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暮秋的鄂爾多斯高原,草木零落,原野空曠。但一走進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鎮,便感受到了寂靜環境中撲面而來的熱鬧,穿流而過的車輛、人來人往的店鋪、聚精會神的學員……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開展

慶祝“七·一”主題黨日活動

這些流動的圖景都有一個朝向——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這裡是鄂爾多斯市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重要基地、研討民族問題與交流民族工作經驗的平臺、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窗口、聯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幹部的橋樑。呈“凹”形的灰色大樓,把黨的民族政策方針、黨校教育的強大能量、民族團結的時代要求,還有鄂爾多斯的魅力、鄂爾多斯的底蘊、鄂爾多斯的精神聚攏於一節節生動鮮活的課程,化作一批批少數民族幹部的知行合一。

時代的洪流奔湧而浩蕩,廣大民族幹部的夢想如何抵達遠方?鄂爾多斯民族文化的火種如何點燃希望?這片熱土上民族團結的芳華如何化作磅礴力量?

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這是一座無聲的地標,應答所有的疑問,如同指引的航標!

1

模塊教學“活起來”

幹部信念“定下來”

在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一場場紮實有效的精神大餐接連不斷,如春雨落地,讓學員們腦洞大開,視野提升;他們進農牧區、近農牧民,走出去,換腦筋、開眼界,開天窗、轉頻道,在體驗和實操中獲得內在提升……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幹部職工與培訓班學員開展讀書分享會活動

1992年,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科技培訓中心成立,1997年,更名為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2009年,經市政府批准,從東勝區遷建到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鎮,2011年12月3日建成啟用。歷經歲月更迭,如今的中心佔地面積24393平米,建築面積13193平米,可同時培訓容納學員300餘人。完備的硬設施和軟服務成為廣大學員的“充電站”。

幹部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更是民族幹部“聽黨話、跟黨走”的強大引擎。不論易名還是遷址,中心始終以黨內政治文化聚焦為主線,加強少數民族幹部的黨性教育。

特別近兩年來,中心以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族人民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科學發展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的健康成長服務為宗旨,承擔了培訓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統一戰線其他領域代表人士、統戰幹部培訓,承辦了黨委和政府舉辦的有關專題研討班,成為民族文化、民族幹部、民族團結的教育、研究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雲南省民宗委有關負責人與東勝區蒙古族學校負責人交流民族教育工作

由此,中心以全面提高民族幹部綜合素質和妥善處理民族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在強化黨性教育的前提下,努力在培訓質量、特色、品牌上動腦子,在彰顯“民族”特色上下功夫,教學改革創新成效顯著,課堂質量不斷躍升新層級。

緊扣“民族”特點,創新優化民族類特色課程。引入中央民族幹部學院關於“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民族工作”“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理論和實踐”等特色課程。豐富完善的課程體系變“普通話”為“地方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性黨史黨風教育、國情區情社情教育、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民族團結教育等“大主題”與鄂爾多斯文化、荒漠化治理經驗、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民族地區紅色革命文化、生態建設示範、經濟轉型發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等“小切口”之間建立了紐帶,形成了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培訓基地和實訓平臺。

同時,中心強調課程的“貼近性”,推動“一室一課”建設。加強與國家、自治區民委、 鄂爾多斯市民委的溝通合作,設置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與發展”等與民族工作關係緊密的一批專題課,目前“一室一課”已涵蓋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團結、民族經濟、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等方面,共設計8個教學模塊,近100餘個專題課程。成功打造了以理論教學、現場教學、結構化研討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民族特色課程體系。每個模塊均採取課堂講、現場看、場景悟、研討談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集中詮釋教學主題。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現場教學:神華煤制油鄂爾多斯分公司產業轉型情況

一直以來,中心都採用了“訂單”培養模式,學員“點課”,中心“配課”,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武裝始終擺在第一位,重點突出黨性教育、理論教育和知識教育,打造四維度立體化培訓體系,注重抓“短板”,補“缺陷”,治“未病”,把黨員幹部引進講堂、引向現場、引向實踐,充沛思想之“電”、補足精神之“鈣”。

這樣的“硬框框”,有效解決了幹部教育中“學而不信、學而不化、學而不用”的問題,找準了讓民族幹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好方法,為培養和造就“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乾部和“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 維護民族團結—行動特別堅定, 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三個特別”的民族幹部隊伍鑄造了一個“大熔爐”。

