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想了又想,等了又等。

还是想说点什么,就《少年的你》上映后的所有感受。

这种感受是矛盾的,而我发现,这种矛盾其实存在于很多人身上。

一边是在电影院里完全为电影所动容,压制不住的喜欢。

甚至想要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一边是走出电影院后发现,它已经被钉在了「抄袭」的耻辱柱上。

瞬间像是被泼了一盆凉水般。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喜欢和三观,哪个比较重要?

这似乎是一道涉及到“道德伦理”的题,怎么作答都不对,所以大多数人干脆选择了沉默闭麦。

逃避可耻,但是有用。

不过,影妹还是决定聊一聊。

聊一聊喜欢,也聊一聊三观。

01

国产访谈综艺《和陌生人说话》的一期节目中,呈现过一起的持续八年的校园霸凌事件。

高一女生王晶晶因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引发群嘲。

然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无数无缘由的恶意涌进她的生活。

嘲笑,羞辱,谩骂甚至肢体暴力。

她成为了全校公敌,成为了被戏谑示众的“神女”。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就算她后来抑郁退学,工作结婚,这样的恶意仍然在她的生活中从未散去。

八年,她的人生黑暗一片,她的精神饱受折磨。

可最后,能为她这么多年来痛楚买单的,仅仅只是其中一人为期三个月的拘留判决。

近年来,和王晶晶一样越的校园霸凌事件,不停的走进公众视线。

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目睹过它的状况。

但事实是,如果你不身处其中,就远远不会了解它狰狞的全部模样。

它为什么发生?

它会如何结束?

它能带给一个人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如今,这部「少年的你」,终于给出了答案。

电影始于一场校园霸凌的结束,而它的结果,足以用惨烈来形容。

高中少女胡小蝶,从高楼砰然坠落。

同学对这场死,围绕议论,猜测纷纷。

只有陈念,为她披上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保留最后一点体面。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也就是这一举动,让她成为了校园霸凌的下一个受害者。

她们脸上露出不屑:“就你善良吗?那么多事干什么?”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你看,一场霸凌开始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

甚至有时候,它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一句玩笑话,一个不顺眼,一点不合群,就能成为开端。

然后,肆无忌惮的恶意,就这么散发开来。

侮辱,嘲笑,殴打...

有的大人,会把这定义为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

可就是这些所谓的“小打小闹”,对当事者造成的身心伤害,想象不到的沉重。

椅子的脏水,砸上身的排球,下楼时的背后一推...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这是看得到的伤害,陈念都默默忍让着。

而看不到的,还有同学们的沉默,排球课上的无视,偶尔露出的戏谑笑脸...

这些,慢慢形成一个球,把陈念紧紧的压在里面,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终于她受不了了,决定反抗。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可是,反抗又有什么用呢?

这种校园案件,警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处理标准。

多数家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而学校,更是没有办法给出妥善的结果,只想着息事宁人。

最后结果,往往就是一拖再拖。

就在这拖的过程中,受害者要承受的伤害,变得更多更大。

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变本加厉。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原先冷漠的围观者,也开始给出责备:

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是不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终,这场霸凌的结束——

要么,是受害者带着满是伤痕的身躯逃离,与噩梦相伴一生。

要么,就像电影里一样,沉默,然后爆发...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在《少年的你》里,我们看到了校园霸凌的完整模样。

它毫无缘由的开始;不可抑止的发展;

它不受重视的处理;终究爆发的结束。

同样的我们看到了,一场校园霸凌中,所有的伤害构成。

一场校园霸凌里的受害者,也许只有一个。

可造成的伤害的那些人,却是一群。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动手的,和围绕叫好的。

嘲笑的,和冷漠不言的。

指责的,和火上浇油的。

他可能是直接的施暴者,也可能是沉默的同学。

他可能是不想担责的班主任,也可能是反过来指责你的父母。

在成为受害者之前,陈念也是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在胡小蝶跳楼之前,她曾问:

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呈现: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到底能做点什么?

我想,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你的心里一定有了答案。

02

校园霸凌,是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社会价值。

但我对它的喜欢,不止于此。

在《少年的你》中,我们又触摸到了那段无论如何也不会遗忘的经历:

高考。

高考前,所有人桌上堆积成山的书本,日夜不休的刷题,热血激昂的宣誓。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高考时,考场外加油呐喊时此起彼伏,人人摩拳擦掌,考场内考生提笔埋头,争分夺秒。

高考后,机器一遍遍过着考卷,打出冰冷的分数,最后尘封进牛皮纸袋里。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这些镜头太真实了,真实的让我们仿佛又一次经历了那个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夏天。

高考,意味着什么?

