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賣掉賺錢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


該賣掉賺錢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

前幾天提到,我清空了A股賬戶裡的股票,整體虧損28%。或許繼續持有,後面慢慢也能漲回來一部分,但我接受了這個確定的損失,沒有選擇“再賭一把”,炒股不適合我。

儘管港股打新賬戶的盈利,足以抵扣A股賬戶的虧損,但老實說,相較於打新盈利所帶來的“歡樂”,A股賬戶的虧損所帶來的“痛苦”感受確實要稍多一點。

在行為經濟學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心理賬戶”

每個人都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經濟學賬戶,在這個賬戶裡每個一塊錢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絕對量相同;另一個是心理賬戶,在這個賬戶裡每個一塊錢都不一樣,我們會根據這一塊錢的不同來處和去處賦予它不同的預期。

打新賺的1塊錢和A股賬戶虧掉的1塊錢,絕對值是一樣的,但對很多人來說,虧掉的這1塊錢更容易讓人耿耿於懷。因為打新賺來的1塊錢,帶有一絲“白撿”的色彩在裡面,只要打中了新股,盈利率很高。而A股賬戶虧損的1塊錢,是自己辛辛苦苦通過工作賺來的本金。

在心理賬戶中,我們對“損失”的敏感度要遠高於“收益”,因此我們的許多行為決策往往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

比如你現在臨時需要一筆5000元的資金,所以想賣掉一些股票。你持有的A、B股市值都是5000元,但A股是盈利的,B股是虧損的,那要賣出哪一隻呢?

不由自主地,我們就已經把這兩隻股票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賬戶中。

賣出前者,相當於把賬面盈利轉為實際盈利,對應的是“快樂”。賣出後者,相當於把賬面虧損轉為實際虧損,對應的是“痛苦”。很多人會選擇“快樂”,也就是賣掉盈利的A股,保留虧損的B股。

但理性的決策者只會對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感興趣,他們會出售最無可能在未來盈利的股票,而不去考慮它目前是盈利股還是虧損股。


該賣掉賺錢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

可惜的是,心理賬戶往往會產生各種非理性效應。

假設我們在某個項目中已經投入了100萬,現在這個項目的工期延誤了,最終的預計收益也沒有最初預期的好。如果想達到最初預期的收益,需要再往裡面追加100萬的額外投資。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將額外的100萬投入到另一個新項目中,而且預期帶來的回報會更高。那要如何選擇呢?

不少人會選擇繼續追加投資在不好的項目裡,因為他們害怕直接面對“損失”。之前我們講過“沉沒成本”——往失敗的嘗試裡繼續追加投資,就是“沉沒成本悖論”。

我們的行為決策,就這樣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

認識完心理賬戶之後,或許我們可以避開一些決策陷阱。

比如很多人辛辛苦苦賺來的1萬塊工資,會捨不得花選擇攢起來。但如果是意外得了一筆獎金或者買彩票中了1萬塊,那花錢就會變得大手大腳起來。

如果你清楚“心理賬戶”是怎麼回事,就會明白工作賺來的1萬塊和彩票中獎的1萬塊,本質上都是1萬塊錢,在做消費決策時,或許會更理性一些。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叫做《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由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所著,我們曾經所看到過的“錨定效應”、“確認偏誤”、“心理賬戶”、“曝光效應”等名詞,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解釋和案例分析。這本書能幫助指導我們如何運用不同的技巧來避免陷入思維陷阱,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