一節節形式多樣、鮮活生動的課程起到了燭照人心的作用,讓民族幹部的紅色信仰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更加堅實。2018年4月,在參加完鄂爾多斯市紀委監委系統綜合業務培訓班,深入學習了相關課程後,康巴什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鄔海榮寫下這樣的感悟:“作為紀檢監察干部,不僅要懂法律知識、政治法規,更要精通黨紀黨規。”

“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我們的主業和主責,只有不斷創新和完善課程體系,才能真正讓教育入腦、入心、入行,才能進一步讓民族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正能量。”中心主任王建介紹說。

1

各地學員“引進來”

民族文化“走出去”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來自吉林、雲南、廣西、上海、湖南、江蘇等祖國各地的學員,通過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這個平臺,近距離感受鄂爾多斯大地的山山水水,感觸這裡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脈動,體會民族團結在城市鄉村繪就的和諧美景。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瀾湄合作組織成員國民族事務官員研修班

2017年8月5日,來自吉林省松原市的少數民族幹部素質培訓班在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開班,學員付小東是松原市前郭縣東三家子鄉黨委副書記,六天的學習讓他收穫頗豐,特別是在成吉思汗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了“從愛國主義角度系統瞭解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和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的現場教學後,又悉心聆聽了“鄂爾多斯改革發展轉型實踐經驗及民族團結政策的具體落實”專題講座後,他對鄂爾多斯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傳承蒙古族文化的終極目的地傳承其民族精神,我所在的鄉鎮也是蒙古族的聚居地,與鄂爾多斯的民族文化有很多一脈相承之處,通過這次培訓,我從鄂爾多斯學到了很多知識,我會更加註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努力使鄉黨組織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的主心骨。”付小東深有感觸地說。

時隔一年後的2019年8月,中心又迎來了“農工黨上海市委會、江蘇省委會、內蒙古區委會‘不忘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培訓班”,在赴鄂爾多斯現代羊絨工業園現場學習“民族特色產業發展”這一課程後,數十位學員圍坐在一起,感慨不已:“原來‘鄂爾多斯’這個牌子有這麼多的故事,而且在市場上的話語權這麼重,簡直超出想象。”從此,他們的印象不再停留於“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這句廣告語上。

鄂爾多斯文化,在於此,卻遠不止於此。

面對民族文化的“富礦”,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始終努力構建全方位的民族文化傳播載體,讓民族文化的“盆景”成為鄂爾多斯高原亮麗的“風景”。

一方面,強化陣地建設,在教學基地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專題長廊。另一方面將民族文化傳播“嵌入”課程設置中,舉辦“鄂爾多斯婚禮”研討班,“首屆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研討會,並在各類培訓班學員中舉辦開展“民族團結好故事大家講”主題徵文、“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微信答題、學跳民族舞和民族服裝秀等活動,受到學員的一致點贊。同時,要求學員在學習培訓期間精讀一本書、寫一篇調研報告、記一本讀書學習筆記、登一次講臺和提一條合理化建議或意見,組建“學員論壇”,加深學員對參觀學習點的“文化印象”;組織學員參加徒步行軍、拓展訓練,在現場教學中體驗鄂爾多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內涵。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2019年度市直機關“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黨建業務骨幹培訓班在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舉辦

為了廣泛傳播鄂爾多斯民族文化,中心還組建了200餘人的外聘教師庫,並與市委黨校、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等單位合作實現互助合作銜接式培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謀共建的“一中心多基地”辦學格局和民族幹部培訓基地群基本形成,而通過來自各行各業的能人,讓越來越多的鄂爾多斯好故事、鄂爾多斯好聲音“飛向”大江南北。

如今,中心“段位”不斷提升,榮光持續“加冕”。2011年12月,被內蒙古自治區組織部、自治區民委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少數民族幹部培訓中心;2016年3月,被鄂爾多斯市委組織部確定為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幹部教育培訓基地;2016年7月,被國家民委確定為中央民族幹部學院實踐教學基地;2016年8月,被自治區民委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標準音西部培訓測試基地;2017年6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民委確定為八省區蒙古語文翻譯工作培訓基地;2018年8月,被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確定為中國作家協會鄂爾多斯文學創作基地;2018年10月,被市民委確定為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全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2018年11月,被鄂爾多斯市委組織部確定為全市黨性教育基地。

清華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陳威說:“在這裡,我們感受到鄂爾多斯的包容態度、創新氛圍和拼搏精神,並被深深打動。農耕遊牧文化的交匯、新老產業的轉型以及熱情、開放、團結、努力的文化精神,讓我們深受感染。”

