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卓尼篇:“藏王故里”的華美蛻變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卓尼篇:“藏王故里”的華美蛻變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卓尼篇:“藏王故里”的華美蛻變

“藏王故里”的華美蛻變

幹群齊心拔窮根 幸福路上奏華章

——卓尼縣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卓尼縣脫貧攻堅緊緊盯住“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舉全縣之力,聚焦扶貧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以超常規的舉措和辦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019年4月,卓尼縣摘掉了“貧困帽”,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6731戶3.12萬人下降到目前的259戶1054人,貧困發生率從34.4%下降到1.17%,實現了貧困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標。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學生全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92%,“兩免一補”和“營養餐”教育資助政策全面落實,無因貧失輟學學生;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02%,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100%,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特惠政策全面落實。

強基礎,增強發展後勁。緊盯農牧村基礎設施短板和不足,紮實推進鄉村住房、道路、飲水、電網建設和環境整治等工作,不斷提升廣大群眾人居環境。實施危舊房改造,全面消除了C、D級危房。近3年完成10個集中安置點、4個插花安置點401戶2005人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工作,實現了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實現100%的自然村安全飲水達標、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硬化)路、100%的自然村通動力電和移動網絡。持之以恆抓環境綜合整治,在精細管理、垃圾分類、全時保潔、恢復治理、嚴督實查上下功夫,促使鄉村環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牧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實施了總投資17.7億元的15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受益貧困戶達3482戶1.6萬人。全面推進“七改工程”,“人畜混居”的傳統陋習得到徹底革除,制約貧困村快速發展和農牧民精神面貌的“髒亂差”問題得到有效根治。

興產業,讓百姓持續增收。把富民產業培育作為持續增加貧困戶收入、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舉措,因地因人因戶施策,強化資金扶持、項目帶動、技術指導和產業鏈培育。截至2018年底,全縣引進大型龍頭企業4個,建成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18個,發展產業化企業12家,實現了15個鄉鎮53個貧困村全覆蓋,帶動農牧民群眾3820戶1.8萬人。

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以文化旅遊業、優質畜牧業、特色種植業為重點的綠色生態產業,大力實施土蜂養殖、蕨麻種植、光伏發電、電子商務等新興富民產業,確保脫貧群眾有穩定可持續增收的渠道。2018年,中蜂養殖1.7萬箱,年產值達1000萬元。投資1.45億元,建設了光伏扶貧電站項目並全部併網發電,帶動貧困戶2858戶。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積極引導農牧民以資金、土地、技術等資源資產入股到農牧業經營主體,目前已有3800戶貧困戶獲得分紅411萬元,戶均增收1082元。盤活資產創新模式助脫貧,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貧困村脫貧的硬指標,採取盤活集體資產、群眾合資入股、項目發展帶動等辦法,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經營方式,多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縣53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1萬元以上。通過大力扶持發展“扶貧車間”,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切實改善貧困戶生活質量、增強自信心,提高貧困勞動力綜合素質,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達到穩定就業增加收入的目的,助推全縣脫貧攻堅。

守底線,織牢民生保障網。教育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面落實各項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92%;建有完全小學23所、教學點47個、行政村幼兒園65個,4996名貧困家庭幼兒全部享受免保教費政策。3年累計發放資助金5738萬元、受益貧困學生3.58萬人次。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堅持縣鄉村人“一保四有”標準,高標準建成了鄉村醫療服務體系,97個村衛生室全覆蓋,貧困人口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2018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02%,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100%。建立了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2018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41%,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100%。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相繼建成高標準鄉村舞臺,實現行政村文體廣場、農家書屋、老年人日間照料(活動)中心、健身中心全覆蓋,大力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舉辦籃球賽、夕陽紅文藝表演、廣場舞大賽、秦腔表演等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促融合,讓百姓吃上“旅遊飯”。鄉村旅遊,是貧困群眾最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途徑。將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同步推進,積極打造鄉村生態旅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經營、農民入股的形式,將農牧村可用勞動力進行整合,從事鄉村旅遊經營、農牧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製作等,開辦農家樂、藏家樂,成立農(藏)家樂協會;對耕地進行整合流轉,統一建成種植油菜花觀賞區和特色農產品採摘區,優先吸納貧困戶參與勞務工作,貧困戶能從參與景區勞務、銷售土特產、土地流轉及合作社股份收入等四個方面實現增收,走出了一條“旅遊+扶貧”的致富新路。大力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工程,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打造了“山水博峪村”等一批鄉村旅遊品牌。建成旅遊專業村12個,打造花卉觀賞帶及綠色長廊45公里、油菜花觀賞區1.4萬畝;2018年,實現旅遊人數115.8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5.69億元。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卓尼篇:“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卓尼縣各鄉鎮婦女在“隴原巧手”培訓班上努力學習新技能。

