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屍體是怎樣從北京運到南京的?

wazglimizg


1924年10月,孫中山受馮玉祥邀請,北上共商國是,11月到達天津,肝病發作,養病一月後,12月入京,經協和醫院確診為肝癌,多方治療仍回天乏術,1925年2月移居鐵獅子衚衕行館,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和平,奮鬥,救中國”是孫中山留給世人最後的遺言。孫中山去世後,按照生前遺願,選中南京紫金山作為自己的墓葬地,於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治喪委員會成立,一方面在協和醫院處理孫中山遺體,另一方面把中央公園改為中山公園,治喪活動在此舉行,再一方面紫金山的葬事籌備處急忙展開,整個北京治喪活動規模空前,南京建中山陵過程極其複雜,在此就不描述,只根據題目講解迎櫬奉安事宜。

為了孫中山遺體順利奉安紫金山,南京政府從美國定製銅棺。

建造中的中山陵。

由於孫中山要歸葬紫金山,中山陵正破土動工之際,遺體暫時安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1926年張作霖入京後,奉軍紀律散亂,曾有士兵在碧雲寺發現孫中山靈堂,引發兵痞哄亂,幸得張學良呵止後作罷,靈堂關閉,加強守衛。1927年奉軍被南方革命軍打得節節敗退,迷信的張宗昌認為是孫中山的遺體停放在北京,擾亂了風水,建議燒掉,張作霖在猶豫時,有明白事理的人告訴了看守遺體的孫中山侍衛長李榮,他趕忙令人將遺體連夜運走,秘密藏在一山洞裡,才得以保存。

圖為起靈前之情景。

圖為槓夫將銅棺移出碧雲寺。

南京方面從墓址選擇、圈地、設計、招標、經費、進度、安葬籌備等,計劃是1927年就建好,因各種原因中間多次耽擱,直到1929年1月還未完工,但已滿足迎櫬奉安的條件,於是決定3月12日,在去世4週年這天舉行中山陵安葬,當時成立了奉安委員會,頂級規格,老蔣打頭,孔祥熙是總幹事。當時為了方便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運輸,從江邊到中山陵修了一條迎櫬大道,全長15公里,計劃是安葬前2天完工通車,結果因為雨雪天氣,工程緩慢,於是將奉安日期定在6月1日,並向全世界通告。

圖為孫中山靈柩過正陽門。

圖為運送孫中山靈柩的專列。

迎櫬之前,在鐵路沿線的城市進行大規模宣傳,用宣傳列車每停靠一個站,貼上標語,播放留聲片,分發各種宣傳品,有的還進行文藝匯演。5月迎櫬人員宋慶齡、孫科等人到達碧雲寺,在協和醫院的配合下,檢查遺體,換殮服,入銅棺,5月26日開始奉移,這天開始到6月1日,是全國哀悼日,全國下半旗,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政府人員必須纏黑紗等,北平奉移總指揮是平津衛戍司令商震,凌晨一時起靈,前面帶隊為黑馬騎兵,兩旁是學生打著紗燈,桐棺蓋國旗,奏哀樂,槓夫肩行,中午12點到達西長安大街,下午3點到達東火車站,靈櫬上火車,4點半火車啟動。

孫科和宋慶齡在隊伍中。

圖為孫中山靈車到中山門。

當晚8點抵達天津,稍作休息,沿途為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護送至德州,5月28日凌晨3點,火車到達蚌埠,老蔣、宋美齡恭迎,4點30分火車啟行,由老蔣護送,上午10點到達浦口,靈柩下車,轉“威勝號”軍艦奉移,中午12點抵達中山碼頭,改由汽車,下午3點靈車抵達靈堂,即時起,由黨內元老們輪流守靈,每3人一班,4小時換一班,一直守到6月1號為止,同時舉行公祭日,一直到5月31日,31日天黑前舉行封棺典禮。

圖為裡靈柩準備上臺階。

圖為孫中山靈梓沿中山陵臺階拾級而上。

6月1日,奉安日,凌晨4點,扛夫將靈柩抬上靈車,由軍校學生任護送團,迎櫬大道擠滿送殯群眾,多達50萬,上午9點到達中山陵廣場,9點45分起槓,步石級臺階而上,隨行扛夫108名伺候,10點到達靈堂,舉行奉安典禮,靈櫬奉安於墓室,12點眾人最後在墓門瞻仰,封墓門,奉安大典結束。中山陵修建共耗時4年,多有波折,迎櫬奉安比較順利,使用扛夫、火車、軍艦、汽車,一切按計劃進行,7天完成,孫中山奉安大典是一件國家大事,順利完成有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當年有出版《總理奉安實錄》一書,本文內容多參考此書。