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猶如一株風信子,將鄂爾多斯民族文化的種子播向各地。同時,各地學員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裡正在成為民族文化交融、交流的漫漫沃野。

1

實踐課堂“接地氣”

服務百姓“冒熱氣”

走進伊金霍洛鎮石灰廟村吉格塔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一棟棟大棚裡,各色蔬菜長勢喜人,西紅柿、黃瓜、茄子還有各種綠葉菜,已經進入採摘季。

這裡距離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僅有十幾公里的路程,是中心的體驗式教學點之一。“學員們來了,既能在勞作中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含義,關鍵是帶來了人氣,比我出去做廣告強多了,我這些綠色產品就不愁賣了,而且還能帶動村裡的旅遊業。”負責人康小平笑著直言。

“為啥來這裡?離家近唄,又不耽誤照顧娃娃,每天110元工資,而且能長期做,比出去打工好。”正在打掐西紅柿苗木的高娃一口氣數了好幾個理由。

在民族幹部培訓和當地農牧民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行“中心+幹部+實踐+百姓”的教學模式,在“精準培訓”和“服務人民”之間尋找“連接符”,恰是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創新之舉。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培訓班開展實踐教學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近年來,中心切實在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和延伸教學上聚力量、做文章,在以伊金霍洛鎮為中心50公里範圍內,打造現場教學體驗點,推動體驗式教學和當地發展有效銜接、融合,努力解決幹部教育培訓中“大水漫灌”的不足,積極推進教學方式內容由“單一式”向“多元化”轉變,打破“灌輸式”“旅遊式”“走讀式”教學,採取躬身實踐、現場教學的方式,把課堂設在農牧民家中、田間地頭。

體驗式教學實行“幹、看、聽、思、感”多樣化培訓模式,學員們在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教學中,實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實打實服務。教學過程中精心穿插設計村支書講解群眾工作方法、老黨員講黨課、座談討論、入戶走訪等環節,圍繞村集體產業發展、教育醫療、舊村改造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實地瞭解農牧民所思所盼,真切感受農村牧區在就醫、上學、就業等方面與城市的反差。同時,在聽民聲、問民意中激發學員關懷基層、扶助百姓的熱情,學員可現場為農牧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切實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真正實現了“深入基層、聯繫群眾、增長才幹、歷練作風”的效果。

對這一點,來自蘇布爾嘎鎮合同廟嘎查的楊繼榮體會頗深:“學員們一來,給我們帶來了最新的消息、技術,還能為我們的發展出謀劃策,讓我們與市場對接起來。”正是得益於被列為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體驗教學點,聽從了學員們的意見和建議,楊繼榮破除傳統觀念在種養模式上重新“洗牌”,他看準了“牛市場”,轉而發展牛產業,今年已見毛利。楊繼榮言語裡都是對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感謝之意。

而龍虎渠村的支書高寶也很有自己的見地:“現在的好多年輕幹部都不知道耕種、收穫是咋回事兒,通過來我們這裡實踐學習,他們長知識了,也給我們輸送了新觀點、新理念。”

目前,中心共建設體驗式教學點3處,佔地30餘畝,年均接待培訓班、考察團20餘期,受眾人數1000多人次,成為學員們破除實際工作中的“本領恐慌”,練好“內功”的“實戰基地”。同時,有力促進了當地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一批農牧民“活了腦袋”“富了口袋”,各民族“抱團”奔小康的“同心圓”越來越大。教學成果,看得見、摸得著。

“啥是初心,這就是初心,我們在學習培訓中也能給當地老百姓做實事兒,還能瞭解農牧民的訴求,以後工作中肯定更有針對性了。”在參加完現場教學後,學員王巴特爾深有感觸地說。


鄂爾多斯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族幹部的“初心”地標!

鄂爾多斯市政協“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2019年度政協委員專題培訓班在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舉辦

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一組組溫暖的數據都在印證著鄂爾多斯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美麗蝶變——每年舉辦各類班次50餘期,培訓學員4000餘人次。“學員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服務滿意度達到95%以上。當民族幹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服務民族工作大局和民委中心工作的職能進一步顯現,民族文化不斷產生“溢出效應”,民族團結持續產生“磁場效能”,更加溫馨、更具智慧、更富活力的鄂爾多斯市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開始新的“起筆”,“打造民族幹部教育品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大樣”已定。

千里奔湧,萬壑歸流。鄂爾多斯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這個聳立在祖國北疆的“初心”地標愈加光彩熠熠,一批又一批民族幹部在這裡接受洗禮後,肩負使命擔當,整裝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