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坎坷,深圳是如何發展至今?

oO飛兒Oo


老實說,國內的發展可以用坎坷來形容,但深圳真談不上坎坷,幾乎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路發展至今。深圳的發展初期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後期則是前瞻性的發展規劃與產業優勢。同期設立的另外三個特區為何發展不如深圳?也正是因為發展初期缺少了像深圳這般獨特的地緣優勢,隨後將差距越拉越大,強者恆強。

那麼深圳的天時地利人和指什麼?

建國後直至70年代末,通過寶安縣翻越邊境去香港的民眾多達幾十萬。1977年時任廣東省領導將這件事報告給在廣州的總設計師,總設計師說是我們的政策出了問題......

1978年3月,國家計委、外貿部工作組到寶安、珠海調查研究建立出口生產基地問題。同年5月調查組建議把寶安、珠海建成商品出口基地;隨後的11屆三中全會召開,正式定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國策。

1978年10月廣東省決定將寶安縣設為中等地級市,做為商品外貿出口基地;

1979年3月5日中央同意將原寶安縣改設深圳市,並批示:

“吸收港澳同胞和華僑的資金,合建工廠、農場和其他事業,也可試辦。”

1979年4月深圳劃出原二線關內地區試辦成出口特區;

1980年8月26日國家正式設立深圳市為經濟特區!

1981年深圳提升為副省級城市;

1988年10月成為計劃單列市!

在這一年連串的歷史事件當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阻力,當時國家的大政方針就是全力搞經濟建設,將深圳市打造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收到成效後緊接著又將其設為地級市、經濟特區、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在短短三年間將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搖身一變升格為副省級城市,可見國家支持深圳建設的力度,以及全力恢復生產搞建設的心態有多迫切。

深圳的成功得益於歷史賦予的開放使命(天時),和得天獨厚的緊鄰香港的優勢(地利),及眾多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當政者(人和),包括總設計師、蛇口之父和時任廣東省領導等等。三樣佔全了,只要國家搞開放,面對數億人的一個市場,外資又豈有不進入之理?

深圳的崛起

隨著經濟特區成立同時,國家也正式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其中包括大幅的稅收優惠和用地優惠,以及區別於其它城市的各項優惠簡化措施。在那個年代,剛從封閉走向開放市場的中國,給了深圳這樣獨特的政策,面對這大的市場,沒有外資不想進來分一杯羹。

於是大量的三來一補和貼牌製造企業瘋湧進入,深圳一棟棟的高樓拔起而起,並因此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以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著名口號。

伴隨著這樣的深圳速度二十多年,直至發展成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隨後深圳又調整了經濟結構,產業轉移,將一些落後的產能,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往周邊城市。另一邊則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支持高新技術研發,終將深圳打造成為以金融業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創新城市。

2018年,深圳GDP總量為24222億元,至2017年超越廣州後,再一次超越香港,成為中國TOP3,亞洲TOP5的城市。

深圳的成功既有歷史的因素,也與其審時度勢的前瞻性發展眼光有關。幾乎每隔十年就調整一次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優勢。沒有哪座城市同時具備深圳這麼多的優勢產業,這樣的城市豈有不快速發展之理?


極度深寒


深圳的前身和現在不用說,大家都清楚。估計誰也沒預想、沒料到成立特區後發展得如此之快,以及後來升級轉型達到的高度。也許只有一個原因,也印證了這個幾千年來以農業立國的國度,我們的祖先一直傳承著一種偉大的精神一一流淌著勤奮拼搏基因的中國人,碰上好環境好氣候就能創造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