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北宋的武装力量主要有禁兵、厢兵、乡兵、蕃兵,此外还有土兵、弓手等治安部队,禁兵是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北宋禁兵是中央直接统辖的常备军。它分隶三衙,驻守京师,并分番调戍各地。其主要职责是宿卫皇宫,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对内镇压人民。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北宋禁军图

一、北宋禁军的种类

北宋禁军数量庞大,番号繁多,组织严密,按其担负的任务,大致分为皇帝宿卫部队和征战戍守部队两大类。

1、皇帝的宿卫部队按其建制单位或称班、或称直,合称班直或诸班直。隶属于殿前都指挥使司,分殿前司马军诸班直和殿前司步军御龙诸直。殿前司马军诸班直设都虞候、指挥使、都知、副都知和押班等统领官。殿前司步军御龙诸直设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统领官。各班各直的员额也不尽相同,大约在北宋后期诸班直额定总人数为3600余人,一般选拔骁锐的武士充当。宋初常参加征战,“澶渊之盟”后,几乎不参加作战。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澶渊之盟

2、征战戍守部队有京都禁兵、就粮禁兵,系将禁兵、不系将禁兵、在京禁兵之分。

京都禁兵。原则上作为中央军,驻扎京都开封,除殿前司的捧日、天武两军外,余皆采用屯驻、驻泊、就粮三种名目,出戍外地。其中,受府、州、军等地方行政长官管辖者,称屯驻;受部署(总管)管辖者,称驻泊;移驻粮草丰盛地区者,称就粮。

就粮禁兵。是以就粮名义设置的、常驻地方的禁兵。“国初州郡无禁兵”,驻屯各地的禁兵是出戍地方的京都禁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州、府、军等也陆续设置了以就粮为名的常驻禁兵,这些禁兵不再回驻京师,实际上成了地方军。后来,为了区别来自京都的禁兵,往往称这些禁兵为“就粮禁兵”

,以某个州、府、军为固定驻地,实行更戍。就粮禁兵的设置,使禁兵由原来的原则上作为中央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进而演化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就粮禁兵分驻各地,形成插花式。邻近京都开封的府、州、军,其驻兵往往分隶殿司、马司和步司。离京都开封较远的府、州、军其驻兵往往分属马、步司或仅属步司。每个府、州、军的驻兵,受帅臣、地方长官和三衙的双重领导,体现了军权分割,相互制约。

系将禁兵、不系将禁兵和在京禁兵。这是神宗时,改革军制,针对“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积弊,实行“将兵法”“结队法”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禁兵体制。系将禁兵,由各地就粮禁兵的大部分及京都开封府各县分驻的部分中央禁兵编成,设正将、副将各一员,兵力较少的仅置正将一员,是宋军征战的主力。各将的兵力从数千人到万余人不等。宋朝先后在开封府及全国各路共设143将。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全国各地就粮禁兵未编组为将的,称不系将禁兵。它保留原有的体制和编制,特别是在南方有相当大的数量,如江南西路东南第6将有系将禁兵10指挥,而当地不系将禁兵达21指挥。在京禁兵,指京城内外未设将的编制的禁兵,包括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在内,也保留原有的体制编制,其数额大大超过京11将的系将兵力,除守卫京都外,有时也更成外地,参加镇戍和征战。

二、北宋禁军的兵种及规模

北宋禁军原则上分步军和马军,以步军为主,水军和炮兵附属于步军。步军由侍卫步军司统领,数量最多。据载,仁宗时禁兵的步、马军总计1927指挥,而步军就有1370指挥,占总数的68.9%。由于宋军的装备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与宋长期对峙的辽、西夏等军队以骑兵为主,故北宋步军编组大部分为弓弩手,少部分为枪手、刀手。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北宋的骑兵隶属于侍卫马军司。由于宋人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法,加之马匹不足,故骑兵一直未占主导地位。炮兵数量极少,如北宋侍卫步军司所属飞山雄武军,即是使用火炮的专业炮兵。北宋禁兵中的水军有神卫水军和殿前司、步司两支虎翼水军等,规模也小。

三、北宋禁兵的编制

北宋禁兵,除充当皇帝宿卫任务的班直,以班、直为编制单位外,其他禁兵基本上沿用五代的编制序列,

“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厢是禁兵的最高编制单位。统兵官为厢都指挥使,也称厢主,下辖10军,兵力为25000人。事实上厢的设置并不普遍,除上四军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步兵虎翼军,侍卫马军司的骁捷军、骁武军、云翼军和侍卫步军司的虎翼军、勇捷军、威武军、清塞军、归恩军也分左、右厢,而其他大多数番号的禁兵并无厢一级编制。同时厢所辖的军数也多不满10军,如真宗时,捧日军和龙卫军每厢仅辖3军,每指挥也仅有300人或250人,每厢只4500人或3750人,大大低于规定的编额。由于厢一级编制的兵力较多,各厢都指挥使军权较大,故北末前期已开始逐步缩小或废弃厢的编制。仁宗时,厢级编制趋向名存实亡,厢都指挥使也成为武将的虚衔。

