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玉米时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采用宽窄行距产量高?

手机用户王竹清


这需要看品种、地域、气候、温度、土壤肥力等条件,实践证明宽窄行地膜种植玉米抗旱能力强,增产潜力比较大。

中国玉米单产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比起美国、中东地区单产差距巨大,比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国家玉米单产差距也不小。中东地区和美国玉米单产1吨以上,得益于气候等条件,也与密植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玉米亩种植密度是3000一4200株,个别达到6000株,而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是亩5300一7300株。

玉米种植因机械、播种习惯,多数地区采用65cm左右的行距,新疆兵团在90年代个别地区采用宽窄行(65x40)地膜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明显,但因费用比较大,又都统一种植棉花,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没有及时得到大面积推广,有些单位对产量推广不热心。


种植宽窄行玉米,按65x40cm行距估计,亩播种株数可提高20%左右,对机械操作浇灌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再就是选择品种及播种机械,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是密植模式首选,只是种子比较贵,为节省种子费用,可选用精量播种机或气吸式播种机。

玉米高产区的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及灌溉条件,有选择地加大种植密度或使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特别是干旱地区,使用地膜种植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方向。南方因气候条件影响玉米产量不高,种植宽窄行可能不太适合,可以小面积试种,西南地区用紧凑型品种加大种植密度应该可以试试。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西非华农


种植玉米是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宽窄行产量高呢?这个问题有点儿意思,虽然行距不是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但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玉米产量与品种、土壤、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宽窄等都有关系,今天就玉米行距的宽窄问题,我来说说我独道的见解!



我老家是农村的,每年都要种植玉米,我们称玉米为包谷。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平均行距、宽窄行距都种过,甚至还有其它方式也种过,并且后面被大力推广开来,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其它方式。我们都知道,种植玉米时,平均行距操作起来最简单,宽窄行距次之,而我要说的其它方式更不便操作,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却更好!



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了,除了平均行距、宽窄行距之外,真有其它方式?是的,真有,我这里说的其它方式,是指宽窄行距结合穴位错开的办法,就是说,窄行之间的玉米穴不平行,要错开位置。最佳错开位置是,本行玉米穴位处于旁边一行玉米穴位的正中间。这样,就更进一步增加了玉米之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有助于株壮果丰。



这种方法也是当年父母在不停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后来被逐渐推广开来。我父亲在世时是生产队长,后来土地下放到户后,也一直带领大家从土地里刨金,种植辣椒、玉米、红薯,他都有几套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会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形而采取最佳办法,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这种办法,他称为“宽窄错位法”,在生产中运用起来效果挺好的!


贵州山妹妹


种植玉米时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采用宽窄行距产量高?

玉米种植在很早生产队时的播种方式,都是采用宽窄行种植的,那时没有塑料覆膜,播种时一般主施农家粪土并随沟用小黑陶罐滴罐氨水,也沒有其它化肥追施,在小喇叭口期施接苗类土培土起垄时,宽行的土主要方便于培土埋龚土,随着农业技木的发展和改进,现在的玉米一般采用覆膜沟播种植方式,而且种植垄距也各不相同,同些人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有些人却用平均行种植方式,从玉米长势来看,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之处,但收获后的产量究竟哪个高呢?





先看看宽窄行和平均行的两种种植利弊,以我们这里全覆膜玉米种植为例,首先在出苗后再不存在培土起垄这一环节,宽窄行种植不管是从理论来讲,还是从实际来看,都有利于通风通光,尤其是南北行种植,更有利于通风透光,高温多雨时,病虫害也会相对很少,玉米可以健康生长。平均行种植玉米,相对宽窄行来说,通风性能肯定要差一些,从农业种植理论知识来讲,和宽窄行相比较,就属密植了,高温多雨季,病虫害相对要多一些,会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按照通风透光条件的高低及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来分析,宽窄行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良好,那么产量也会相对要好些。




再看看两种种植方式下的行数数量,从一般常用的小行距和大行距的1.1米总长度来看,小行距40公分,大行距70公分,1.1米的距离可种三行玉米,按小行距40公分平均行种植来算,1.1米的距离可种三行多玉米,也就是说2.2米的距离宽窄行种植能种6行,如果平均行种植种7行还有余,那么平均行种植的株数就要多,按株数多少估产量,平均行就多。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远不及从宽窄行和平均行的种植方式浅谈这么简单,抗病品种的选择,茬口的安培,肥水的供给,病虫的防治,都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单从宽窄行和平均行种植方式的株数也不能衡量产量,虽然平均行可多出几行,但株距放大,株数也可以简少,宽窄行种植,株距缩小,又可多出总株数,所以从几十年的习惯种植方式及两种种植方式的理论知识分析,我觉得宽窄行种植方式,通风透光条件优越,也便于田间叶面肥、农药的喷施生产,玉米产量相对要高。




以上是玉米宽窄行种植和平均行种植,哪个方式玉米产量高的个人实际生产观点和理论分析的概括,供参考。

关注“基层农人”,分享更多农业种植知识和实践经验,谢谢!

