看清制一品,二品,三品的都有哪些官职。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六部尚书,总督,都察御史。

二品,内务总管,巡抚,六部侍郎,布政使。

三品,各寺卿,按察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

那我们再来看看唐代的又是什么情况。

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与明清的六部是一样的,而三个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在尚书省之下。

这三个省的长官都是正三品官,而李世民当近尚书令,所以后面就没有人担任尚书令,而是由尚书左右两仆射来代替,这些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唐朝宰相也就三品。

那一品,二品的有吗?也有,但很少。

一品,是三公,还有太子三师,还有天策上将,另外还有骠骑大将军。

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太子三少师,大都督,大都护。

总的来说,唐代的官职的品阶总体偏低,唐代三品,相当于明清的一品。


历史简单说


唐的官制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长官因为权重,地位,品级是比较高的,为正二品。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的避讳和权力的集中,尚书令一职,不再设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只是虚职,代表荣誉而已。



唐太宗之前,还有尚书令这种正二品,太宗之后除郭子仪短暂当过,就没有了。剩下的中书和门下省长官本来的品级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这三省的长官为天然宰相。

随着尚书省权力集中到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大唐最重要的机要部门。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门长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靖就当过这个职务。后来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参知政事。

(狄仁杰)

所以,无论品级多高,要加这个官衔才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当皇帝后,还中书和门下为凤阁和鸾台。狄仁杰的几次拜相,都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杰又当内史(凤阁的长官),正三品,资历老,人称“阁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于后世朝代动不动的一品二品,其实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了。连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破格当了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没几天他也给辞了。


大飞熊骑士


700年,狄仁杰拜内史令(中书令),位列正三品。《新唐书》曾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也就是说贵为内史令的狄仁杰乃是一国宰辅。在唐朝,内史令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内史令的职责就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



所以说按理狄仁杰作为当朝宰相,他的品级再不济也不该是正三品。

其实很多人认为狄仁杰的品级很低,大多应该是深受清朝品级的影响。毕竟在清朝连紫禁城的侍卫头子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皇帝銮仪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的这些官职都是正一品衔,甚至在清朝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超品”品级。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都认为狄仁杰这么一位执掌朝政的宰相再不济也应该是正一品,而不是正三品这样“低廉”的品级。



但是实际上在唐朝正三品已经是有实权的职事官所能做到的最高的品级。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唐朝武则天时期一品、二品都是什么官职,然后就会明白其实狄仁杰的品级已是非常高了。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爵:亲王。

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首先武周时期一品、二品的职官全为虚衔,就是有地位,但却无实职的官职。三公三少三师三孤这些官职不用多说,自汉以来就差不多已成虚衔了,而到了武周时不用多说早就是虚衔,正如《新唐书》所言“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皆不设官属”。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这五个官职全为亲王遥领,不授予其他人,且几乎为虚衔。如京兆府虽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京兆府牧,但实际上掌权的确是京兆府尹;大都督府虽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大都督,但实际上掌权确是长史。




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周时期,一品、二品的职官全为虚衔。再者对于爵位、散官不用多说,他们都不是职事官,根本无需比较。不过从亲王是正一品,郡王是从一品,郡公是正二品,县公是从二品,可以看出唐朝的品级比清朝可是要值钱的多。



那么既然武周时期一品、二品都是虚衔,作为有着实权的职事官存在的正三品,它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所以说了这么说,你还认为狄仁杰的正三品的官职还低吗?其实真的不低了,在武周时期狄仁杰已经最顶尖的文官了。而且,狄仁杰手握的可是中书省这个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决策权,当时武周朝所要发布的诏书,颁布的政令可都是要经过狄仁杰之手。



而且作为中书省最高的长官,狄仁杰这位内史令可是有着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的决策权,权力可以说是通天的。


澳古说历史


狄仁杰的三品已经是宰相了,和后世明清时代一品才是顶级高官不同,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享受三品待遇。一品二品则大多是崇高的虚衔。

在唐朝,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表示享受三品待遇。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少的时候五六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人。宰相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可以把唐朝宰相理解为今天的常委之类,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参与中枢决策。宰相们的本身职位,有可能比三品高,也可能比三品低(绝大多数情况是比三品低)。

狄仁杰第一次出任宰相,本职是地官侍郎,这个职位的品级是正四品上。狄仁杰第二次出任宰相,职位是鸾台侍郎,品级也是正四品上。本职的品级均低于正三品。

(狄仁杰)

唐朝的一二品官员,分品级情况如下。

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师三公均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天策上将是李渊为李世民发明的官职,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正一品的爵位有亲王、公主。

从一品的官职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太子三师或东宫三师,也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文散官的开府仪同三司和武散官的骠骑大将军也是从一品,散官只是表示级别,不是实职。从一品的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和大行台尚书令。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出任过,长期不授人。大行台尚书令只有在唐朝建国初战争时期存在过。正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特进和武散官的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正二品还有勋官上柱国。勋官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意义不大,相对容易拿到。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尚书左右仆射唐初一度是当然的宰相,后来也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能算宰相。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也是一种不常设的崇高虚衔。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般由秦王之类兼任,臣子做的情况很少。大都督和大都护则是比较少有的长期存在的实职二品头衔。算得上常设的一二品官职也就尚书左右仆射和大都督、大都护。


从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光禄大夫和武散官的镇军大将军,从二品的爵位有开国县公,从二品的勋官有柱国。

仁勇校尉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人称阁老,当朝宰相,却是区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

实际上,历史上武周时期,狄仁杰当得最大的官也是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何身为协助武则天丈量天下的宰辅只是区区三品?于是不禁要发问区区三品已经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权重的吓死人?!

其实,官高倒是事实,权重倒是不一定。

其实,唐朝的官制还是颇有特色的,从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样有九个品级,分为职、勋、爵三类官职。

一品大多都是勋官占据如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亲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李绩、郭子仪、武三思等。大多都是开国元勋与皇亲国戚。

二品只有尚书令,但是曾经李世民在当皇帝前曾当过,为避讳,后人都没有敢当的,连郭子仪也没敢当,因此一直是虚位以待。

然后便是唐朝正式话事团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实权官员。


(武则天像)

刚刚已经说过,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悬而未决,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仆射当家,三品秩。其下属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后来武则天时期,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所辖部门主要负责皇帝文秘工作,武则天时期简称为凤台。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其所辖部门主要对中书省的诏书、法令等进行复核、监督,武则天时期简称为鸾阁。

实际上,中书令,侍中就是相当于那时官员的最高权力者了,是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游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杰这样的官便诞生了——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职和凤台鸾阁的中书令和侍中一样都是三品官员,帮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为宰相,所到之处,如朕躬亲。


所以不能说狄仁杰官不大,只能说那时候官员权力最高峰撑死了只能到三品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