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自從《都挺好》熱播後,引發了一系列的對原生家庭的探究。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很慘,沒有幸運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我們發現自身的性格缺陷後,會刨根到原生家庭的問題。那如果一個人沒有原生家庭會怎麼樣呢?

看完《海上鋼琴師》的電影,又看了這本書,三十歲的我,才看到這本書,真的是慚愧,但是看完後,1900一直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散去。而且他嬰兒時期被遺棄的樣子,他童年時坐在下等艙裡的船窗前,透過一小塊玻璃窗戶望向船外的大海的樣子,讓我的心裡總有隱隱作痛的感覺。尤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總是見不得這種孩子被遺棄,孩子失去父母的情景。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小說的主人公名字叫“丹尼.佈德曼.TD.檸檬.1900”,簡稱1900。他為什麼會有這麼長的一個名字。第一,他被遺棄時,他躺著的搖籃裡放著一個紙條上寫著“TD·檸檬”。第二,他被老丹尼撿到了,於是又加了“丹尼·佈德曼”的姓。第三,就不得不追溯到當時的歷史背景,1900年,美國7600萬人口中有將近14%的人來自移民,移民是使美國經濟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裡每年有100萬的移民需要乘船湧入美國,而“1900”就是一個移民棄子。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霸,世界經濟的重心也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美國那個時候吸引著眾多國家的夢想者。這些移民是一群夢想家,同時也是一群貧民。美國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金錢,夢想,慾望。而這些慾望足以讓他們做出拋棄難以落戶的新生嬰兒的決定

01

沒有原生家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

父母遺棄1900的時候,應該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將他放在搖籃裡,放在鋼琴上,頭等艙最顯眼的位置。他們的本意應該是他能夠被一個富人收養,但是命運總是這麼悖逆。他被正準備摸進頭等艙偷吃東西的黑人燒炭工人老丹尼撿到並收養。燒炭工老丹尼很愛他,但是老丹尼只是個燒炭工,他生活在下等艙裡,知識和文化素養有限,他決定要給1900最好的教育,船長也決定給1900最好的教育,就連麵包師也想給1900最好的教育。

他沒有國家,沒有家庭,沒有身份證明。有人說按照制度,他要被送去孤兒院,老丹尼說:“去他媽的制度”。有一次,1900在看報紙,他問老丹尼:“什麼是媽媽?”老丹尼告訴他:“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匹馬。”

隨著1900的成長,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對他所有好奇的解答都來自於丹尼,丹尼跟他說陸地上有大白鯊,讓他別下船。孤兒院是監獄。就彷彿我們嚇唬不睡覺的孩子,床底下有貓咪,專抓不睡覺的孩子,吃糖牙齒會長蟲子一樣。

就在1900八歲的時候,這個黑人爸爸老丹尼意外死去,船長在丹尼用白布裹著的遺體上寫下了“Tanks Danny”,這個時候1900第一次來到船的甲板上,目睹著丹尼父親的遺體被推向大海里。他再一次淪為孤兒。這是他八年以來第一次見到藍天,第一次聽到大海的聲音,他仰著頭,看著藍天,聆聽著大海的呼嘯,連呼吸都屏息。傷心難過加之好奇各種滋味,五味雜陳。八年時間他沒有登過陸地,他沒有祖國,沒有故鄉,沒有家庭。在醫院,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出生的痕跡,他相當於沒有出生過。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1900失去了直接監護人,船長打電話讓警察送他去孤兒院,八歲的1900藏了起來,誰也找不到,在他的意識裡,孤兒院就是監獄,他不能進監獄。警察走後的第八天,大家發現1900時,他坐在鋼琴邊,開始著自己的彈奏。大家都詫異:“鬼知道他是怎麼學會彈鋼琴的,誰教他的。”事實上,誰也沒教他。也許作者比較信奉“宿命論”,他出生就在鋼琴上,他突然會彈鋼琴也是宿命。他就是一個鋼琴天才,他彈的曲沒法模仿,因為他也不知道他彈的是什麼東西。當他坐在鋼琴凳上的時候,他忘我的彈奏。當他從鋼琴凳上站起來的時候,他忘記了彈奏的是什麼曲子,每天的音樂不重複,他可以因人彈奏,讓傷心的人放下心事,讓虛偽的人放下偽裝,讓失意的人燃起希望。

然而,他只能在船中央彈奏。離開大海,甚至船一著陸地,他就無法彈奏。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他的與眾不同,他就是個神奇的存在。可是在我看來,他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從出生到28歲,他從來沒有下過船,他呆在船艙裡,眼裡全是透過船玻璃看見的海。每次視線裡移動的都只是冰山,每一次耳邊的聲音都只是海水,每一次……”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每天生活在一個密閉而狹小的空間裡,生活了好久好久,他無法再走出這個空間。

