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內容摘要

英國議會22日的兩場“連環”表決,讓折騰了三年多的“脫歐”大戲終於看到新的曙光。“脫歐”協議法案以329票對299票通過關鍵的二讀投票,意味著該法案有望走完立法程序成為法律,英國向“脫歐”目標邁出一大步。受此消息影響,英鎊當日短線巨震。

作為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曾被稱為“日不落的帝國”而稱霸全球。而作為英國貨幣的英鎊也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是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主權性質的國際儲備貨幣。

所以,今天司南君要講的不是英國“脫歐”,而是與此事有緊密關係的英鎊。講講作為第一個稱霸世界的貨幣,325年來英鎊經歷過怎樣的歷史,這位曾經的貨幣“霸主”是如何走下了王者寶座的。


01

英鎊的崛起之路

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為探索世界擴展殖民地,15到17世紀的歐洲各國掀起了航海殖民之路。英國、西班牙、荷蘭、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全球進行殖民掠奪,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爭奪霸權的戰爭。

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被廢黜,英國議會決定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夫婦共同為英國國王,君主立憲制正式在英國誕生。由此,英國在歐洲各國中率先告別了政權更替的動亂,實現了政治上的穩定。自此英國可以集中精力應對外部挑戰,爭奪世界霸權。

不過在當時的歐洲各國都面臨著戰爭的威脅,各國軍費大大增加。巨大的軍費支出,使得當時歐洲各國政府都無法靠正常的收入來應付接二連三的戰爭開銷。於是歐洲各國走上了借款打仗的道路。

1694年,為獲得借款,經國會和國王授權後,英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英國的貨幣英鎊也自此誕生。雖然在1694年,英格蘭銀行開始發行英鎊,但當時的英鎊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貨幣。這時的英鎊基本指的是英格蘭銀行券。

之後幾天,在1208位倫敦商人以銀行股東的身份僅用了兩週時間就為英國籌集到120萬英鎊。這一舉措直接扭轉了英國在歐洲的戰局。這是一次金融與權力的完美聯姻。憑藉於此,英國在之後與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的戰爭中取得巨大的優勢。

要知道在當時,英國並非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從經濟實力來說,17到18世紀,法國抵得過兩個英國;而從人口來說,當時法國近2000萬的人口也是英國的三倍。但憑藉著現代金融的支持,英國最終戰勝法國。

英格蘭銀行成立是公眾與政府信用關係上的一大進步。在此之前,政府向私人部門舉債是單獨協議,政府有權違規,規則不透明。但英格蘭銀行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有了嚴格的法制化銀行信用體系,源源不斷的民間資金才流入到英格蘭銀行資助英國進行戰爭,戰爭為英國帶來貿易與殖民上的優勢,金錢又滾滾流向大英帝國。而一次次勝利又給這些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之後,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以大規模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人類從此進入機器時代。由於英國是第一個掀起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產業大國。

利用自身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並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經濟體系。為了進一步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搶佔商品市場,搶佔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

工業革命的到來,徹底改變了英國的命運。在此期間經過4次英荷戰爭,英國從荷蘭手中最終奪取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國內源源不斷的軍費供給,英國也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其資本觸角也進一步伸向全世界。在海外擴張和工業革命的基礎上,英鎊也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實現了全球化。

1711年,英國政府為了進行貿易擴張,成立了南海公司。之後,英國政府為儘快還清債務開始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賣給公眾。1720年的3月到9月的半年時間裡,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舉從每股330英鎊漲到了1050英鎊,此時海南公司的市值相當於整個歐洲的貨幣流通量的5倍。之後南海公司股價開始暴跌,“南海泡沫”事件爆發。

當時,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經不住誘惑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結果隨著南海股票泡沫破裂,牛頓沒來得及脫身一下子虧了2萬鎊!要知道當時牛頓的年薪也不過2千英鎊。

事後,牛頓叔叔說了這樣一句名言:“我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天體的運動規律,但我卻無法計算出股票市場的變化趨勢。”

南海泡沫之後,受到衝擊的英國自此開始了近百年的完善貨幣發行和監管制度建設。到了1816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從法律的形式承認了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度。1844年,英國頒佈了《英格蘭銀行條例》,英格蘭銀行成為惟一能夠發行英鎊的銀行。

1872年,英格蘭銀行開始為其他銀行在困難時提供資金支持,此時的英格蘭銀行已經開始發揮中央銀行的作用,英鎊開始在全世界的廣泛使用,加上英鎊與黃金穩定的匯率,倫敦迅速成為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之後,歐洲各國也開始先後進入到金本位制度,最終,英鎊成為當時國際結算中的硬通貨,發揮著與黃金相同的世界貨幣的功能。19世紀20年代開始,倫敦的金融市場就受到外國投資者的青睞,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進一步鞏固。

