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科技进步与社保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人们对于生活变化的感受其实并非仅仅来自物质,事实上,物质文明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感受最深,冲击力最强的一点,也是其它一些生活与工作层面的升级变化的重要基础,但是除了物质或者说经济方面的变化之外,其实最令笔者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快建成,如今则越来越完善。因此说,如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感受至深的事项进行排名的话,除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之外,笔者认为社会保障网络是当之无愧的,正因为有了密集的社会保障网络,才让年轻的孩子有学上,让年长的老人有所养,也让中青壮年有更更宽阔的马路用来行车,有更大的房子用来居住。

物质文明、科技进步与社保建设

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同样经历了与其他城市所相同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而当初“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福利制度是“普遍福利”,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普遍福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向着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发展、快速发展。作为民生建设保障的五大方面——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经建立起来,并且越来越完善,而显然,除了这五大方面之外,还有更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已经建成,比如治安、出行等等方面。事实上,除了北京之外,我国其他城市也如同北京那样,民生福祉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快速建立并且逐步完善,最为重要的是,各类保障待遇的标准加快提高,由此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然以北京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更多的是国家保障,当时的保障层次可以说是比较低,而且覆盖面也特别有限。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政府聚焦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基础生活保障,这其中除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之外,还有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由此说明北京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且不断完善。具体来看,从改革开放至今,北京市政府从未间断过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中紧密围绕“三边四级”加强建设。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二零一八年年底,北京已经累计建成了六百八十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区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全覆盖!此外,在社会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方面我们看到,同样是截止到二零一八年年底,北京已经累计建成了一千五百八十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对百分之九十二的城市社区进行了覆盖,已经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如此一来,显著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北京又推出了“吹上报道”政策,这意味着社区、街道等有关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为群众解决身边事,如果社区内解决不了的事,将及时报告和联合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联合执法、执勤,为群众解决切实困难。不过,除此之外,工资和失业保险等方面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一九九四年,北京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两百一十元每个月,但是到了二零一八年,已经提升到了两千一百二十元!此外,一九九五年,北京的事业保证金最低标准为一百七十四元每月,但是到了二零一八年,已经提升到了一千五百三十六元每个月。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北京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快速的扩大,在一九九五年,北京的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才只有两百六十一万多人,但是到了二零一八年,已经提升到了将近一千五百九十二万人!在两千零一年,北京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才两百一十万人左右,但是到了二零一八年,已经达到接近一千六百二十九万人!

通过这一系列生动的数据不难看出,在建国七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北京像我国其他城市那样,快速布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且以更快的速度、更猛的劲头加快发展,如今已经基本建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提供多方位的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