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董妳的千里草


讨董十八路诸侯是《演义》的说法,历史上根本没有十八路。总体说来,演义出于抬高刘备的想法,把根本没有参加过讨董的刘备,以及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们都抬进了讨董中。

一、首先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等人都没有讨董,那时还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备就更不可能讨董了。陶谦、马腾不但不讨董,甚至还和董卓掌控的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陶谦向董卓的朝廷进贡,马腾和董卓结盟。公孙瓒没有参加盟会,表面扬言讨董,实则南下和冀州韩馥争夺地盘。孔融被黄巾余部围着,自顾还不暇,根本无力讨董。至于刘备,此时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谈何讨董?

2、为什么演义里上面这些人都讨董了?因为《三国演义》核心思想是尊刘的,于是但凡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都给上了荣誉榜。

3、其余的诸侯,应该大多参加过讨董,主体是兖州的官员。譬如刘岱、张邈、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都是兖州的官员,张邈之弟张超、张邈好友曹操等人,此时也都在兖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讨董原本就是兖州官员发起的。

4、讨董真的是曹操最先发起的吗?这点恐怕连贬曹的《三国演义》都给搞错了,因为做为胜利者的曹魏政权很可能连最初历史事实也给掩盖了。星火辰认为,讨董最先是张邈、张超兄弟号召的,发端者是张超的僚佐臧洪。曹操行奋武将军这个官号,根本不是朝廷的任命,而是他自称的,他甚至连盟书都没有上。当时的曹操,应该是附属张邈麾下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曹操在袁绍推荐下当了兖州刺史,张邈会如此不服气,还接受了陈宫引吕布入兖州反曹的建议。

5、盟主袁绍此时在河内郡,他弟弟袁术此时在南阳,孙坚和袁术结盟着,他们很可能都没有到过盟会现场。盟会现场在哪里?在兖州地界内,而后来被曹操痛骂的每日饮酒高会、无心讨董的列位诸侯,正是驻扎在酸枣的兖州诸将,他们甚至讨董没出州界。曹操被徐荣打败后,便跑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因此,演义中演曹操在盟帐中骂袁绍,这是很成问题的。

6、真正讨董的只有孙坚、曹操吗?和董卓军直接交锋的,按照演义中表述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三国志中还有王匡。事实上,王匡是袁家故吏,相当于袁军。由此可见,三国原本的事实,已经在后来曹魏的历史记载中被掩盖过一次了。

二、说明了以上问题,再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

因为三国的历史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被遮掩过一次,《三国演义》再刻意改动一次,失实就更远了。朋友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官爵,原本就有问题,对证不了历史,因此此处只是大概言之。

1、演义中袁术、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都大有问题。袁术只是占据南阳,根本没有当过什么南阳太守。马腾这个西凉太守是怎么来的?东汉有西凉郡吗?汉末的马腾最初是东汉朝廷的造反者,即便他和董卓结盟获得朝廷的任命,也不该是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官职。对照公孙瓒的传记,北平太守也属于演义生造的。至于张杨,只是在上党活动过,此时还到了河内活动,被袁绍招抚,上党太守也是强加上去的。

2、总体来说,曹操的行奋武将军,是个自称的官号,又是杂牌将军,可以忽略不计。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生造得大多不妥,可以不比。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那时候马腾、公孙瓒、张杨等人官职不大明确,但是他们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因为手下都兵力强大,在一方有很大影响。至于当时的曹操,虽然有一点兵,但真是寄人篱下。

3、剩下的诸侯,应该以袁术的后将军、韩馥的冀州牧官职为大,但剩下那些人的官职也比他们小不了多少。袁术的后将军,排位只是在九卿之后,应该是中二千石的高官。韩馥的冀州牧,本来来源于冀州刺史,但是汉灵帝实行州牧制后,把州牧也抬到了中二千石。因此,袁术、韩馥二人的官职应该是相当的。从实力上论,袁术、韩馥也差不多,韩馥虽然是冀州一州之主,看起来比袁术一个南阳牛逼得多,但是袁术的南阳那是帝乡,在东汉应该有特区的性质,而且人口极为繁盛,比韩馥不差。至于剩下的刺史、太守、国相(诸侯国)之类的,都是二千石的官员,比他们官职只小一点点。只是吧,汉末的刺史,似乎已经有一州之长的意思,看似比只管理郡国的太守、国相要大。最初,刺史只是汉廷临时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只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是到了汉末,这种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星火辰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

(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


(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


(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



(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


(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小祁说历史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与其说是尽最后一点臣子之心,倒不如说各怀鬼胎来的贴切,那么在这些诸侯中谁的官职大些,今天不妨一起分析下。

先弄清楚(讨伐董卓)诸侯的数量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一]豫州刺史孔伷、[二]兖州刺史刘岱、[三]河内太守王匡、[四]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五]山阳太守袁遗、[六]济北相鲍信[七]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这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诸侯的概述,可以清楚的数得出不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加上曹操也才十一路而已,至于十八路诸侯的由来,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演义里面的陶谦,公孙瓒等,在三国志中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只是并没有题主所的提及的名单当中,因为此二人不在讨伐董卓之列,所以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应该在十三家(包括长沙太守孙坚)。

东汉诸侯的官职有哪些?