就像故事的敘述者小號手一樣,他第一次見到1900,他說:“聽說這個船上有一個人,27年,從來沒有下過船。”1900說:“沒錯,那個人就是我。”當時小號手吃驚的看著1900,他很驚訝,覺得特別不可思議。此時他對1900的世界是充滿恐懼的,因為他不理解。同樣,那樣的身世,那樣的經歷,那樣的環境,1900對船上的人們所向往的新世界、慾望,他不理解,所以他也充滿了驚訝和恐懼。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雖然在這艘船上,他吃著大鍋飯,大家都對他關愛。但是父母的愛與其它不一樣,他是一種一對一的關愛、給予和家庭文化的潛移默化。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它有約束、有愛、有傷害、有抗爭、有影響、也有依戀。這些微妙的感情1900通通沒有體會過。他的情感很單一,環境也只是船上,他接觸到的不是船上的服務者,就是船上的客人。這些客人也僅僅是告訴他一些地方有什麼,有什麼故事。所以他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沒有切身體驗過。

他唯一的玩具和夥伴就是一架鋼琴,只有在彈鋼琴的時候。全場嗨起來的時候,他是最興奮最快樂的。但是船靠岸的時候,就是他最失落的時候。所有人站起來,喊道:“美國,我來了。”他只是驚訝的望著他們,他不明白他們為什麼突然會那麼亢奮。

02

沒有父母做後盾的孩子沒有“復原力”

那麼我們再進行一種假設,假如老丹尼沒有死,1900的人生會不會有變化。

老丹尼在他的生命中充當著父親的角色,小的時候他對這位父親充滿依賴,他所有的好奇都源自於老丹尼對他的解答。

如,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馬,孤兒院是監獄,陸地上有大白鯊……

他享受著老丹尼一對一的呵護,他對老丹尼的有一種特殊的依戀關係,就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當他淘氣的時候,老丹尼會告訴他,不能破壞船上的公共財產,不能熬夜,沒經過允許偷吃麵包房的東西是不對的,小孩子應該怎麼樣?這些規約對他也會有或多或少的約束。

當他開始長大,老丹尼對他會有期望,會期望他去美國發展,會給他樹立夢想。當他有自我意識,當他開始叛逆。老丹尼發現他沒有小時候聽話,對他充滿依賴,企圖對他控制,又無法控制的時候,他們之間就會有父與子的對抗。他會有叛逆期,他會罵丹尼啥也不懂,他也會鄙視老丹尼是個騙子,居然告訴他媽媽是馬,孤兒院是監獄,陸地上有大白鯊。他們之間會有父與子的依戀和衝撞,他會經歷正常孩子必經的成長階段。

而這種衝撞和約束也會讓他感受到人間煙火,他會受源自原生家庭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他也會有源自原生家庭的力量。雖然沒有媽媽,只有老丹尼,他的生活不會有多富裕,他也僅是生活在船艙裡,他也會彈鋼琴,但是他也會下船。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試想當老丹尼在臺下,看著這個無師自通,彈奏得一手好鋼琴的兒子,他會充滿了驕傲,會誇他,也會自我陶醉,覺得自己教養出了好兒子。老丹尼也會因為愛,因為驕傲,試圖控制孩子,試圖在孩子面前張顯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偉大。而正當年輕氣盛的1900,會不屑於老丹尼的自戀。甚至他會覺得他像個騙子,啥也不懂還愛瞎咧咧。他會探索他到底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在這種愛與被愛,控制與被控制,叛逆與爭脫間,他會學會與人的相處,老丹尼的處世也會或多或少影響著他。

他也許決定去音樂學院去學鋼琴,回爐再造,他也許要去陸地上去看一看不一樣的音樂人。他會成長。老丹尼也會經歷一場目送,目送1900漸行漸遠長大的背影。1900也會因為老丹尼的愛而充滿力量。即使他在闖蕩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委屈,會因為老丹尼的一個電話,一通安慰而很快復原。

然而老丹尼死了,他的成長就出現了斷層。

所以當他決定走到第三個臺階時,又走了回來。那個時候他知道他已經下不了船了。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如他所說:阻止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麼?我看不見的那些。綿延的城市應有盡有,惟獨沒有盡頭。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音,最後一個音。鋼琴上有88個琴鍵,在有限的琴鍵上你可以創造出無限的音樂。無盡的城市是無盡的琴鍵,怎麼能彈出旋律?無從下手啊。成千上萬你怎麼取捨和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一種死法?無窮複雜的選擇難道不會讓人崩潰嗎?

