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上图:清拓白石神君碑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上图:今拓白石神君碑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上图:今拓白石神君碑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老拓:白石神君碑侧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老拓:白石神君碑碑阴。白石神君碑碑额

元氏名碑之三:汉《白石神君碑》

老拓:白石神君碑碑阳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原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据县志载,白石山碑在县西北五十里神君祠。明万历间知县刘从仁重建于苏庄,碑移城内开化寺。民国期间曾嵌在学署敬业堂东壁。1974年由元氏县进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才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并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并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拟建碑楼加以保护。

白石神君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又因碑末刻有燕元玺三年题字,元玺系有燕慕容年号(325~354年),故《隶释》认为:汉隶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中布置整齐,字气骨,全与魏晋碑相若,或用旧文再刻者。但它又考虑到曹魏碑禁甚严,此碑昭与师字皆晋人所讳,所以它认为此碑也绝非曹魏和两晋时所刻。又根据碑阴题名有常山郡字样,而元氏县在汉光和时属常山郡。正定府的名称在五代间才开始有,所以此碑仍应为汉代之作,前燕元玺年号系后人增刻。

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圆首,有额,无穿。有碑阴题记。碑阴为隶书,首四行列务城神君钱李女,神君*石,神君璧神君义钱,中上两横列主簿祭酒督姓名共23人,下皆小字正书,记出钱人村庄姓名,右偏有重修**记泐二字,上左偏载真定府石匠谷这,下数字漫漶,从字的书写和运笔看,与武荣碑、韩敕碑碑阴相同,具有汉隶竹部多用?的特点。因此,碑阴隶书就是与碑文时时所刻。

据县志载,白石神君碑顾南原古碑考云,在令无极县(按此误元极山为无极县)。又载,无极山在县西35里,汉时立无极县取此故名。明一统志,汉置无极县,取此上有无极神祠并汉时封号,隶书碑刻。据考证,元极山在元氏县,并不在无极县,且无极县的设置并不是因为县内有无极山。这里的封号,隶书碑刻,指的是元氏县的另一通汉碑,此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181年),此碑篆额,有穿,隶书共19行,行字多寡不等,额题元极山碑四篆字,和白石神君碑绝然不同。

据县志载:白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苏庄村西北,多白石故名,旧有白石神君祠。虽然县志并未曾将白石山列为县境六大名山,但碑文中却说白石山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而且是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其雄伟势可想而知,俨然一个兴云布雨,降福消灾的所在。加之秦汉以来兴起的封禅和对大山元限崇拜之风的影响,白石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崇拜,因此树碑纪德乃至祈雨求福也是必然的活动,所以白石神君碑的初立所在就为白石山的白石神君祠,而并非无极山。

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序文主要叙述了白石神君:居九山这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的雄伟气势和它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三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日而澍雨沾洽的神功。并说它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意思是在这县境的的方圆内,不断有人来祈雨请福,都是按日准期得到应验)。这正是自秦汉以来民间认为:高山和天最接近,是接近天神的最佳居处。高山是兴云布雨,降福消灾的主宰等思潮的真实反映。因此,白石神君碑是研究秦汉以来民间风情的宝贵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