19世紀中葉後,英國海外銀行業的穩步擴張,對外資本輸出規模的擴大,使得倫敦的金融影響力擴展到整個全球,英鎊也隨之被更多的國家接受和使用,更多的銀行機構也願意儲備英鎊紙幣。到20世紀初期,在國際貿結算中90%的結算都使用英鎊。

憑藉著英鎊的威力,英國儼然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倫敦也成為了當時全球的金融中心。最終,英鎊紙幣成為了黃金的代用品,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主權性質的國際儲備貨幣。

不過,歷史總是容易盛極而衰,英鎊在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後沒多久,隨著一戰的到來,英鎊也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02

被戰爭拉入衰退深淵


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1914年,一位塞爾維亞的青年襲擊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史稱薩拉熱窩事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以此為導火索爆發了。

一戰的爆發席捲了歐洲各國,為保證各自國家的社會穩定,歐洲各國紛紛停止紙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迫於壓力英國也廢除金本位制度,開始停止兌換黃金。而以金本位制度為依託的英鎊受到巨大沖擊。自此,一戰成了英鎊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戰後,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爭中士兵傷亡約80萬,國民財富更是損失了1/3,另外,鉅額的貿易逆差,迫使英國變賣了近1/3的海外投資。

更要命的是,一戰讓英國一舉從之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一戰前美國欠英國約30億美元,但一戰後英國卻倒欠美國47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英國66億英鎊的內債。1922年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成為英國國力轉弱的轉折點。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作為一戰中的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於1922年在意大利召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國際經濟會議,史稱“熱那亞會議”。在這次會議中美國開始給英鎊挖坑:會議意圖讓金本位制度成為國際貨幣秩序,允許美元繼續與黃金掛鉤,但其他國家不能將自己的通貨換成黃金,而是換成英鎊。當時的英國還在做著霸主的美夢,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美國的要求。

但驕傲的英國人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受戰爭影響,當時英國通貨膨脹嚴重,英鎊與美元的匯率已經從戰前的1英鎊兌換4.86美元變成了戰後的1英鎊兌換3.5美元。在確定英鎊和黃金之比價的時候,英國政府幾乎想都沒想,就把黃金的平價定在了戰前的水平。精明的美國人斷定,英鎊此時絕對被高估了,這必會導致外貿盈餘國家對貿易逆差的英國進行黃金擠兌。如此一來,英鎊必然會倒下,而美元就可以取而代之。

果不其然,為了維持1英鎊等於4.86美元的高價,1926年一開始,有著大量的資本開始流入英國。但到了1927年,英國意識到危機的資本開始大批流出英國。而這時美國經濟實力已遠遠超過英國,而原先英鎊成為各國貿易結算和外匯儲備的國際貨幣的地位開始逐漸發生轉變。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期間,美元與英鎊一直處於博弈狀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在那十年前並未征服英鎊,而是保持著壟斷地位,與英鎊一起作為兩種關鍵貨幣在全球流通。

到了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到來,英鎊受到極大衝擊。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英鎊和美元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轉變:1939年,1英鎊可以兌換4.86美元,到了1940年英鎊和美元從開始的固定在4.03的匯率英鎊開始大幅貶值。

1944年7月,為建立國際資本和貿易自由化的多邊經濟制度,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自此美元在全球的貨幣地位急劇提升。

二戰以後,作為主戰場的歐洲破壞巨大,英國也遭遇了重創,英國的國際地位一降再降,最終成為為了美國的附庸。而美國則由於遠離戰場,並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而成為了新一代的世界霸主。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確立後,英鎊作為世界結算貨幣開始被美元所取代,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美元正式取代英鎊成為國際性貨幣。

在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之後,英國的全球影響力急劇下滑。英鎊自此開始了漫長的逐步貶值的過程。1949年9月,英國宣佈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從1英鎊兌3.5美元貶到2.80美元;1967年11月,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最終,英鎊淪為美元的附屬。至此二戰以後建立的以美元為首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形成。

1971年,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英鎊的實際匯率制度轉變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而美國再次建立了石油美元體系,使得美元依然穩佔世界霸主的地位。

03

結束霸權的英鎊


英鎊325歲,崛起與衰退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國終止按照35美元一盎司的比價向市場兌換黃金。至此,二戰後形成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就此結束。美元與黃金的脫鉤造成了巨大的市場衝擊。為了挽救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和財政的安全,美國政府決定從國際原油貿易中尋找突破口。

同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阿拉伯成員國收回石油標價權,油價從3.01美元/桶提高至10.65美元/桶,進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在此時時刻,美國政府卻藉機與當時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進行了一系列談判。

最終在1974年美國與沙特達成了一項重要的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為:

美國向沙特阿拉伯出售軍事武器,同時保障沙特安全不受以色列等國侵犯。而作為回報,沙特阿拉伯所有的石油出口必須全部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同時,沙特將出口石油獲得的美元盈餘用來購買美國政府債券。