基层农人


玉米宽窄行种植号称三大好处:通风、透光、深施肥。其中深施肥是真的,通风、透光只是假象。

先看看通风。宽行行距由65公分变成90公分,空气的流动性显然是加大了,叶片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窄行行距变成40公分,流动性变小,总体来看没有增益。

透光性和通风性一个道理,一侧的叶片获得了更多的阳光,而另一侧变得更加密闭遮荫。理论上说,在密度比较大时,植株排列越均匀,对光的总体利用率越高。

深施肥。由于有一个90公分行距,可以趟地根深,实现深施肥,有利于根向深处生长。但你要知道,玉米植株的根至少要长到45公分长才能够到肥,也很恐怖。

总体来说,宽窄行种植没有很明显的好处,不用刻意追求。玉米高产纪录没有用宽窄行方法创造的。

只有一种情况宽窄行有明显好处:覆膜播种,宽窄行可以节约塑料薄膜,覆膜更方便。


种田博士后


玉米宽窄行还是等行距种植哪个产量高?其实,甭管你采用哪种播种方式,这都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养分,水分,温度,光照和密度。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一,土壤

土壤肥沃,疏松,渗水保水性能好,是玉米高产的基础,要求土壤熟化土层深厚,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充足。

二,养分

玉米生长发育快,对氮磷钾的需求很大,其它元素不足时也会影响产量,特别是对高产栽培的玉米尤为明显。玉米的用肥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底施,促控结合,既要搭好身架,又要防止徒长,确保株壮,穗大,粒重,高产,不倒伏。

三,水分

玉米需水较多,但苗期应控水蹲苗,它对水分的总要求是,播种期需确保全苗,水分不足需浇蒙头水或造墒播种,拔节到抽穗期需水剧增,灌浆期最多,俗称"开花不灌,减产一半",但也须注意涝要及时排水,否则玉米穿了"黄褂子"就甭想有好的产量。

四,温度

玉米喜温但对高温反感,玉米一生中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期,温度过于32-35℃,再加干旱,花粉就会失去活力,花柱晒枯,难以授粉受精,重者空秸,轻者秃尖,不全,产量不言而语。

五,光照

玉米喜光,全生育期对光有强烈的需求,就是在炎炎夏日强烈光照下,它也不会满足,所以要有适宜的密度,要一播全苗,充分的利用太阳光,否则光照不足,会大苗吃小苗,减产非常严重。

六,密度

合理增加密度,科学配方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合理密植的原则是,要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不同情况来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万不可随意加大密度。

这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几大关健因素,与种植的行距是否宽窄无关。其实现在机械播种,都是60厘米左右的等行距播种,很少有宽窄行播种的了。


努力就好


玉米宽窄行种植可能在别的地区有,但我种了40年的地,从来都没有这样种过。我觉得产量的高低和宽窄行没有多大关系!最主要是种子、化肥、水!

大家知道,粮食的增产都是种子,肥料,水等这些因素合成的,合理密植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异,玉米要想增产,首先一点就是要确保“一播全苗”。八十年代还在靠畜力种地时就是这样,套上犁,人在后边扶着犁,后边要跟上一个“溜种籽”,(哪时候科技还不发达,种籽都是今年种的除过留种籽的玉米,然后其余的用来做口粮),讲究是“四犁两边溜”,这就是说第一犁溜了种籽,第二,第三不溜种,然后第四犁才溜种。这样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以后。

机播都是平均乡广,但过去畜力种植也属于平均行,不同的是现在的平切人行比过去的平均行有了很大的差别,原因之一就是种籽,第二,化肥!七八十年代种玉米就是上点碳酸氢铵,养分单一,且时效短。如今。都上的是针对玉米生长用的三元复合肥,这产量不高才怪呢?其次就是水利工程的加强。辟如我们村,七八十年代还是靠天吃饭,但现在已拥有四口深井,只要你想浇地,一两天内就可以浇。条件好了,粮食产量肯定上去了。



说了这些,我就想告诉你,宽窄行和平均行在生产应用中无明显差别,重要的是种籽、化肥、水这三大要素!


三秦庄稼汉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父辈那一代种植玉米的时候选择宽窄行种植,既我们这里叫二陇套模式。自从出现了机械化的播种模式我们现在都是采用的平均行距来种植玉米。至于说哪一种种植模式的产量高一些,我只能说现在的平均行距种植模式好一点!但是对于玉米产量的高低种植模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之一。



玉米的品种是否适合密植一些,比如说种植一亩地的玉米来说,平均行距种植的玉米趟数没有宽窄行种植的趟说多。我们这里现在种植小麦都是一畦8行小麦,平均行距是3行玉米,宽窄行得4行玉米。一亩地3畦所以一亩地宽窄行就比平均行距多了3行玉米。从纸面上来说肯定是宽窄行种植的玉米产量高。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大部分的玉米品种以及玉米的生长情况就决定了玉米不适合高密度种植。玉米的叶子比较长和宽,植株比较高大,种的太稠的话玉米只能够往上长,既为了争取到阳光充足所以就会长的更高。这样就会造成玉米的倒伏,以及后续的影响跟不上。从而导致了玉米棒子长的比较小。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由于把玉米种的太稠了,两棵玉米结的玉米棒子没有正常平均行距的一个玉米棒子大。(4.5亩地耩了6亩地的玉米种子)