对陈念来说,高考是她人生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她的成人考试。

她迫不及待的想要长大。

可现实是,从没有一节课教过他们如何变成大人。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没人教,那就自己摸索。

像郑易说的那样:长大就像跳河,河里有石头,有沙子,也有贝壳,每个人的长大,都是闭着眼的。

陈念把高考定义为长大的标志,考完后她就成为了大人,可以选择忘记某些伤痛,可以完全逃离这里。

为了能顺利高考顺利长大,她一直忍让所有石头沙子的伤害。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被欺负了不说话,被打了不反抗,被剪了头发还是一样顶着平头去上学。

她以为只要忍过了高考,一切就都结束了。

然而,忍是没有用的,她的成长还是经过了一场爆发的洗礼才终于完成。

而对于小北来说,高考是别人的人生。

自己的人生考卷早就在13岁母亲离去的时候就写好了。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他在殴打与被殴打中,一天天的熬,用拳头和伤口面对着全世界。

这两个人,在不同形状却同样残酷的环境中,孤独而又用力的生长。

直到,他们遇见了彼此。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像是阴沟里被照进了一道阳光,又像是人生的考卷,多了一道题。

而它们的名字,叫做,少年的喜欢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关于「少年的喜欢」,我们其实在国产青春片里已经看过不少。

但不得不承认,其中大多数的喜欢,都离不开矫情和无病呻吟。

而《少年的你》不同,它不沾染一点俗世尘埃,干净而又热烈。

没有拥抱,却能够互相取暖。

没有表白,却一直守护彼此。

在这里,「少年的喜欢」永远不是叫嚣着的油腻承诺,也不是夸张的表白宣言。

它更多的时候,是悄无声息的——

是开着摩托经过大街小巷时,掠过耳旁的风;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是一起用剃刀割掉的头发;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是小北特意绑在陈念家门那座桥上的白色雏菊;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是陈念走进警局前带上的那顶属于小北的帽子;

是在监狱里两个人流着泪又带着笑的沉默对视...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虽然无声,却更是动人。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最不能忽视的,还有演员。

周冬雨无需多言,每一场哭戏,都是教科书式的表演。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这一次,她也完全打破了之前《七月与安生》留下的只能演“问题少女”的偏见。

而作为电影新人的易烊千玺,就只能用“惊喜”一词来表达。

可以说,他完全深入进了小北的灵魂里,撑住了自己的每一场表演。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时而世故老成,时而少年狡黠,时而愤然落泪。

能够接住对手抛来的戏,也能接住导演一次又一次怼到脸上的特写镜头。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可以说这一次,他打破的是顶级流量与好演员之间的矛盾性。

这对他来说,是可贵的。

对我们来时,亦是。

03

最后,既然要聊这部电影,就注定逃不开它所有的争议。

这也是影妹一直纠结要不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是真喜欢。

可,又不能喜欢。

因为它被爆出的原著抄袭融梗争议,锤的真实。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影妹并没有看过《少年的你》原著。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也没过感受到它和《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有多相似。

但在微博上看到了网友费心整理出来的调色盘后。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我就再没理由为原著和作者开脱。

小说原作者的抄袭是真的,融梗也是,这点没有办法洗。

但又不得不说,现在的很多抵制声音,都太极端。

网友为了抵制抄袭,就把导演、团队、演员、甚至观众都看成“知错犯错”、“助纣为虐”的坏人而一棒子打死的言论。

恕我没有办法认同。

且不说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原著中的融梗抄袭部分,电影出彩的地方也近乎与原著没有关系。

就算有人说,改编抄袭作品,就是原罪。

可这罪的源头,并不是导演和演员,不是这部电影,更不是看这部电影的观众。

真正得负责任的,不应该是市场的监管吗?

当初为什么能让这抄袭作品,安然通过检验,出现在读者或者导演的面前?

可几乎没有人去深究这一问题。

而是统统把脏水倒在了与电影相关的人身上?

不仅否认他们的努力,更否认这部电影带来的意义。

我们该不该为喜欢《少年的你》而羞愧?


如今,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更多是喜欢它传达出来的社会意义。

但这种喜欢,却不能宣之于口。

因为在多数抵制电影的网友眼里,只要你把这种喜欢说出来了,就是对另一种社会意义的侮辱。

这样的矛盾,也许正是当下电影市场的悲哀之处。

而这样的悲哀,也不知道何时能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