經濟發展樹新標 描繪未來新藍圖

——卓尼縣經濟社會發展巡禮

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蘊藏著深厚的藏傳佛教和絢麗的洮河文化,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洮硯之鄉,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神秘驛站,是青藏高原東端一座資源豐富的地質博物館和原始森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是黃河上游一處天然動植物樂園和主要水源涵養基地,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歷史文化大觀園……這便是“藏王故里,洮硯之鄉”——卓尼縣。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卓尼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鑄就了一座座豐碑,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和輝煌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卓尼的發展變化,也成為藏區發展變化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成為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真實寫照。

“我家房子從深山裡的茅草房變成了現在的獨棟小洋房。”“我們村趕集的路從長滿雜草的崎嶇山路變成了水泥路。”“過去的縣城,晴日塵土遮天,現在變得乾淨又整潔。”……

說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化,卓尼人民有說不完的感慨。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春風化雨,給卓尼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該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爬山過坎、披荊斬棘,從窮鄉僻壤變成了甘南高原上的耀眼明珠。

增進民生福祉。1953年10月1日,卓尼縣成立。改變貧窮落後面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不僅寄託著黨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一代代卓尼各族兒女恆久的夢想。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不忘初心的答卷。

尤其是“十二五”時期,總投資60多億元事關民生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44億元,較“十一五”末期增長15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394元,較“十一五”末期增長75%;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6元,較“十一五”末期增長91%。社會保障體系趨於完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建立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險制度。統籌各類資金,解決了廣大農牧民群眾上學、就醫、出行、飲水、住房等方面的突出困難,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發展成果。

投入資金4億多元,全力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了居民居住安全問題,改變了城市環境衛生“髒、亂、差”與市容市貌“破、舊、亂”的現象,有力提升了卓尼對外形象和品位。

提升發展質量。新中國成立初期,卓尼的現代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進入新世紀,該縣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堅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

“十二五”時期,實施產業發展項目28個,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和種養業,建成試點村43個,專業養殖1863戶、牲畜暖棚4482座,合作社670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近7萬畝,優質青稞和雜交油菜基地穩定在2萬畝以上,網箱養魚規模躍居全省第二。農畜產品、山野珍品、民族特需品等加工企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把旅遊文化作為支柱產業,著力打造旅遊文化品牌,“中國洮硯之鄉——卓尼”成功命名,舉辦了第十五屆中國九色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和卓尼國際自駕狂歡節。五年來,卓尼共接待遊客158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6.4億元。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制度建設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牧村土地確權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步推進,簡政放權、激發釋放市場活力的改革政策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推行“三證合一”,簡化辦事程序,支持非公經濟企業加快發展,金融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共簽約項目56個,簽約資金45.34億元,進一步激發了經濟發展活力,提升了發展質量。

抓住綠色生態這個“最大優勢”,奮力打造“綠色卓尼”,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樹立“抓環境治理就是抓民生抓發展”的理念,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甘南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卓尼縣委書記楊武說:“要圍繞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生態卓尼;要縱深推進環境革命,在‘全天候潔淨美’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環境綜合整治觸角,向農牧戶‘四臺一廁’延伸、向提振各族群眾精氣神延伸,確保現代文明新風尚成為綠色崛起的主旋律,努力打造美麗宜居、現代文明的旅遊村鎮。”

時間記錄開拓者前進的刻度,年輪寫下奮鬥者追夢的華章。七十年春秋,卓尼如一艘急速前行的帆船,以嶄新的姿勢出現在世人面前,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物質生活以及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城市更美了,鄉村更富了……

塑造清潔新農村 美麗鄉村展新顏

——卓尼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初見成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卓尼篇:“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金秋的卓尼大地上,一條條水泥路通往鄉村,一處處文化廣場靚麗整潔,村民們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近年來,卓尼縣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堅持“三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卓尼實際的鄉村振興路子。