由此,美國和沙特伯之間的協議為 石油美元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到了1975年,基本上OPEC成員國都開始效仿沙特的做法,成為石油美元體系的一份子。至此,美國從金本位制度進入到了石油美元的時代。

而於此同時,曾經稱霸世界的老牌歐洲勢力並不甘心就此淪為美國的附庸。於是,為了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英、法、德、意等歐洲諸國決定聯合起來成立歐共體對抗美國。

為保證歐共體成員國之間匯率的穩定,避免美元不穩的影響,經過兩年的磋商,歐共體終於在1979年3月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簡稱EMS)。

歐洲貨幣體系規定各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在上下2.5%的幅度內浮動,否則就會遭到官方的干預。這樣各國貨幣就是在這樣一個小範圍內波動,算是基本穩定了。該機制良好的運作推動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而作為前世界霸主的英國,對歐共體的成立剛開始是牴觸的,但隨著歐共體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和德、法等歐陸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英國態度發生了大逆轉,由抗衡轉向積極申請加入。

於是,在1990年10月,英鎊加入了ERM,英鎊匯率由之前的單獨浮動變為同ERM內其他貨幣互相盯住,並且約定了浮動範圍。

1991年底,第46屆歐共體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舉行。各成員國代表通過並草簽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統稱《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該條約的最終目標是在歐洲建立一個負責制定和執行歐共體貨幣政策的歐洲中央銀行併發行統一的歐洲貨幣。

1992年2月7日,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小鎮馬斯特裡赫特正式簽署了該條約,條約也正式生效。之後不久,歐共體也改名為歐盟了。歐盟想通過建立一種單一的貨幣來對抗美元。

當時正處於經濟衰退期的英國,希望藉著加入ERM改變國內的經濟環境。但這時歐盟的核心國家德國卻正處在東西德合併的經濟嚴重過熱階段,德國國內通貨膨脹問題等問題十分嚴重。

於是,經濟過熱的德國與正處在經濟低迷之中的英國在匯率上出現了巨大的矛盾。這時被高估的英鎊希望通過降低利率緩解國內衰退的經濟,而處於經濟嚴重過熱的德國,自然不願冒著加重本國通貨膨脹的危險降低馬克利率去幫助英國。

恰在此時,英國和德國尖銳的矛盾被著名的“投資大鱷”的索羅斯所關注到,於是,著名世界“狙擊英鎊戰”就此打響:

1992年的歐洲各國遭受了金融危機,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經濟都出現衰退。英國企圖降息,以刺激國內經濟。可是英國不能單方面降息,因為英國加入了歐盟的貨幣體系,就得保證自己的匯率穩定。

英國要想降息不貶值,就得要求核心國德國,也採取降息的措施。可是當時的德國,柏林牆被推倒,德國重新統一,西德向東德輸入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德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也就是房地產出現泡沫了。德國不僅沒有降息,反而加息,因為要抑制房地產的泡沫。

於是在1992年9月,以索羅斯為首的眾多金融投機者開始大量做空英鎊,英國政府動用了巨量的外匯儲備依然未能挽救英鎊。經過幾輪的防守,英國政府的護盤資金,消耗殆盡。由於外匯市場上到處都是賣出英鎊,英鎊不斷貶值。後來英國人自己也受不了自己口袋裡的錢不斷貶值,開始湧向銀行,擠兌美元和馬克。英鎊遭受內外夾擊,倫敦宣告失守。

1992年9月16日,曾經充當過全球中央銀行的英格蘭銀行向國際投機者投降:因為英鎊跌破了歐盟規定的界限,英國大臣萊蒙宣佈,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且降息。英國被硬生生的被索羅斯從歐洲一體化的車上給拉了下來。

1998年歐元區建立,英國缺席。此後十幾年,英國主流意見再無推動加入歐元的行動。英國和歐洲只有歐盟一個關係。但隨後,這一關係也開始變得不穩定,英國出現了“脫離歐盟”的聲音:

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

至此,英國“脫歐”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的事了。

對於英國來說,退出歐盟從短期上來講對英國無疑是有利的。至少英國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繳納給歐盟財政的80億英鎊款項。另外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人也表示,脫離歐盟,將使英國許多中小企業不受歐盟規章制度的鉗制,就業機會可能會因此增多。

但從更長遠的利益上來講,英國與歐洲有著與生俱來的唇齒相依的關係:英國有一半貿易額都來自歐洲其他國家。若脫離歐盟,十有八九會影響到英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關係,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資金避風港的國際地位,一旦大量資金從英國撤出,英國未來的經濟前景令人堪憂。

另外,失去歐盟成員國的地位,英國將失去依託歐盟在世界事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將大打折扣。另外,英國一旦離開歐盟,英國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國家:失去歐盟後,英國將極有可能被華盛頓冷落,並且在諸如環境、安全和貿易等眾多跨國事務中被邊緣化。而曾經稱霸世界的英鎊也可能會進一步的被邊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