03

沒有原生家庭羈絆的人生,也就沒有世俗的希冀

1900的人生沒有任何羈絆,也就是沒有任何牽掛他的人,或者能被自己牽掛的人。唯一一個令他心動的女孩,也下了船。也許是這個女孩,才讓他萌生了下船的想法,但是他最終沒邁出心裡那個坎。原因應該有很多,他喜歡她,但是他不知道如何找到她,他更不知道如何來愛她。而這個女孩可能只是一時心靈的悸動,還成不了他的牽掛。在有限的人生裡,他已經很不羈了。船長也拿他沒辦法,他無視規則。他常掛在嘴邊的是:“去他媽的規則”。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有一天,突然從陸地上來了一個音樂大師,自稱是“爵士樂之父”的人,要來跟1900鬥琴,1900居然不懂這是為什麼。在這個海上,他只彈琴,他只知道鋼琴就是他從小到大最喜歡也最令他感到快樂的玩具。他本來帶著敬畏和佩服的眼光看這位“爵士之父”,沒想到他居然跟他炫琴技,這讓他很失望。當這位自詡為“爵士之父”的鋼琴家被1900的琴技打敗,他灰頭土臉的溜走時,1900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說了一句“去他媽的爵士”。

他跟人的交流也是通過琴聲,他很少能與人深入的交流,跟夥伴一起玩耍。他最快樂的時光是船開動到海中央,那是他最興奮的時候,那是他最自信和最快樂的領地。他從小沒有同年齡的夥伴跟他一起玩耍,跟他一起打架,爭吵。他只是獨自一個人。他對世界的一些新的認知來自於這個新來的小號手,小號手跟他分享著他和女兒的事情,外界的事情。也是這個好像第二父親一樣的小號手,鼓勵他下船,又令他產生下不了船的痛苦。

這個時候他的人格已經形成,即使削肉銼骨都無法進行改變了。他和小號手沒有經歷過那樣的父子之情,這個第二父親很多時候只是扮演著一個師者的形象。就像一個離家多年的父親,孩子很小的時候一直沒陪伴在孩子身邊,突然孩子長大成年了,他回來後再管教孩子,他無法跟這個孩子有更親暱的連結,這個孩子的人生態度也再難以扭轉。

其中文中有一段特別不起眼的文字,就是1900的這位第二父親,他在和1900交談的時候,談到了自己的生活:作為一個老父親,他的生活糟糕透了,不僅遭到了妻子的背叛,就連他的五個孩子也不幸染病去世,他一度想自殺,覺得人生沒有了意義。然而唯一留存的小女兒卻點燃了這位父親心中最後的希望。

羈絆一定時候,也能讓人走出絕望,有所希望,有目標。起碼在失意的人生裡還有這麼一點亮光,讓他匍匐前進。

記得朋友曾經說過,他以前無所記掛,一個人在外地打拼,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跟朋友玩通宵,飆車技。可是結婚成家有孩子以後,他變了,他更多的是對家庭的記掛和責任,所以性格也溫和多了,開車都很小心很慢。

羈絆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軟肋,同時也是責任、勇氣和歸屬感。

1900呢?當他決定不下船的時候,他所有的希冀和樂趣都是來自於這艘船和那架鋼琴,當這艘船要停運了的時候,他決定跟船一起走向毀滅。他活著還有什麼希望嗎?他本來對這個世界就沒歸屬感。這艘船承載著他的人生,離開船,離開海他不能彈奏鋼琴,他還能做什麼,他不知道,他的自我價值感沒有那麼明確,在他的潛意識裡,這艘船和那架鋼琴才是他最終的歸屬,是他的家。就像《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他與世界的格格不入,他對京劇的痴魔,源自於他童年時的陰影和封閉學戲的那段時光。如段小樓罵程蝶衣的話:“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他已經活在了戲裡走不出來。在海中央彈鋼琴,大家都為他的琴聲痴迷、陶醉,才是他真正的自信,而除此之外的其它都讓他不知所措,充滿恐懼。

《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鋼琴天才的執念還是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

後來的人都很佩服1900對於音樂有那麼深的執念,他不同於這個慾望城市的人。我想那些人沒有真正地懂他。

正如《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滿地的六便士,而你一抬頭卻只看見了月亮。”

在旁人看來這個抬頭看見月亮的人有很高的境界,是“神”一樣的存在。而事實上,這個只看見月亮的人根本就不在社會規約內,他沒有國籍,沒有故鄉,沒有原生家庭,他對那個自己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恐懼,他看不到滿地的六便士,他的眼裡只有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