军是仅次于厢的高级编制单位。统兵官为军都指挥使,也称军主,副职为军都虞侯。一般下辖5指挥,兵力为2500人。但也不统一,如真宗时,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支虎翼军都是左、右各5军,军下辖10指挥,约5000人,比标准兵力多一倍。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指挥亦称“营”,是禁军的基本编制单位。统兵官为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下辖5都,兵力为500人。各指挥均有番号,如捧日左厢第六军第三指挥,虎翼右厢第二军第三指挥等。指挥是北宋禁兵最固定的编制单位,禁兵的屯驻、更戍和征战,往往以指挥为单位;禁军的兵力,也按指挥计算。

都是禁军的基层编制单位。统兵官,马军称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军称都头和副都头。其下,还有军头、十将、将虞侯、承局和押官等。编制员额均为100人。据仁宗时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记述,

“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可见,无论马兵或步兵,每都实际上为100人左右。其实,禁兵的体制和编制并非这样整齐划一,大多数禁兵仅设军、指挥、都三级。编制内的建制单位也不固定,兵力有多有少。神宗时,推行“将兵法”“结队法”,打破了禁兵原有的体制和编制,分属三衙的不同番号的禁兵指挥被混合编组成将,后又设置部、队,这样禁兵的编制由厢、军、指挥、都四级,逐渐演变为将、部、队三级。以后,又在将之上设军,从而形成新的编制序列。

将设正将和副将,下辖若干个部,兵力数千至万余人不等。部设部将,下辖若干个队。如泾原路最初设将时,毎部辖25队,兵力约1250人。队为基本编制单位。神宗时,仿照唐李靖兵法,制定结队法,规定三人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五中队为一大队,另设拥队、引战、旗头、左右慊旗各一人,共五十人为一队。后引战又称押队。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系将禁兵出征作战时,间或与抽调的不系将禁兵、在京禁兵临时混合编组成军,以系将禁兵的正、副将为统兵官,并在各军之上临时委派统制、统领等官,负责统一指挥,所辖将的数目不等,兵力多寡各异。到北宋晚期,军逐渐成为将以上的正式建制单位,而统制等则成为军一级的正式统兵官。宋朝在逐渐设置军、将、部、队四级编制的同时,并没有明令取消厢、军、指挥、都四级旧的编制,不系将禁兵和在京禁兵大体仍保留旧的编制序列,就是系将禁兵也长期维持两套编制序列并存的局面,例如都头、军使以下军职可兼任队的头目,但事实上禁兵的编制已逐步过渡到以新的编制为主。

四、北宋禁兵的番号与等级划分

北宋禁兵的番号极多,且大多是各代增加兵力而陆续设置的。其中资格最老、沿用后周番号的,有殿前司的铁骑马军、控鹤步军,侍卫司的龙捷马军、虎捷步军等。太宗时,“诏以美名易禁军旧号”铁骑改为日骑,后又改为捧日;控鹤改为天武,龙捷改为龙卫,虎捷改为神卫。其他增设的禁兵番号,名目繁多,如马军有骁雄,骁捷,左、右雄捷,左、右骁武,武骑等;步军有奉节、雄武、效顺、常宁等。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各种禁兵有严格的等级次序。大致按禁兵的军俸,可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军棒钱为1000文者为上禁兵,700和500文者称中禁兵,400和300文者为下禁兵。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为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各种番号禁兵为中军和下军,其级别也各有差异。

五、北宋军队建设的基本国策及禁军规模

北宋禁兵的规模庞大,太祖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以后诸帝恪守祖训,无不把“养兵”作为基本国策,不断扩充禁兵的名额。开国初,赵匡胤在接收后周的全部禁军外,还从地方军队中挑选身体强壮、骁勇善战的人到京都开封充当禁兵。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据《历代名臣奏议》卷221载:“艺祖(太祖)受命之初。国家之兵,十有二万。”大致均为禁兵。开宝年间(968-976),禁兵总额扩大到19.3万人。太宗至道年间(995-997),禁兵的员额进一步扩充,达到35.8万人。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为对付北方辽军和西北党项李氏政权,“备西边,御北塞,搜募战士,至五十万人”,禁兵的数额突增。当时禁兵和厢兵号称“百万”。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才开始裁减兵员。到天禧年间(1017-1021),禁兵减至43.2万人。

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夏崛起,宋军屡败,加之国内各地农民的小规模起义又不断爆发,于是大量扩军,到庆历年间(1041-1048)禁兵总员额已达82.6万人。英宗治平元年,开始裁减,禁兵减到69.33万余人,后又减至66.3万人。神宗时,锐意整军经武,对禁兵实行整编,撤销一批禁兵番号,或减少部分指挥,并大量裁汰冗兵。熙宁年间(1068-1070)禁兵总额减至56.8万余人。元丰年间(1078-1085),禁兵总额又增至61.2万余人。哲宗和徽宗时,禁兵总额又呈现上升趋势。

北宋王朝将禁军做为主要武装力量,其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不强?

​六、结语:

以上所列,仅是兵籍上的数目,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宋的各级军官惯于保留缺额,以便坐吃空饷,军队从上到下的各级缺编现象十分严重,上述古籍记载的兵力与当时的实际兵力有很大差距。即使有差距我们也不难发现,北宋各代禁兵的规模也还是相当庞大的,庞大的军队给北宋财政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禁兵中的老弱不合格者甚多,兵多反而造成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所以就造成了

“弱宋”的最终局面。

华岳:《翠微北征录》卷7《弓制》

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前集卷1、2

邵博:《邵氏闻见录》卷1

晁说之:《嵩山文集》卷1《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张方平:《乐全集》卷23《再上国计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