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倪瓒(1301-1374),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他的画前景与远景的墨色并无明显的差别,似平画面的深度消失,令人觉得近景被推远,远景被拉近。宋入山水中三度空间的层次感被他破坏,变成了平面结构的图式,而近乎抽象化的表现,这显然是画家主观意识的增强。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倪瓒的笔墨枝法具有独创性,画山石是以枯笔变化披麻皱,兼采斧劈皱侧笔皴擦(画史亡称他的皱法为“折带皴”,一名“叠糕皴”),石块似方而圆,有一种拙朴的趣味。他的用笔所形成的线条具有特殊的魅力。他多用干笔侧锋,行笔深沉雄健,笔凋始终保持文静闲雅的风致,而且淡淡的、干干的,一笔——划都有一种微妙的均衡和张力。从树木枝干的描绘,就可以体悟到这种张力的效应,笔墨不多而生气盎然,充满了秋天的寒意,同时使大片空白变成空灵的境界。这是倪瓒以简胜繁的超人之处。

倪瓒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突出,早在他生活的元代时期,他的画名与人品就已经为人所知。倪瓒是元四家之一。然而,与其他画家相比,倪瓒的绘画作品以其特有的“空灵”之态给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隽永。倪瓒这种绘画风格与元四家中另一位画家王蒙截然相反,尽管王蒙与倪瓒生活时期大抵重叠,但是他们之间的绘画风格差距很大。倪瓒的作品画面干净而空灵,而王蒙的作品则画面饱满,显得非“热闹”而繁复。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倪瓒这一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元代就颇受世人追捧。士大夫之间甚至以彼此家中是否藏有倪瓒作品而评定此人是否归属清流,是否有资格进入文人士大夫阶层。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显示出倪瓒作品被士大夫阶层追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倪瓒作品所流露出的气息,正好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相符合。然而,倪瓒山水绘画的风格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仔细比对倪瓒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中说流露出的绘画风格和气息是不太相同的。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题识:余来城郭,暑气甚炽。偶憩甘白先生乐圃林居,不觉数日。相与 荫茂树,临清池,观羲文之象爻,弹有虞之《南风》,遂以永日。忽已淹留久如,闲成此诗小册,呈甘白以寓笑乐耳。甲寅六月十六日,倪瓒。闲静幽人宅,萧条乐圃亭。炎暑浃旬剧,远山当户青。凉生犹病差,愁解如酒醒。卧看风篁影,落月满阶庭。

鉴藏印:欣遇、惟允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元 倪瓒《乐圃山居图》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