对于我们这里一般种植的都是麦茬玉米,由于生长发育周期比较短,所以觉得平均行距种植的玉米的产量有保证。


豫东小农


如果是正常年景儿——玉米宽窄行种植,也就是2:空(即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或小行距50CM,大行距100CM) 在水肥充足的平肥地、二洼地,若是南北垄,选择稀植大穗的高端品种,管理技术完善,亩产900公斤轻松,1100公斤也不算个事。

首先,春播的时候,种两垄空一垄,比较省事儿。但一定要选择稀植大穗的,必须增加优质高端化肥的投放量,根据选择的种植方式,缩小株距,达到亩保苗3000株为最佳。

其次,田间管理、中耕除草、追肥以及药物防治病虫害,都比较简单省事儿,还不损伤玉米叶片。 待到抽雄吐穗时, 边际优势充分发挥,穗出的不仅快,而且还齐。

最后,根据长势还可以在空垄上行走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0.3%高端磷酸二氢钾溶液+2%尿素溶液。还可以喷一些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为增加千粒重,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悠然自得8588


在没有机械播种之前,农民多年来人工动手种植的习惯就是大小垄分开,采用宽窄不一的行距来种植玉米,一亩地的整体宽窄行距划分,基本上就是以大小垄交替混合为主,直到机械播种的开始,玉米种植进入了株距行距之间的机器设定,从此宽窄行距进入了历史,玉米播种迈入机械化播种时代,平均行距大行其道。

种植玉米时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采用宽窄行距产量高?

目前来说并没有一定的实际实验证明,哪一种种植方式产量更高,但是老一辈人多年来的种植模式,肯定会有一定的道理放在里面,农民在种地上面的天赋和智慧是无穷大的,在选择宽窄大小垄种植上面,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基多年的种植经验来选择的。

首先,来说宽窄行距对于玉米生长周期内的,光合作用和空气风的流通是有很大便利的,万物生长靠太阳,通风能保障玉米在一定程度上的茁壮生长和抗倒伏的能力,所以从这个上面来说,我们会认为大小垄种植对于玉米的增收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其次,宽窄行距对于玉米的田间管理更加方便行之有效,尤其是打药和浇水的时候最为明显,在进行农药喷洒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在玉米宽垄之间进行喷洒农药农作业,这样就防止了在喷洒工作中来来回奔跑对于玉米苗的踩踏伤害,有能避免了身体对于喷洒农药后的接触,另外浇水放水管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把水管放在玉米的宽行处,同样可以避免在进行拉放水管的时候,对于玉米苗的无意识的人工伤害。

在现在平均行距播种下面,每一次打药施肥的时候,尽管每次都非常小心翼翼,但误伤踩踏玉米苗情况依然是无法避免的。

最后来说过去农民玉米施肥主要是采用尿素为主,而尿素的施肥方式是以深施覆土为主,都是用铁锹挖坑施肥,大小垄的种植方式可以给予农民施肥挖坑工作的充分便利和,足够大并且足够深的空间,有利于尿素在地下的挥发保护过程,而现在平均行距种植的玉米是不能满足玉米深施覆土的施肥作业的,挖坑会导致玉米的根系受到破坏造成玉米扎根不良或者是死亡。

因为导致玉米产量的增产与否,是有多个方面形成的,而不仅仅是在于通光通风,而且现在复合肥的广泛运用,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彻底消除了人工作业的隐患,在加上种地的粮食收入减少,农民对于打工挣钱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种地,因此人工播种大小垄也就慢慢的被彻底消失了,我个人认为如果机械设定大小垄种植方式,那么相应的绝对比平均行距种植要欢迎的多,毕竟宽窄行距种植可以明显的看到益处。

我是农村小小李,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有些许满意,希望你能给一个点赞关注,每天给你分享农村生活里面的大事小情。


农村小小李


玉米的行距种植方式是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调节途径。实践证明,在密度增大时,配置适当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密植的增产效果。玉米行距配置方式因品种和地力水平而异。

1.茎叶夹角小、叶片上冲,根系向纵深发展的耐密型品种,在肥力高的地块上行距应窄些;高秆、叶片平展的品种,行距可宽些。

2.通常玉米种植方式有等行平播,宽窄行密植,垄作等。等行平播优点是植株分布均匀,能充分利用光能,生产更多的光合物质;宽窄行种植能够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便于田间管理和操作;垄作有利于玉米早播和幼苗生长。

在多雨的季节,垄作比平坐便于排水;干旱时,还可用垄沟灌水,有利于集中施肥。希望能帮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