堅持清理農村垃圾與整治村容村貌相結合

卓尼縣把集中清理積存垃圾和治理農村“三大堆”為重點,著力提高農牧村生活水平。以省道306線幹道及洮河沿線為突破口,把環境衛生治理納入城鄉一體化管理範疇,建成“統一保潔、統一收集、統一運輸、集中處理”的管理運行模式。通過清理積存垃圾,縣域內“髒亂差”狀況明顯改觀,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農牧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有所增強。“以前我們家門口及村道路邊亂堆亂放牛糞、豬糞、柴草的現象常有,河溝裡垃圾多得是,現在公家投資把這裡修成了廣場,環境變好了,為婦女兒童娛樂活動創造了條件。”

納浪鎮西尼溝村民孫世英見證了村裡變化的點點滴滴。

堅持集中整治與建立健全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相結合

為實現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全覆蓋,卓尼縣在推行城鄉清掃保潔的基礎上將整治範圍向溝渠、農牧村房前屋後、住宅區衛生死角延伸,從源頭上解決垃圾亂倒問題。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依託,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整治環境為突破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來抓,明確整治目標,狠抓工作落實,使各項任務有計劃、有監督。

為了讓全縣人民生活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做到清掃區域內無垃圾、無亂堆亂放、無白色汙染和懸掛物體,城區清掃任務由原來的“一日二掃一保潔”調整為“一日三掃兩保潔”,城區生活垃圾清運車全天不定時地在城區各街道巡迴收運垃圾,鄉鎮、農牧村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在指定點堆積和收集點傾倒處理,使視線範圍內不見垃圾。卓尼縣市容環衛檢查大隊隊長朱月平這樣說:“自從全州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卓尼縣及早安排,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環境整治問責辦法》等制度職責,每週組織一次縣直單位、學校、武警官兵、鄉鎮幹部衛生大清掃,使保護環境衛生成了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再加上一日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的倒逼式工作,保證了鄉鎮、縣城衛生長期乾淨整潔”。

堅持前端治理和終端處置相結合

為徹底解決生活垃圾無法處置的難題,卓尼縣在建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同時,加快農牧村生活垃圾處理步伐,完善農村垃圾清理工作長效化管理,建立“統一收集、統一轉運、統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截至目前,全縣鄉鎮壓縮式垃圾車配備率達80%,重點區域配備垃圾桶790個,購置農用垃圾清運車輛15輛,垃圾鬥460個,基本實現了農牧村垃圾的簡單處理。同時,配備環境衛生保潔人員2100名,使鄉村組垃圾處理有人管、有人幹,切實解決了農牧村“髒亂差”的問題。目前,卓尼縣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卓尼縣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依託,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整治環境為突破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來抓,明確整治目標,狠抓工作落實,使各項任務有計劃、有監督。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培育壯大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隨著一系列惠農工程的落實,西泥溝村從2018年開始,緊緊抓住全域旅遊的發展機遇,通過統一規劃,在房屋牆壁刷上了不同顏色的塗料,注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讓村裡充滿了藝術氣息,成為新農村顏值的新亮點。

近年來,卓尼縣以加快鄉村振興為契機,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力以赴抓項目、多措並舉興產業、千方百計惠民生、堅定不移促改革、馳而不息轉作風,一個個生態秀美、生活富裕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漸次綻放。

田園靚景無限好 農旅融合譜新篇

——卓尼縣木耳鎮力賽村鄉村振興見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卓尼篇:“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在卓尼縣完冒鎮紅山口觀景臺,外地遊客在拍照留念。徐 健

深秋的卓尼大地,處處湧動著加快轉型發展、鄉村振興奔小康的激越豪情。

漫步卓尼縣木耳鎮力賽村的阡陌巷口,風光旖旎的田園、藏式美觀的房屋、環境優美的庭院彰顯特色。莊前屋後風景如畫,勾勒出“宜居、宜行、宜遊”的田園綜合體錦繡新畫卷。

2018年,卓尼縣鄉村振興奔小康行動如火種、似號角,點燃了黨員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激情,吹響了鄉村振興奔小康的號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用筆描摹出芳草鮮美、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的田園勝景,美麗的詩句長久吟唱,曾撥動了無數人的鄉愁記憶。

