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是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并且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路径。10月20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并同期举办“2019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展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

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建议:一是要注重协同增效,二是要推动技术创新,三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四是要完善法律和政策环境,五是要加强国际合作。

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向循环经济转变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咨询委员会顾问科拉多·科利尼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了经济发展,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向循环经济转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咨询委员会对欧洲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研究发现,在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阻碍,并以2015年欧盟发布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为例进行说明。因此,需要全球合作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转型,中国政府、中欧循环经济合作备忘录、意大利-中国循环经济项目在推进循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模式借鉴、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产业载体、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路径。” 解振华认为。

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循环经济将有力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王金南建议,通过采取协调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标准、建立面向循环经济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确定循环经济污染减排的时空分布等措施,提升循环经济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作用。

明晰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保护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央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等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建议,从统筹制修订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循环经济重点制度、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优化我国新一轮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明晰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任树本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资源效率提升行动、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行动、循环型城市建设行动,发展工农复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通过效率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一次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二次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区域、城市、园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协同体系,推动建立以法规、标准、制度、政策建设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

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侃表示,东江环保将持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攻关项目,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着力企业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绿色工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信部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培育绿色新动能、深入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助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需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工业绿色生产、推行农业绿色生产、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六个方面入手。生态环境部固体司司长邱启文认为。

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在根介绍,当前,宝武环科大力响应国家号召,正积极助力创建“无废工厂”、“城市钢厂”,积极参与“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并展望了未来实现“产城融合、协同处置”的美好愿景。

“科技创新将是助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新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将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全民参与。”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吴晓青建议,尽快启动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加强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技术的攻关,发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引领带动作用。

来源:中国机床网 http://www.machine35.com/news-2019-3450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