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麟答网友问(三)


曹宝麟答网友问(三)

曹宝麟先生

曹宝麟先生是当今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也是写米字的高手,小编整理了曹老师20年前在书法江湖回答网友提问的精华部分,献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大家仔细研读,书艺定能大进!

21、关于苏、黄学习

苏字的学习,大概始于二十年前,而学黄则是近几年的事。有苏的基础,学黄就较容易,因黄本也是学苏的。但苏黄的本质区别也是明显的。字形而言,苏扁而黄方,线质则苏肥而黄瘦,结字也不很相同。至于取舍,好象也不是刻意的事情,你学过什么,笔下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喜爱哪一家不能强求。我对苏米的分析,可参阅拙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你的最后一句,既说是习气,便不能不认为是长期而养成的了。

22、关于蔡京与王铎

“书以人传”也是我国的传统心理。蔡京为“六贼”之首,是祸国殃民的首恶,他的书作流传不多,不能说没有道德的取舍在内。王铎只是“贰臣”,道德审判就没有那么严重。再加上年代较近,流传就相对为多。

23、关于悬臂

悬手对高桌椅产生之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产生以后,使偷懒得以伴生。我想悬手不算什么大难度的事,只要约束自己,久之便成习惯。悬臂的好处,当然是得到极大的自由。

24、关于学米

他的儿子们当然首先是受到影响的,而学得最象的应是吴琚,学的最好的应该是王庭筠。时代远些的,受到的影响就不可能比较单一,如明代的董其昌和王铎。我学米原先也比较单一,这是学习的必需。但逐渐也应参入一些其他各家的风格,主要是米所从来以及并时的,如苏黄等名家。当然,以米为面,是脱不了的。

25、关于蜀素答清石

此帖乃米老五合交臻之作,字数多,习气又不重,故窃谓最足学。由颜及米自然好,因颜本是米源头之一,上追是明智之举。

26、关于学书

我打字尚不熟练,只能简要回答您的问题。您说创作有集字感,我想老米集古字时也会如此,从不统一到逐渐统一,最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您提议我抛弃老米,自成一家,道理固然不错,但我想要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我只能以米为面,再掺入一些其他各家的东西,力图以古典的技法写出自己,哪怕写出一点自己的面貌,能体现学问和胸襟即是有异于他人了。我是为此努力的。

27、关于学书

临写和创作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不能偏废。小字当然比大字容易。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望您观看我编写的书法史。贯通无非是一个“势”字。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我们应对照米书,参透他悟出了什麽。

28、关于书外功

我觉得“书外功”主要是文史方面,能把王力四册《古代汉语》一字不漏地通读几遍,已足受用。

29、关于魏启后

我十二年前首次见到魏启老,印象不错。去年第二次访问济南,我要求去见的老人也只是魏启老,足见我对他的尊重。在国内象他这样门庭若市者是不多见的,其势头如从耳闻算起,至少也要十五年了,既然不衰,说明极受欢迎。老爷子家里竟然没存货。买主头天付钱,隔天交字。这样,流向市面的几乎都是应酬品。但我见到自藏精品照片一册,书画俱佳。他的山水画倪云林一路,与他书法虽学米而出以平淡简远可互为印证,格调总体来看是高的。窃以为他在今存老先生中可以首屈一指。

30、学行书是否须先从正楷学起

至于学行书是否须先从正楷学起,恐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我觉得东坡“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的说法比较在理,也就是说先学正楷为是。窃以为,正书行笔速度相对较慢,而笔法和结字,只有在这条件下才能得到刻意的模拟。自结字而言,正楷阶段须解决结字的常规问题,譬如对称和停匀之类。到了行书阶段,由于笔势的加强(主要是上下字的萦带关系得到加强),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在常规的基础上有一些变态,即所谓因势结字。这时常规的结字只起到暗示的作用,因此每次写同一字都不会按模脱墼。当然,经典的行书范本还是要下大力气来学习的。无论正行二体皆须取法务上,这就毋庸赘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