如此歸隱田園、返璞歸真的田園牧歌之夢,如今,在卓尼縣木耳鎮力賽村正逐漸變成現實。隨著“田園綜合體”的強力打造,一幅如夢如畫、桃花源般的田園美景,讓這個昔日的小村落換了新天地。

2017年,力賽村依託生態文明小康村、農村“三變”改革、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項目,對全村57戶農牧戶住房進行了特色化風貌改造,並對村內殘垣斷壁、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建築進行了集中整治。村內道路進行石板鋪裝、安裝地下管網,新建停車場、三角花園、民俗廣場、濱河景觀帶等,整體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年,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導,以壯大集體經濟和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為抓手,積極探索農村“三變”改革新路子,結合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三大整合”,整合土地資源,對全村200畝耕地進行整合流轉,統一建成種植油菜花觀賞區和特色農產品採摘區;將全村57戶290人中有可用勞動力的210餘人進行整合,鼓勵農戶結合自身優勢,分別從事鄉村旅遊經營、農牧業生產、林下經濟作物加工、銷售等工作;整合房屋、建築等興辦農(藏)家樂,成立農家樂協會,統籌規範衛生、飯菜質量、價格等。整合這些資源以股份的形式納入村級集體經濟,由村級集體經濟、統一管理,進一步提高全村旅遊經營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為全村整體脫貧奠定基礎。

木耳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謀劃建設力賽村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該項目是一個以生態開發為宗旨,集種植、養殖、旅遊休閒、田園體驗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區,將打造成為集餐飲、棋牌、休閒、遊樂、園林綠化和鄉村情調於一體的多功能休閒觀光田園。在此基礎上,立足園區山清水秀、綠色環保以及園區特點,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遊玩”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相結合的特色旅遊模式,將力賽村打造成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田園綜合體。

談起“田園綜合體”這個當下“農業圈”內的熱詞,木耳鎮鎮長陳繼榮說:“如何讓美麗鄉村既有‘面子’,更有‘裡子’,如何建設可持續、有生命力的美麗鄉村?這是我們規劃與建設的重點,也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任務。”

築夢鄉村,將村居變為風景,讓美麗風景晉升美麗經濟。在力賽村,談起休閒農業致富夢,村民楊刀加草娓娓道來:“前幾年,因為兩個孩子要在縣城讀書,在縣城開了個小餐館,一方面有點收入,一方面能兼顧上孩子的吃住行。現在,兩個孩子上大學了,丈夫不能幹重體力活,貸款將自家房屋裝修改建開辦升級版農家樂,進軍休閒農旅產業,一年淨收入7萬多元,既有經濟收入,又兼顧了家庭。”

綠色生態,是休閒農業最大的賣點。村民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把自己的農家小院改造成農家樂。隨著旅遊旺季的到來,這些農家樂的正式開業,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的力賽村農民,定然會將一個個平常的日子,過得更加踏實、快樂、精彩。

與楊刀加草一樣渴望尋求新的致富門道的,還有很多村民,他們都信心滿滿。隨著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今後將會有很多遊客來到村裡,他們的農家飯、農家菜一定會備受遊客青睞。

農家樂發展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房前屋後風景如畫,引來遊客絡繹不絕,品嚐農家菜餚,增加農民收益,一幅田園綜合體的畫卷正在木耳鎮力賽村徐徐展開……田園綜合體不僅將有利於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還將有利於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城鄉一體新發展。木耳鎮在今後的發展中,將通過產業聯動、特色打造,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素質,將木耳鎮打造成田園風情生態鎮、美麗鄉村示範區、休閒農業後花園。

談起對“田園綜合體”的定位,木耳鎮黨委書記楊建平說:“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隨著城市居民體驗農耕生活、欣賞田園風光、品味鄉村土產、瞭解風土人情等鄉村旅遊需求的多元化,發展鄉村旅遊有足夠的空間在‘特色’上做文章。”

歲月如歌,春華秋實。迎著木耳鎮鄉村振興的朝陽,勤勞勇敢的力賽村父老鄉親,辛勤耕耘,編織著美好的生活。木耳鎮黨委、政府正以飽滿的熱情,銳意進取,砥礪前行,譜寫著鄉村振興奔小康燦爛輝煌的新篇章。

透過歷史的雲煙,彷彿看到卓尼這艘充滿生機的航船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甘南日報原創微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及著作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將按規定予以一定報酬。

審核:後晶晶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卓尼篇:“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