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享國共計791年。在將近800年的歷史長河中,周朝經歷了從強盛到衰落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是漸進的也是觸目驚心的。

從號令四方的天下共主到名存實亡的象徵符號,周朝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其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一、“平王東遷

如果要找出周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的話,那麼一定是“平王東遷”,儘管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期內,周朝的統治已經開始顯現出危機四伏和力不從心。周朝在建立之初曾經歷過“成康之治”的盛世,到周穆王時期,實力已經大不如前。

而到了周厲王時,由於西北方向戎狄的興起,周朝經歷了連年的戰亂,國力進一步衰微,百姓苦不堪言。周厲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嚴厲監視百姓的言論,只要有說他壞話的一律處死,這更加劇了統治的危機,使得百姓人人自危,並終於引發了國人暴動。

在周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疆拓土,使周朝顯現出復興的景象,這一時期史稱"宣王中興"。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周宣王晚年的暴政以及之後周幽王的即位,周朝大好的發展勢頭被中斷,朝政又進入到了腐敗昏聵的軌道中。

之後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周幽王因為寵幸美人褒姒而荒廢國政,犬戎趁機大舉進攻周朝的都城鎬京,周幽王命喪驪山,西周隨即滅亡。國破之後,在眾諸侯的擁立下,周幽王的廢太子宜臼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

面對著受戰火摧殘後破爛不堪的鎬京以及犬戎的巨大威脅,周平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各諸侯國的保護,於是無奈之下將周朝的都城由鎬京遷往東邊的洛邑,東周的歷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而隱藏在幕布後面的卻是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的開始以及周朝由盛轉衰的事實。自“平王東遷”後,周朝王室的地位不斷衰微,最終形成了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周平王時期,周朝的都城由鎬京遷往洛邑

二、繻葛之戰

雖然“平王東遷”標誌著周朝由盛轉衰,周天子在諸侯面前還依然保有足夠的尊嚴,但在繻葛之戰之後,這點僅存的尊嚴也被無情地擊碎了。隨著各諸侯國實力的不斷壯大,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聽從周天子的號令,甚至在很多事情上與周天子公然叫板。

此時的周天子是周平王的兒子周桓王,為了挽救王室衰微的局面,他對各諸侯國採取了強硬措施,妄圖重振周朝王室的威嚴。但這遭到了各諸侯國的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是鄭國君主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的鄭莊公本就是周朝王室,又擔任著卿士之職,在他的經略下,鄭國迅速壯大,一度與周朝王室分庭抗禮。

面對周天子對自己的打壓,鄭莊公自然不肯坐以待斃,於是乾脆不再朝見周天子。這在當時是駭人聽聞的事件,定期朝見天子是諸侯國必須要履行的義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鄭莊公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是周桓王所不能接受的。於是,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自然也是當仁不讓,雙方在繻葛展開一場大戰。

戰爭開始後,鄭國軍隊猛衝周朝聯軍的側翼,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本就組織鬆散的周朝聯軍迅速被鄭國軍隊衝亂,作鳥獸散,周桓王自己也身負箭傷,只能無奈敗走。

這一戰從根本上動搖了周天子在諸侯心中的威嚴和號召力,其他諸侯見周天子竟被鄭國一個諸侯國打得大敗,自然也紛紛效仿,從此不再把周天子的號令當回事。天下由最初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甚至“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周朝對天下的統治漸漸變得名存實亡。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春秋小霸”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三、戰國亂局

如果說周朝的統治在春秋時期雖然已經變得名存實亡,但還稍稍保有一絲顏面的話,那麼當時間來到了戰國時期,這僅有的顏面也喪失殆盡了。戰國時期各諸侯間的征戰比起春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春秋無義戰”形容的是春秋時期舊有的禮法被打破,已經人心不古的話,那麼戰國時期各國的相互征伐就可以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

隨著諸侯的互相兼併,大國吞併小國的現象成為了家常便飯,直至形成了以“齊、楚、燕、韓、趙、魏、秦”為首的諸強爭霸的亂局。在這亂局之中,無論哪個國家興起,哪個國家衰落,周天子都被排除在決策之外,周朝的統治已經在事實上失去了任何存在的象徵,這種苟延殘喘的局面持續到公元前256年終於畫上了句號。這一年,秦國依靠強大的實力滅亡了東周,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就此走到了終點。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諸侯相互征伐是戰國時期的常態

四、周朝由盛轉衰背後的原因

我們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朝的覆滅不是偶然因素導致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那麼造成周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制度層面上,分封制是“罪魁禍首”

周朝採取分封制治理天下,即將土地分封給王室宗親和開國功臣,讓其建立諸侯國,各受封的諸侯國有向周天子履行朝覲、納貢、隨同作戰等義務。周朝是各諸侯國的共同宗主國,而周天子則是節制四方的天下共主。這種政治體制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它具有很多優點,因為單純依靠周天子的實力,統治遼闊而廣袤的疆域是鞭長莫及的,而由分封的諸侯代理天子治理則使之變成了可能。

除此之外,分封同周朝王室有血緣關係的宗親以及有功勞的功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為王朝統治提供保障,一旦受到外敵入侵和時局動盪,天子號令一出,各諸侯國有義務前來拱衛京師、保護天子。從這個角度來看,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不過分封制有其致命的弊端,就是隨著諸侯國君一代代的世襲以及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諸侯國對周天子的忠誠度也會漸漸降低。由於分封制在制度設計上缺乏對諸侯國的節制手段,造成在周朝王室控制力逐漸下降之時,無法通過有效的方式維持對各諸侯國的管控和節制,周天子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不聽號令的情況卻無可奈何,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分封制是把“雙刃劍”

02 思想層面上,百家爭鳴“難責其咎”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之一,各種思想在這個時期交流碰撞,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期的思想流派數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著作4324篇。《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在這浩如煙海的諸多思想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就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縱橫家、兵家等眾多流派。而儒生和有志之士則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力圖通過將自己的思想轉化為現實的治國之道來實現自己的志向。這種井噴式的思想碰撞為後世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使後人受益無窮,但對於周朝的統治來說則意味著動盪和分裂。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

03 歷史發展層面上,大一統是大勢所趨

在歷史的浩浩洪流面前,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分封制作為先秦時期誕生的政治體制,在經過了周朝近800年的滌盪後,已經走到了盡頭。儘管在之後的西漢初年及西晉初年還有反覆,但已經無法阻擋大一統思想成為主流的歷史趨勢。歷史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點,想要建立強大而穩固的中央王朝,沒有集中的政治體制和統一的思想體系是行不通的。周朝正是處於歷史趨勢的轉折點上,它伴隨著分封制的成熟而發展壯大,也伴隨著大一統的興起而走向衰落。

大趨勢下的歷史變革——三點原因揭示為什麼周朝由盛轉衰

歷史發展大趨勢是任何事物無法阻擋的

我們回顧周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可以發現,歷史的進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輪迴。在這個輪迴中,雖然有制度因素、思想因素、個人因素對歷史進程施加的客觀影響,但其背後的根本推動力卻是歷史大趨勢。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因為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既是自然規律也是歷史發展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