圖文繪歷史


1929年,國民黨決定將總理孫中山的靈柩由北平運往南京紫金山陵園安葬,即派林森、孫科、吳鐵城、鄭洪年四人為迎櫬大員,乘專車從南京到北平,與各界有關人士協商一切辦法。
起靈前三日由北平黨政軍學等單位分批到碧雲寺祭奠。靈櫬由84人(或120人)分三組抬大槓從碧雲寺起行,傍晚到達西直門處停下,次日早晨進入西直門內。沿途軍警保護,從西四大街向南緩步前進,行人車輛停止通行,人民大眾立站路兩旁觀看敬禮。最前列依中國舊民俗由鼓吹樂隊引導,次則為幡帳旗牌等儀仗,再則為僧道喇嘛,均穿著傳統服裝隨行。後則系軍樂隊、陸海軍儀仗隊,全副武裝槍口向下,由北平警備司令張萌梧騎一駿馬任總指揮。再則由北平各高級黨政軍學首長執紼挽車。由孫科列首位,次則迎櫬大員及各界人士。孫夫人宋慶齡及女兒媳婦其他眷屬分乘數輛汽車在靈柩後隨行。
執紼人士分左右兩旁以黑色布料作較帶,相繼牽連緩步前行。靈前由一熟練老扛工手拿一橫木敲打,形同號令,整齊穩妥緩步前行,甚為壯觀。行到天安門前,稍息片刻後,轉入東邊大道經郵政總局、東交民巷西口從前門樓東口,到達東火車站。將靈柩安放在停在站臺上之專車之一節華麗車廂內。該車廂內外用黑白二色緞帶結成各式球帶懸掛,車廂內懸掛孫中山的遺像及各界挽幛等。由軍警保護,停留一夜,次日即開車南行。
經過鐵路大站時,均由各地行政大員祭奠,靈車到浦口,由專輪渡江運往紫金山新建陵園安葬。

一隻養生喵


孫中山的靈柩是如何從北京運到南京?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出生於廣東中山。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在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衚衕5號行轅逝世,享年59歲。



孫中山死後,靈柩移往北京西山碧雲寺暫厝。

在孫中山彌留之際,守護在病床的宋慶齡、孫科、何香凝、汪精衛等人見其昏迷了,悄悄地討論後事安排。其中,汪精衛提出自己的意見,“國父是否就葬於北京景山為妥?”這時孫中山突然甦醒過來,“不,我要紫金山。”

孫中山希望歸葬南京,是因為他對南京充滿著深愛之情。

在192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將國父孫中山的靈柩由北平運往南京紫金山陵園安葬。隨即派林森、孫科、吳鐵城、鄭洪年四人為迎櫬大員,乘專車從南京到北平,與各界有關人士協商辦法。

在起靈前三天,由北平黨政軍學等單位分批到碧雲寺祭奠。靈櫬由84人(或120人)分三組抬大槓從碧雲寺起行,傍晚到達西直門處停下,次日早晨進入西直門內。沿途軍警保護,從西四大街向南緩步前進,行人車輛停止通行,人民大眾立站路兩旁觀看敬禮。

在最前列由鼓吹樂隊引導,次則為幡帳旗牌等儀仗,再則為僧道喇嘛,均穿著傳統服裝隨行。後年則是軍樂隊、陸海軍儀仗隊,全副武裝槍口向下,由北平警備司令張萌梧騎一駿馬任總指揮。再則由北平各高級黨政軍學首長執紼挽車。由孫科列首位,次則迎櫬大員及各界人士。孫夫人宋慶齡及女兒媳婦其他眷屬分乘數輛汽車在靈柩後隨行。



執紼人士分左右兩旁以黑色布料作較帶,相繼牽連緩步前行。靈前由一熟練老扛工手拿一橫木敲打,形同號令,整齊穩妥緩步前行,甚為壯觀。行到天安門前,稍息片刻後,轉入東邊大道經郵政總局、東交民巷西口從前門樓東口,到達東火車站。將靈柩安放在停在站臺上之專車之一節華麗車廂內。車廂內外用黑白二色緞帶結成各式球帶懸掛,車廂內懸掛孫中山的遺像及各界挽幛等。由軍警保護,停留一夜,次日開車南行。



火車在經過鐵路大站時,有各地行政大員祭奠,靈車到浦口後,由專輪渡江運往紫金山新建的陵園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