来看看参加讨伐董卓的这些诸侯都是什么身份?后将军、冀州牧、豫州刺史、兖州刺史、河内太守、济北相、奋武将军等,听上去个个都是牛人,那么他们究竟谁更牛些?(见下图),可见刺史与州牧应该是相当的,而郡下面有太守,而相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丞相,只是分封诸侯国的相,只不过相较于其他的级别,这里的相级别已经很高了,他的俸禄2千石,与州牧相当。由此可见这些诸侯当中官职最大是后将军袁术。


农夫说历史


后将军袁术最高。

袁术因为嫡子身份,得到叔叔袁隗重视,之前已经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这样的重要职务。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拉拢袁家,正式以朝廷名义任命袁术为后将军。



后将军,中二千石,待遇最高。同时,后将军也是天下第五军职,仅次于车骑、骠骑、卫将军、前将军(大将军非常设将军)。



至于袁绍,正式的官职只有渤海太守。诸侯会盟推荐为行车骑将军,也就是自封的大汉朝代理陆军总司令。


四川達州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

在三国演义当中,这十八路诸侯聚盟曹操是主要牵头者。剧情是曹操先假传圣旨,讨伐董卓,然后袁绍袁术等人纷纷响应。等十八路诸侯聚齐之后,在一起开会商量,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开始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

如果说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是牵头者,袁绍是盟主,是不是曹操或者袁绍就是官职最大?

其实三国演义里也说了不是,三国演义把十八路诸侯全列在了一起,并且以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八等顺序排序。

排名第一位的是后将军袁术。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三国演义》


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历史还原还是很清楚的。

因为在《三国志》里记载,当时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一路诸侯。这十一路诸侯之中,曹操也是以奋武将军的职位勉强名列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其实三国志里面的这个顺序,已经非常明显的是按照官职高低排序。

后将军是朝廷中央重臣,官职最大,所以后将军袁术排名第一。

然后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汉代的官职是一州负责人叫州牧或者刺史,州牧在黄巾之乱后权力稍高于刺史。但无论州牧还是州刺史,都是一州军政负责人,担得起诸侯二字了。

州牧刺史之后才算是各地的太守,这又低一级了。

可以看到三国志里面讨伐董卓的十一路诸侯,四世三公的袁家就占了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

这个时候的袁家真是尽显豪门本色啊,可惜,可惜。


以史为鉴


东汉末年,董卓恣意妄为,擅行废立,横行跋扈,各地官僚士大夫因此愤恨,最后形成反董卓联盟,关东各州郡共推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主要包括兖州、豫州两路人马组成的酸枣联军,冀州河内联军,以及荆州鲁阳联军。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包括: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以及作檄文讨伐的曹操,另外,平原县令刘备虽不算十八路诸侯之一,却也跟随公孙瓒参与了讨伐行动。

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中,则是如此描述反董卓联盟: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鄴,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在这其中并无提到孔融、张超、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孙坚和刘备,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术》曾提到孙坚也参与讨伐董卓:“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则记载了曹操也加入了反董卓联盟,当时“太祖行奋武将军”,在《英雄记》中则提到刘备也有参与讨伐董卓:“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另外,《三国志·张杨传》有提及张杨也参与:“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则提及张超参与会盟,当时臧洪设坛宣誓时提到刘岱、孔伷、张邈、乔瑁、张超五人。

至于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四人,并无史书提及是否参与反董卓联盟,因此暂且认为他们当时只是旁观者,那么,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中,究竟谁的官职最大?

从俸禄而言,车骑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都是秩中二千石,州牧、郡太守和杂号将军都是秩二千石,所以后将军袁术应可算最高,而袁绍虽自号车骑将军,但并未得到正式承认。而就爵位而言,当时孙坚是乌程侯,属于县侯,而袁绍是邟乡侯(并非演义所说的祁乡侯),只是乡侯,孙坚爵位最高。

以上是东汉末年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官职分析,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说起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会盟,是为了讨伐国贼董卓一事,这是属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没有那么多的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而且他们没有如小说中全部来到酸枣这个地方。这是附近的几个诸侯过来了。其他诸侯只是摇鼓呐喊,声讨董卓。真正打过董卓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那么我们就先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好了,《三国演义》这样写道: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最后一路把刘备也算了上去。

接着我们说一样汉朝的官制。

将军职位从大到小排列为:一品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接下来是四征将军,再是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接着是一系列带品级的杂号将军。

汉朝在地方上采用郡县制度,也就是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国,每个郡国又分治数个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而国的行政长官为相,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秩“两千石”。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专门来监督这些官员是否有不法的事情。这个官员就是刺史。但是秩“六百石”。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展,开始有了行政的权利,还设置州刺史府,并且有的直接侵夺太守的权力,让治下的太守出钱出兵。渐渐的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还进一步将刺史权利加大,使其变为州牧。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武将官职来看,袁术官职最高,为后将军。从地方官职来看,州刺史官职最大,因此是韩馥、孔伷、刘岱、陶谦官职最高。从爵位上看,袁绍和孙坚都是县侯。

如果从《三国志》记载的来看,是韩馥这个冀州牧官职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